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2021-01-08 動物志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俄羅斯人欺負棕熊的段子,隨著這個梗的流傳越來越廣,很多朋友信以為真,這其實很不利於公眾認識棕熊這種大型掠食者的危險性。本文將對俄羅斯近百年來棕熊襲人事件做一個全面梳理,幫助大家了解人熊衝突的真實情況。

俄羅斯是世界上棕熊數量最多的國家,有10~16萬隻,超過全球棕熊總數的一半。儘管該國地廣人稀,但由於境內棕熊數量多,俄羅斯人與棕熊遭遇的概率絕不會低。

學者庫德連科等對俄羅斯的人熊衝突展開了深入調查研究,他們通過書籍、科學出版物、媒體報導以及線上報導等渠道搜集了各種有關棕熊造成人類傷亡的案例。調查時期以1991年為界分為兩段:蘇聯時期和俄羅斯聯邦時期。由於無法訪問蘇聯時期的媒體資料,1991年以前的攻擊案例或有遺漏,1991年以後的信息更加完善。

考慮到俄羅斯東西跨度太大,學者把全國83個聯邦主體劃分成三個主要區域:從西到東分別為歐俄地區、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區。

011932~2017年俄羅斯棕熊攻擊事件綜述

在長達85年的時間跨度中,研究人員共統計到了338次棕熊襲擊,涉及至少386人,其中1991~2017年有264例。在1991年之前,獵人是最容易被攻擊的一類人群(比例為28%),其次是戶外工作者(19%),其他被襲擊人群還包括遠足者、居住區的居民、野外資源採集者和漁民。1991年之後,獵人被熊攻擊的比例降到12%,而野外資源採集者、遠足者以及居民被襲擊的次數更為頻繁,比例分別為22%、16%以及15%。

自1991年以來,在居民點的棕熊襲擊案例共有40個,其中35%是在西伯利亞,53%在太平洋沿岸。有4次襲擊是發生在房屋或汽車內(西伯利亞佔了3起),據稱肇事熊不是習慣於人類存在的個體,也沒有把人與食物聯繫起來,遇襲者更沒有挑釁熊,但是這幾頭熊仍然表現出了對人類的捕食行為。

俄羅斯被棕熊襲擊的人主要從事的活動

絕大多數襲擊事件中只涉及一隻棕熊(佔75%左右)。面對棕熊襲擊,武器是決定生存機率的因素之一,徒手的遇襲者中有45人受傷、70人死亡,而持槍的遇襲者自保能力更強,21人受傷、34人死亡。不過,在37%的受傷案例和49%的致死案例中,遇襲者是否持有武器已不可考證。

狗也有可能在攻擊事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大約15%的受傷案例和9%的死亡案例中確定有狗在場,但是很多傷亡案例中無法確認現場是否有狗。

1991年以前,歐俄地區有28起攻擊事件,多於西伯利亞的26起和太平洋沿岸的21起。而棕熊攻擊的致死率在歐俄只有35%,遠低於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73%和57%。這可能是因為後兩個地區人煙稀少,攻擊事件較少見於報導,而前蘇聯的媒體和熊類專家更關注那些致命的襲擊事件,受傷的案例相對容易被遺漏。

俄羅斯三大區域棕熊襲擊事件發生次數

這一推測是有道理的,1991~2017年的統計顯示,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亞的棕熊攻擊事件分別為111起和109起,遠高於歐俄地區的44起,同時三個區域的致死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分別為50%、49%以及39%。

專家發現,棕熊主要在夏季(44%)和秋季(41%)攻擊人,而且基本上是在白天作案(79%)。夜間襲擊事件在空間分布上極為不均,歐俄只佔了11%,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亞分別佔了35%和54%。西伯利亞的8起和太平洋沿岸的5起夜間攻擊事件是由前來覓食的棕熊引發,歐俄則沒有類似情況。

俄羅斯棕熊襲擊事件的月份分布

1991年之後,最常見的情況是遇襲者尚未察覺到熊的存在就被攻擊了(92起),又或是不期而遇後遭到襲擊(34起)。在26起事件中棕熊提前被人發現,然後追逐並攻擊了受害者。棕熊攻擊時的行為細節在69個案例中仍是未知的。

