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將養貓視為娶妻納妾,要挑選黃道吉日下&34;,舊時將貓喚作&34;,對於迎貓回家這件事很是看重,需要穿魚折柳聘狸奴,簡而言之便是要拿小魚乾把人家聘回來。陸遊的《贈貓》有雲&34;雖然整首詩抒發著陸遊懷才不遇的自嘲之意,但其中還是難掩對貓的喜愛。
中國人豢養貓的歷史其實十分久遠,幾乎與中華文明並行發展,在各種古代文化遺址中都可見一斑,但是貓真正成為人的寵物卻是近千年之後的事情。宋時人們對於貓有了特別的感情,貓的寵物性逐漸加強,&34;的傳染範圍也越發擴大。
宋人與貓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糾葛?貓的地位在古代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人與貓的淵源極深,在先秦時期便可見諸多文字記載。
《禮記·郊特牲》:&34;
意為在臘月農事完畢之後要迎貓神並祭之,以祈求貓神消滅田鼠,保護莊稼。此時的貓大多與虎、狸等相提並論,貓此時還未被人類所馴化,仍生活於山野之中,被視作野獸,與後世被馴服蓄養的形象還相去甚遠。
中國養貓、寵貓的愛好之風起於唐而興於宋。唐代之前很少有養貓、寵貓的文字記載,又因古人言貓陰氣極重,所以在各種史書如《北史》《隋書》中有關貓的寥寥記載也多是有關養貓事鬼的巫蠱之禍、宮闈之亂。
相傳李唐之時,女皇武則天便是好貓之人,武氏之後愛貓之人不減,同時貓也擁有了很多除&34;之外別有意趣的名字:田鼠將、崑崙妲己、雪姑、白老等。
除此之外,古人取貓的名字也極為浪漫有趣,若為通體雪白之貓,便可為&34;,純白卻尾黑者,可為&34;,可堪謂妙趣橫生。
宋人將愛貓之風推上頂峰,宋詩之中貓的溫馴、乖巧躍然紙上。貓在激揚浪漫的唐詩之中不過是一尋常生靈,在絢爛的詩畫之中並無什麼特別的位置,但在宋時詩意溫和的生活畫卷之中,貓擁有了獨特的地位。
它們是靈巧,乖順,貼心的。貓兒外貌喜人,聰明伶俐,且不為人所馴服,自帶高傲屬性。但它們又能為人帶來溫情,寒來暑往,歲月流轉,貓對人的陪伴中足見深情。宋人對貓的喜愛更是富有深層次的內涵,其中境界可大致分為三種:引之為伴、視之如子、待之以士。
這是前所未有之情感,也是宋人獨有的情懷,這種情感不可能出現在燦爛浪漫的盛唐,不可能出現在扼殺文化的明代,只會出現在兼容創新的宋代。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富庶的朝代。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在中國古代可謂是前所未有的。
宋史學者吳鈞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中提到:&39;國家承平歲久......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34;
相當於說,你拿石頭往開封城一砸,隨隨便便都能砸著一個十萬富翁,當真是人均富翁。
北宋時候的開封,城市發展程度極高,能夠提供給大眾更高的精神與物質享受,龐大的市民階層沒有其他朝代百姓面臨的衣食住行的問題,他們有機會也有能力去追求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愛好來充實自己的精神需求,&34;也就應運而生。具有可觀收入的市民階層願意以高昂的價格購買並豢養寵物,謂之&34;。
宋人具有冷靜客觀的時代精神,這時的人們開始跳脫出實用功能而從一種審美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宋朝實在是個詩意的朝代,宋人也實在是不俗。
&34;。養貓原是為了捕鼠,不只是為了保衛倉庫,更是為了護衛書簡。宋人重文,家中常有巨額藏書,便非常需要貓的守衛。
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乞貓》黃庭堅
如詩的意思就是說詩人家中老鼠很多,鬧得家中不寧,詩人甚煩,聽說別人家的貓要產子,便買了魚,拿柳條穿了魚鰓之後前去&34;一隻貓仔,全詩語句寫的淺顯易懂,極富生活氣息,處處體現著對貓的寵愛。
&34;。宋人生活富足,坐擁田園,享受生活,他們將貓看做&34;、&34;。
瓶呂鬥粟鼠竊盡,床上狸奴睡不知。——《睡貓》胡仲弓
