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美國專家透露,美國參議員克魯茲最近將拋出所謂的「臺灣主權象徵法案」,主要是取消一些針對臺當局「國旗」、徽章和制服等「主權象徵」的限制。克魯茲辦公室也證實了這件事,表示其會與其他議員在12月初共同提交法案,以允許臺灣外交官與軍人在美國執行公務時,能展示「國旗」與穿著制服,逐步改善所謂的臺灣政治與「外交」地位,其實就是變相提供給臺灣相當於主權國家的地位。
克魯茲一向被視為美國「親臺派」人物,積極推動過美國多項涉臺法案,此外近來克魯茲還對香港事務指手畫腳,在言行上力挺香港示威者,甚至公然宣稱香港不存在暴力事件。
當然與其說克魯茲「友臺」,倒不如說克魯茲是反華。隨著中國崛起,美國社會瀰漫著對中國的恐懼。精英們逐漸形成了遏制中國的共識,川普能夠上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此。這種社會心態不可避免會反映在美國的民意機構,近年來美國國會陸續通過「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以及「臺灣安全法案」等涉臺法案,「主權象徵法」即便不出現,也會有其他名目的法案出現,這是整個反華大背景下必然的產物。
不過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國會的行事邏輯未必和白宮同步。雖然川普一定程度炒作中國得以上位,上位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貿易摩擦,但最後還是要落實到與中國談判,這反映的是政府部門的政治理性。因此,縱然國會可以不斷通過涉臺方案,但如何操作則是白宮的事情。雖然目前國會通過幾項涉臺法案,但美國沒有高官造訪臺灣,臺灣也沒有被邀請參加地區性軍事行動。
對臺灣當局而言,有這項法案的確是加分項,至少對民進黨而言是選舉的重要談資。但一些人如果就此幻想一部美國內部法案就能使臺灣享有夢寐以求的「主權」,恐怕是自娛自樂。目前臺灣的所謂「邦交國」僅剩15個,而大陸有180個邦交國,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還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當然某些臺灣的朋友可以選擇不理會現實而「自我承認」,李敖在世時,還真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卻被李敖現場打臉是自欺欺人。臺灣的多元主義並不意味著幼稚。(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 王曉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