相比一些無緣無故被熊襲擊的無辜者,另一些遇襲者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了,有73起攻擊事件是由人類接近並挑釁棕熊所引發(佔38%),也有些人驚嚇到熊隨後遭到襲擊(41起,21%)。不過,在其中34起案例中,棕熊表現出捕食行為(18%)。

棕熊出於保護食物或幼仔而攻擊人類的案例相對較少,分別為19起和17起。此外還有72次攻擊事件的引發原因並未被報導。43起事件中涉事的棕熊被報導為年老、問題熊或生病的個體,15個案例中棕熊被遇襲者擊傷,還有些熊在發動攻擊前就已經受傷(4起)。

俄羅斯各行政區棕熊襲擊事件次數

在53起事件中,棕熊吃掉或試圖吃掉被其攻擊的人,其中18起是棕熊蓄意追逐並攻擊受害者,8起是被人類挑釁,7起是守衛食物,3起是保護幼崽。至於另外17個案例的攻擊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190起案例中研究人員得以確認涉事棕熊的最終結局,有84隻熊被打死,其中大部分是被狩獵管理員或警方清除,也有一些被遇襲者或其同伴打死,存活下來的有110頭。

年齡方面,在襲擊中受傷和死亡的大多數為成年人,分別為130人和97人。遇襲的老年人19人受傷、19人死亡,兒童和青少年相對受害更少,8人受傷、3人死亡。

性別方面,傷亡事件涉及了246名男性和50名女性,在18起案例中遇襲者的性別未被記錄。由於職業因素,所有傷亡的獵人和牧民都是男性。至於其它活動中被熊攻擊的大多數也是男性,在受傷和死亡的人中男性分別佔到80%和84%。

在310名死傷者中,146人被襲擊時單獨行動,82人有一名同伴隨行,58人有不止一名同行者,另外24個事件的同行人數是未知的。

報告中指出,流浪熊共涉及19起案例,造成了7人受傷12人死亡。何為流浪熊?我們知道,棕熊有冬季進洞冬眠的習性,而流浪熊則並非如此,有些熊會延後進洞或者提前出洞,甚至壓根不進洞冬眠,全年保持活躍,這些冬眠期在外四處遊蕩的棕熊就被稱為流浪熊。

根據俄羅斯文獻的信息,流浪熊一般是冬眠前未能抓秋膘增重成功,抓秋膘失敗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熊的身體狀況有問題(生病或受傷),另一個就是外部原因(食物供應不足),內外因都有可能導致棕熊的行為異常。不過在12起流浪熊製造的致死案例中,只有4起是發生在漿果和松果歉收或者鮭魚較少的年份。

02俄羅斯屬於棕熊攻擊事件的高發地帶

近年來有報導指出,新世紀以來俄羅斯的棕熊攻擊事件越來越頻繁,2019年有科學家統計,2000~2015年全世界共發生了664次棕熊襲擊事件,主要來自三大塊區域:西部(北美,183次)、中部(歐洲,291次)以及東部(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190次)。

若以國家來排名,俄羅斯總計發生了111次攻擊事件,僅次於羅馬尼亞的131次,遠遠超過其它任何國家。由此可見,俄羅斯可以說是全世界棕熊襲擊最頻繁的國家之一。

各地近年來棕熊襲擊次數

03道路發展方便人進入熊域,風險也隨之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熊的攻擊頻次在不同的年代有所不同,1991~2017年間的攻擊次數相比1932~1990年有了顯著提升,同時最具風險的人群也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儘管俄羅斯獵人日漸增多,但在1991年以後獵人們已不再是面臨最高風險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野外資源採集者和遠足者。

這種變化趨勢與阿拉斯加地區類似,2018年的統計顯示,1979年之前獵人被攻擊佔阿拉斯加所有攻擊事件的37%,1979年之後比例降到了27%,同時遠足者被攻擊的比例從18%上升到了23%。

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國內的戶外遠足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資料顯示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柏油路密度自1991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這為人們進入偏遠地區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也就增加了人熊遭遇機率,攻擊事件因此而增多。從本質上看,熊域內日漸頻繁的人類活動對熊的生存環境是一種幹擾,這種人為幹擾一旦增多,對人的安全和熊的福利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儘管歐俄地區與西伯利亞、太平洋沿岸的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攻擊事件要遠遠少於後兩個地區,若要解釋這種差異或許可以從狩獵方面入手。與西歐一樣,歐俄地區的棕熊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沉重的狩獵壓力,因此那裡的熊會儘可能避開人類。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棕熊就不同了,它們與人類的接觸更少,因此在行為上更加大膽,這兩地的攻擊事件也就更頻繁。

不過我在這裡必須強調,這僅僅是一方面因素,後文將闡明狩獵無法有效緩解人熊衝突,因為預測熊的行為是非常複雜且困難的,涉及到環境、人和熊的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熊的攻擊行為。

什麼樣的熊比較危險?