詩《睡貓》中就深刻的吐槽了貓兒吃糧不幹活卻依舊被愛護的畫面。貓兒恃寵而驕,整日玩耍絲毫不顧本職工作,但主人笑罵之餘對它的寵愛絲毫不減,甚至愈加驕縱,比養子還要嬌慣幾分。這應該就是最早的&34;一族,對自家貓的愛恨交織,像極了怒其不爭又不舍打罵的老父母。
&34;。宋人生活優渥悠閒,看似已經看淡功過成敗,但&34;之情在宋人這裡仍舊火熱,在審美轉換的同時,&34;之責與&34;之能便實現了轉換和統一。聘狸奴之時,士人便以待客、待士之禮待貓。
其中代表便是古今第一&34;的陸遊,陸遊一生報國無門,詩作多是抒發內心苦悶哀嘆故土河山,但其中卻有十二首詩獨寫貓兒。
執鼠無功元不劾,一簞魚飯以時來。——《贈貓》陸遊
陸遊在詩中深深的控訴了貓兒偷懶不幹活,吃了東西之後只知整日高睡的懶散,但作為千古第一貓奴,陸遊所做的也是抱怨而已,其對貓的喜愛已然洋溢在詩中。當然看似是在寫貓,卻寄託的是詩人陸遊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苦悶悲憤,所謂寫貓,皆是寫人。
古人盛行創作,詩中畫中意象萬千,所有的意象都帶著強烈的文化寓意,被創作者用以託物言志。又因為宋朝整個社會都流行養寵物,所以貓在宋人心中也成為了一種傳遞心聲的文化印記。
貓兒靈巧而機敏,毫無奴性,被視作寵物卻又臨寵不驚,宋人成全了它們的天性,它們不再是豢養取樂用於解悶的寵物,而是親密的身邊人,甚至就是詩人寄託&34;的自身。有關貓的創作者中不乏名家,如黃庭堅、陸遊等等,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貓的態度。
宋朝是個特別的朝代,在此之前、在此之後都難有那般富庶又寬容的朝代。宋人講求現世安穩、偏安一隅,卻又能捨生忘死,一心報國。這樣複雜又矛盾的情緒是中國人千年流傳的,這樣奇妙的矛盾也體現在意象各異、情緒百變的宋詩之中。
以貓為創作對象的詩可以主要分為兩部分:對&34;的歌詠,以及對&34;的評判。其中所寫之貓其實像極了宋人自身——自憐而自尊。他們身在書齋之中,處江湖之遠,看似淡漠疏離,心中卻時時記掛著廟堂之事,從未有片刻忘記自己的追求。
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兩首詩中室內的&34;與室外的狂風暴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為後來的&34;打下了強烈對比的環境基礎。
第一首以誇張的手法極寫暴雨之強,其中風雨跌宕洶湧之聲正如作者渴望報效國家、收復中原的心,又通過狸奴之感寫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作者自身的悽涼處境一覽無餘。六十八歲的陸遊,住在寒冷的山村之中,屋裡屋外皆是大雨傾盆、狂風怒吼,心裡所思所想卻仍舊是故土山河,報忠君王。眼中所見山河已滿是瘡痍,幸得身邊還有狸奴作伴。
但換個角度一想,鐵馬冰河入陸遊夢時,身邊仍能有一貓作陪,乖巧可愛的貓兒又為這悽涼悲愴的氣氛帶來了幾分溫情和暖色。
宋人愛貓之甚,便是今人也難出其右,他們以貓入詩入畫,宋時的貓畫、貓詩也在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貓和人的親密已經維持了千年,如今的貓兒在人類社會之中已經變成了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伴侶。這種天生自帶優雅的動物總是很容易觸動人心,讓很多人心甘情願淪為&34;的貓奴,但這份情感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產生的。
從貓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審美的轉變,這其實也是人類情感的轉變,人類有漫長的與大自然鬥爭的歷史,花了很長的時間去了解這個世界、去學著尊重其他生靈。
宋人平和的生活態度和宋詩裡的處世哲學應該被人們所重視,從平淡生活中發現至美至善,以包容之眼看待天地萬物,也許是我們所能採取的與萬物的相處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
《宋人筆下的寵物》
《兩宋貓畫研究》
《全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