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位網友提問:我女兒5歲,會1500個英語單詞夠嗎?
有位網友回答:在美國夠,在中國不夠!
我原本以為這位網友的回答是一種諷刺,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後發現,他說的竟然是真的。
一位北大的丁教授,在網上接受採訪時說:
我女兒在北京海澱區北大附小上小學,原來沒怎麼關注過女兒的學習,更沒有給她上過英語輔導班。有一次開家長會,我問了身邊幾個家長,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會上千個英語單詞,而且很普遍,突然發現網上那個「在美國夠,在中國不夠」的段子竟然是真的。
雖然中國的小學生,從三年級才開始正式學英語,但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上英語輔導班了。我身邊至少有三個孩子,從4歲開始在網上學英語,而且是那種一對一外教模式,一節課下來200~300元,一周至少三節課。
學英語真的那麼重要嗎?
考試大綱對初中畢業生英語詞彙的要求是:能運用1600個左右的單詞,會使用200~300個習慣用語等等。而現在一個還處於幼兒園階段的5歲孩子,竟然會1500個英語單詞,都不算優秀。
不是學英語有重要,而是家長太焦慮了,要是家長焦慮起來,別說是1500個詞彙量,恐怕2500個、3500個也不夠。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劇中畢勝男逼迫女兒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孩子的手指練習鋼琴,為了讓孩子進入重點小學,不僅賣房賣車,還搭進去自己的事業。
很多人會覺得劇情荒唐,實際上她就是現實,藝術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我家小區裡一位媽媽,她從來不用上班,專門負責孩子的學習。別人家的孩子也就是星期六、星期日才去上輔導班,而她家的孩子是周一到周日,每天都要上。
如果你跟她說,這麼小的孩子應該多放鬆,讓孩子多玩耍。她會瞪大眼睛看著你,然後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跟你說:「什麼?現在不讓孩子學,什麼時候學?等以後被社會淘汰了在學?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孩子的奶奶說,因為害怕單詞背不熟,會被老師懲罰,孩子經常晚上做噩夢哭醒。
她家孩子在小區幾乎沒朋友,每次見到他臉上都是一副嚴肅的表情,也不愛說話,好像有心事一樣。本該快樂的童年,被媽媽給扼殺的一點都不剩了。
中國的家長為什麼容易焦慮?
現在的微信朋友圈不流行炫富了,大家都開始曬娃了,比如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以後,朋友圈都會出現很多100分試卷,還有很多紅豔豔的獎狀。平時就是孩子的各種考級證書,還有各種技能秀,意思就是在表達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
看到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那麼好,還學了各種課外技能,如此的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只考了那麼一點點分數,興趣班也沒怎麼說上,肯定會開始焦慮。
開家長會,害怕老師點名批評;遇到同事朋友,害怕別人問成績;逢年過節家庭聚會,最愁的就是大家把孩子拿出來攀比。
從表面上看,家長們都是為了孩子好,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而實際上卻是因為家長害怕丟面子,總覺得孩子不如別人,就低人一等。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投射」:它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思緒、動機、欲望、情感,而將其賦予外部世界,通常是其他人。
也就是說,家長之所以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想方設法讓孩子努力學習,是因為自己對自己不夠努力,或者不如別人而感到不滿,只有將這種不滿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才能減少內心的焦慮。
所以,我們也能很好地理解:為什麼一個5歲的孩子會1500個英語單詞,還是不夠優秀。說到底,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家長內心過於焦慮。
美國幼兒園的孩子每天都在幹什麼?
一位在洛杉磯的中國爸爸,在網上發布了一段自己女兒上幼兒園後的感受,他說:
以前在中國去上幼兒園,每天都是穿得美美的去,然後放學後穿得美美的回家。自從上了洛杉磯這家幼兒園,女兒每天放學都跟從工地幹完活下班一樣,衣服從上到下都是髒的,鞋子裡還有很多沙子。
這家幼兒園的教學主題就是玩,他們有菜園子,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認真種菜,而且種好的菜也會給孩子們吃。還有就是玩泥巴、玩水、做飯等等,只有你想不到了,沒有他們玩不出的花樣。孩子們也只有玩累了,才會回到教室看書、寫字、學習。
家長或許沒什麼感覺,但孩子超級喜歡這家幼兒園,每天都盼著去上學,放學後就跟打了雞血一樣,一路上說說唱唱,整個人開朗多了。重要的是,英文單詞量是直線上升,學習其它東西的時候也很有活力。
看到這裡,你是否理解了,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孩子,那麼害怕上幼兒園,為什麼每到放學的時候,孩子一看見父母,就哇哇地哭了起來。因為他們在幼兒園不開心,因為他們每天需要學習很多新知識,學不會就會有壓力。
最後,希望所有的中國家長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再給孩子壓力,也不要讓自己每天焦慮了。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