在大眾印象中帶仔母熊是最危險的,主要在於母熊護仔時非常具有攻擊性,此外帶仔母熊為了避開公熊或者搜尋額外的食物,可能會更加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這一論點絕非印象流,而是有著專業的統計數據作為論據,2019年科學家總結了新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棕熊攻擊事件,發現多達47%的案例涉及帶仔母熊。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不同地區的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歐洲和北美的攻擊案例中帶仔母熊比例極高,而在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這幾個國家則比例很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000~2015年不同情境下的棕熊襲人次數

冬眠前夕的棕熊也不容小覷。10~11月是獵人被熊攻擊的高峰期(61%),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情況很相似(10~12月被襲擊的獵人佔總數的55%),這段時期的棕熊剛好處於結束抓秋膘、準備冬眠的階段。冬眠前幾周棕熊的活動水平、心率以及體溫會緩慢下降,此時的棕熊在受到驚擾後反應更加激烈,由於冬眠前的體況不允許它迅速逃走,棕熊往往會選擇更具侵略性的方式保護自己,即發動攻擊。

一般認為,流浪熊更傾向於和人發生衝突,不過只有19次(總數的7%)案例涉及到流浪熊,這一結果其實不足為奇,因為流浪熊在整個種群中是比較罕見的存在,通常只有食物資源特別缺乏的年份才會出現這種異常個體。

還有一類熊對人而言比較危險,那就是把人和食物聯繫起來的熊,北美地區的研究顯示,如果某隻熊成功地從人類的住所附近、野營地甚至汽車中獲取食物,它可能會表現的更加大膽,變得越來越頻繁地接近人類並尋找食物。不過這種情況在俄羅斯似乎並不多見,總共只有13起這類事件,8起在西伯利亞,5起發生在太平洋沿岸,考慮到有些案例細節不明,這類熊的實際攻擊頻次可能被低估了。

前文提過,1991年以來在人類居住區附近發生的攻擊事件多達40次,這表明有些棕熊一定是出於某種原因接近人類的住所,這其中的潛在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釐清。

04槍枝、防熊噴霧和狗在人熊衝突事件中的作用

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學者總結了阿拉斯加地區一百多年來的熊類攻擊事件(包括棕熊、黑熊和北極熊),同時順帶討論了槍在人熊衝突中起到的作用。該文指出,阿拉斯加共有328起涉及槍枝的攻擊案例,193起事件中遇襲者持有長槍,其中144次成功保護自己(成功率75%),而43起事件涉及手槍,其中35次都成功起到了防身作用(成功率81%)。

2012年的一篇文章針對槍械作用進行了詳細探討,文中總結並回顧了269起涉及槍械的案例,手槍和長槍的自衛成功率分別為84%和76%。該文同時指出,在229起案例中人們開槍了,另外40例攜帶了槍枝但沒有使用,儘管對槍械的使用狀況完全不同,但這兩類人群在死傷程度上卻沒有顯著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熊的命運,在開槍的案例中有172隻熊被殺,另一組中則沒有熊被殺。

儘管手槍持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傷,但衝突中所有死亡的人都是長槍使用者(14人)。手槍雖然在擊傷率上和長槍差不多(9.7%對9.6%),但是手槍使用者擊殺的熊比長槍少(58%對70.1%),在命中率方面手槍似乎比長槍略高一些。在開槍次數上,15%的案例沒有開槍,開一槍的為39%,多次開槍的佔了46%。

學者同時也統計了槍械對各種熊類的作用差異。在小於10米的近距離遭遇中,槍械在46%的情況下成功威懾住了棕熊,北極熊是50%,黑熊則高達93%,說明槍械對黑熊的震懾作用極為顯著,考慮到黑熊在體型和性情上不如前兩者,這一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槍械防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來不及對熊作出反應(27%),沒使用槍(21%),機械故障(14%),熊距離太近來不及部署(9%),沒打中熊(9%),彈匣空了沒能重新裝填子彈(8%),未能及時打開槍的保險(8%),準備射擊熊的時候不慎摔倒了(3%),以及開槍後反而促使熊衝到跟前(1%)。考慮到將近一半的案例中熊和人的距離不足10米,這對槍枝使用者的心理素質和熟練程度是不小的考驗,因此槍在不少情況下恐怕難以發揮作用。

實際上,許多研究都指出,防熊噴霧是比槍械更好的防熊設備。根據科學家統計的數據,防熊噴霧在93.3%的案例中成功阻止了熊的攻擊,攜帶防熊噴霧的197人中僅有4人受了輕傷,換句話說,98%的人毫髮無傷,並且無一人死亡。

防熊噴霧操作方便、故障率為零,不僅成功率高於槍械,而且對付各種熊類都有奇效,過去有研究指出紅辣椒噴霧對棕熊、黑熊和北極熊的成功率分別為92%、90%以及100%,可以說是既高效又全面。在那篇分析槍械作用的文章結尾處,該文作者、專門研究各種防熊設備優劣的專家史密斯不太看好槍械的防身效果,他給公眾的建議也是隨身攜帶防熊噴霧。

在熊類襲擊事件中,狗通常充當何種角色,又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俄羅斯案例中關於狗的信息比較匱乏,難以對此進行分析,好在我們有其它地區的數據可以參考。阿拉斯加地區曾經有過統計,家犬一共介入了5.9%的襲擊事件(總計40次),在47.5%的事件中家犬成功保護了主人。

然而,狗在衝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單一,在12.5%的例子中它們需要為襲擊事件負一定的責任,包括將熊引回主人身邊,狗的狂吠引來了熊,這類行為最終引發了熊的攻擊。不過對這40個案例的分析並未提及熊的具體種類,家犬面對不同熊類的表現和作用差異是不得而知的。

在斯堪地那維亞,學者並不認為狗是引發棕熊攻擊的重要因素,狗在場時,棕熊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狗身上而非人類,同時,狗被熊追趕往回跑有可能令主人陷入險境。

05緩解人熊衝突,不應簡單粗暴地提高狩獵配額

和許多國家一樣,日益頻繁的人為幹擾因素是造成俄羅斯攻擊事件增加的關鍵原因之一,若不設法緩解這些因素,人熊衝突必會愈演愈烈,對人類安全和棕熊保育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一些俄羅斯生物學家曾經建議在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地區提高對棕熊的狩獵配額,這一建議簡單粗暴卻未必有效。斯堪地那維亞的研究表明,狩獵棕熊無疑是一項高風險活動,狩獵行為同時也會增加人類的傷亡次數。在去年的文章中,科學家指出,對比禁止狩獵與合法狩獵棕熊的國家,結果顯示兩者的攻擊次數並無顯著差異,因此「合法狩獵國的襲擊更少」這一假設恐怕難以成立。

此外,貿然增加狩獵配額可能會對棕熊種群造成種種不利影響。對棕熊的狩獵絕不僅僅是明面上殺掉多少頭熊那麼簡單,在斯堪地那維亞,狩獵季開始後,所有的熊都或多或少被迫改變了覓食活動。棕熊抓秋膘需要大量地進食,覓食行為一般是在白天,但由於白天有獵人在活動,當地的棕熊不得不降低白天的活動時間,並犧牲夜間休息的時間來彌補進食的不足。

另一份研究也指出,棕熊在被狩獵風險最高的上午降低了覓食時間,同時它們放棄了最重要的秋季食物歐洲越橘,改為進食那些營養價值較低的漿果。棕熊狩獵季往往和棕熊秋季抓秋膘的時間段重合,此時正是棕熊大量進食積攢脂肪準備冬眠的關鍵時期,這可能會對棕熊的脂肪儲備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降低棕熊的冬眠期生存率和來年繁殖成功率。考慮到狩獵帶來的深遠影響,關於增加狩獵配額的提議一定要慎之又慎。

06結 語

緩解人熊矛盾不但能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對熊的保護工作也是有利的。然而實現這一目標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們要認識熊、了解熊,針對衝突多發地或者喜歡遠足的人群,要加強防熊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一些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防熊設備,比如防熊噴霧應當被廣泛使用。

同時也要減少人類對棕熊棲息地的破壞和侵佔,增加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面積。在襲擊事件頻發、當地居民點比較零散的區域,可以考慮幫助這些居民完成搬遷工作,比如前段時間的四川黑熊襲人事件,山上剩餘的幾戶村民至今都存在被攻擊的風險,應當儘早進行生態移民。

在我國棕熊與人衝突頻發的地區,比如青海省,除了以上幾條措施之外,還應加強對當地棕熊的生態研究,對其種群數量和活動規律進行更加細緻的監測與調查,只有在充分了解棕熊的生態特性後,才能為人類與棕熊的和諧共存提供更為有效的對策。

相關焦點

  • 不愧是戰鬥民族,咱們養狗,他們養熊!
    關於俄羅斯戰鬥民族的傳說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戰鬥民族」這一次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 「戰鬥民族」和熊,到底誰更厲害?
    縱觀歷史,俄國人的武力值真是不太值得吹噓的事,他們善於以大欺小,以多欺少,遠到徵戰蒙古,近到蘇芬戰爭,無一例外都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反而被對方吊打,戰爭既然如此,我們更不能相信一個老百姓就能把熊打得叫爸爸了。
  • 玩具熊室外「賞雪」,大棕熊:兄弟,戰鬥民族的女人對你做了啥?
    玩具熊室外「賞雪」,大棕熊:兄弟,戰鬥民族的女人對你做了啥?我們都知道在俄羅斯人因為民風彪悍,所以在網上就被人們稱為是「戰鬥民族」!戰鬥民族的民風能彪悍到什麼程度呢?其實生活在俄羅斯的大棕熊很有發言權!
  • 俄羅斯人吊打熊?別搞笑了你以為戰鬥民族的稱號是要飯要來的嗎?
    吊打熊?呵呵,你以為戰鬥民族的稱號是要飯要來的嗎?你認為俄羅斯人僅僅是這樣的嗎?「咱先別打,假裝我們很熟的樣子,等這個俄羅斯人走了再說」那你還是太年輕,想法太簡單,一看就沒經歷過什麼大新聞的人像我這種身經百戰的人,這種見得太多了你見過這樣的航空公司嗎?
  • 戰鬥民族跟熊的那些事兒
    說道熊就不得不提一下戰鬥民族與熊之間的關係了
  • 戰鬥民族翻車了,老毛子被自己養的熊吃的只剩白骨
    俄羅斯一直被網友戲稱戰鬥民族,他們經常養個熊當寵物,俄羅斯的熊也被稱為熊族最沒有骨氣的熊。網上經常流傳戰鬥民族徒手胖揍狗熊的精彩視頻。然而,今日戰鬥民族翻車了,41歲的俄羅斯人謝爾蓋,被自己養的棕熊,吃的只剩了白骨。
  • 俄羅斯禁止在家養熊,戰鬥民族果然不一樣,熊:感謝法律!
    俄羅斯禁止在家養熊,戰鬥民族果然不一樣,熊:感謝法律! 一直以為「戰鬥民族」是個段子,可以跟熊打架!沒想到是真的,聚「今日俄羅斯」(RT)28日報導,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籤署了一部新法案,禁止俄羅斯人將鱷魚、熊、獅子、猿猴、眼鏡蛇和蠍子等大型食肉動物和有毒動物作為寵物,以保障「主人」和動物的安全健康。
  • 戰鬥民族模擬器:喝酒、打架、騎熊無所不能
    《戰鬥民族模擬器(Russia Simulator)》是一款十分有意思的獨立遊戲,這一次的模擬十分硬核,玩家將扮演戰鬥民族,體驗真戰鬥民族的日常,喝酒、打架、騎熊,無所不能!目前該遊戲已經上架steam,暫時只支持俄語。
  • 戰鬥民族:看,這有母熊,喜歡嗎?熊:不,我只喜歡你!
    小編在文章的開頭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一些知識啊,大家知道熊這種動物吧!熊是食肉目熊科動物的通俗稱呼,他們平時還算溫和的,但是受到挑釁或自身遇到危險的時候,很容易暴怒,打鬥起來更是非常地兇猛!大家印象中的熊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暴躁的時候直接起身,先是來一聲怒吼~啊~~~震耳欲聾!他用他的厚重的身體先撲向你,然後瘋狂地撓你~小編看見它都還怕怕的呢!
  • 「戰鬥民族」有多野性?零下71度熊都扛不住,俄羅斯人度過了!
    俄羅斯在我們國家的上方,也在北極的下方,由於受到天氣還有緯度的影響,俄羅斯可以說是盛產美女,雖說我們兩國之間的交流並不頻繁,但是我國網友親切稱呼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那麼這個「戰鬥民族」究竟有多野性呢?
  • 俄羅斯人真的不怕熊嗎?十秒鐘之後,讓你知道真相!
    提到熊,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熊的兇殘,作為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之一,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一般來說我們人類在遇上熊的時候,都會躲得遠遠的,不過卻有一個國家,在那裡熊卻仿佛成為了寵物一樣。這個國家就是號稱戰鬥民族的俄羅斯,很多人的心裡就會有疑惑了:俄羅斯人真的不怕熊嗎?十秒鐘之後,讓你知道真相!
  • Steam上有一隻戰鬥民族的沙雕熊
    眾所周知,俄羅斯一直被稱為戰鬥民族。
  • 繼狼和熊之後,美洲獅也被養成狗了……戰鬥民族果然不是白叫的!
    俄羅斯人民被戲稱為戰鬥民族,人家熊起來這戰鬥力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 「戰鬥民族」的寵物太彪悍,立法禁止在家養熊,網友:真有人養?
    俄羅斯如今成為中國遊客喜歡旅遊的國家而出門走得多了,自然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比如在我們北邊的俄羅斯就擁有著不少的獨特風景存在。俄羅斯每年都會接待百萬人次的中國遊客,並且隨著兩國關係的融洽,遊客來往得愈發頻繁。
  • 妹子與熊撲殺只為拍攝 戰鬥民族連COS都這麼與眾不同
    妹子與熊撲殺只為拍攝 戰鬥民族連COS都這麼與眾不同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三隻魚時間:2018-02-28 分享到: 對於所COS角色的還原能達到何種地步,或許這位俄羅斯Coser Jannet妹子能親身告訴你
  • 戰鬥民族帶著熊看世界盃?看普京怎麼回應外國對俄羅斯球迷的質疑
    是不是廣大球迷在家看球都會有這個問題中國球迷對世界盃算得上是真正的熱愛,中國球迷666,但是在戰鬥民族面前,咱們還是顯得段位偏低。俄羅斯球迷把自己家的熊都帶上了!彪悍的戰鬥民族熊的心裡活動:「我也沒辦法啊,我又打不過毛子」俄羅斯人以彪悍著稱,早在2014年就有過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案例。
  • 10個冷知識:「戰鬥民族」俄羅斯人,真的能和熊戰鬥嗎
    10個冷知識:「戰鬥民族」俄羅斯人,真的能和熊戰鬥嗎 熊 10.我們經常會看到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和熊搏鬥的視頻,很多人會疑惑俄羅斯人真的可以和熊戰鬥嗎
  • 【窗邊閒聊】戰鬥民族的熊沒尊嚴?俄羅斯人笑了……
    激動人心的世界盃今天終於開幕世界各地的球迷齊聚俄羅斯這個魅力十足的國度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未來一個月都少不了要談論世界盃而對於俄羅斯,除了「戰鬥民族●熊在俄羅斯是十分受歡迎的動物,寓意著憨厚、勇敢,確實有一些家庭把熊當寵物養。但只在寒冷的北方才有這種現象,所以在大街上根本不會碰到熊。
  • 《戰鬥民族養成記》發布爆笑版海報 獵槍熊爪出鏡
    《戰鬥民族養成記》發布爆笑版海報 獵槍熊爪出鏡 共9張 1905電影網訊 即將於1月25日上映的愛情喜劇電影《戰鬥民族養成記
  • 俄羅斯人說,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叫他們「戰鬥民族」
    我們喜歡稱呼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但這個稱呼為什麼會被等同於俄羅斯人呢?好像無從可考。關於俄羅斯人自己如何看待「戰鬥民族」這一說法,我們找了幾位俄羅斯留學生,請他們講述。他們說印象中只有中國人才稱呼俄羅斯「戰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