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的刺青文化,大約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而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梁元帝創作的《職貢圖》裡。
當時,中日兩國並沒有官方的往來和交流,我們從留存下來的《職貢圖》摹本裡可以大概看到,倭國(日本)的男子"皆以黥面文身,以木棉貼頭"。"黥面"就是在臉上刺字或者塗墨。《後漢書·東夷傳》裡也有記載:"男子皆以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之差。" 因此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在日本,文身或者刺青成為了一種習俗。
而在中國西周五刑制度中,依次是墨、劓、剕、宮、大闢。大闢就是死刑,墨刑就是「黥面」的刑罰,是在臉上或者其它部位刺字,然後塗抹墨水或者其它顏料,成為永久的印記。墨刑當然是最輕的刑罰。
在唐朝,上官婉兒得罪武則天被黥面。後來她仿效梅花妝,黥面刺成梅花形,則顯得格外嫵媚,後為民間女子效仿成為流行的化妝之一。
那麼,刺青是如何在日本興起的呢?
早在《後漢書》之前,《三國志·魏書》裡也有關於日本刺青的記載:「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來,其使謁中國,皆自稱大夫。夏後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沒捕魚蛤,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從這一段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人文身仿效夏朝君主少康之子斷髮文身以躲避蛟龍之害。
"厭",指代的是古時"厭勝之術",用闢邪的物品幫助自己避開不祥,這裡則是刺在身上的圖案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那時的日本人就是在身上刺上圖案以保平安,後來慢慢演化為一種裝飾,並且通過文身的位置和大小來區別身份的尊與卑。人們還會把家微(家紋圖騰)刺在身上,以表示血統與地位。
《隋書》裡有一段記載則更值得我們注意:"男女多黥臂點面文身,沒水捕魚。"此時,女性也跟男性一樣,身上有了刺青;而男子呢,從人人身上都有刺青到了也有一些人選擇不在身上刺什麼圖案。
江戶時代的日本,刺青從"厭勝"和裝飾變成了刑罰,那時候稱為"入墨"。這種刑罰通常用在被流放或者犯過罪的人身上。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公共的沐浴設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澡堂"開始歧視身上有刺青的人了。
不過,物極必反。刺青成了一種懲罰措施,政府對刺青也持否定態度,結果呢。經濟危機後的底層老百姓反而更加青睞這種"人體藝術",為了養家餬口很多人也得選擇一種「刺青」崇拜。東京一度成了男男女女追求刺青的絕好去處。
刺青的流行
到了十九世紀初,中國十大名著之一《水滸傳》被翻譯成日文並且重新插畫出版了。我們應該都記得,在《水滸傳》當中,有好幾個人物身上都有獨特的刺青,比如"浪子燕青",他胸前的刺青圖案是梅蘭竹菊,非常雅致精美;"一丈青"扈三娘渾身上下都刺著青龍圖案;花和尚魯智深"身上刺花繡"。
《水滸傳》在日本民間受到了民眾極大的歡迎,而歌川派傳人歌川國芳通過十年的再創作,結合日本的浮世繪風格,在一些人物身上添加了十分細膩而華美的刺青,比如燕青身上的圖案被改成了"唐獅子牡丹",象徵著驅邪和無畏,後來著名演員高倉健在出演《昭和殘俠傳》時身上也仿照這個圖案做了刺青;"操刀鬼"曹正身上的刺青是一條碩大的章魚,也是護身符的象徵。而浮世繪前後歷經了三百多年的發展,色調獨特,筆觸流暢,畫風華麗,這種本身就深受日本人民喜歡的藝術形式被歌川國芳靈活地融入到了《水滸傳》的人物形象當中,一經出版就轟動一時並備受追捧。在這種環境下,刺青在日本廣為流行,迎來了一波熱潮。刺青的圖案也新增了很多浮世繪的元素,比如武士、櫻花、風雷二神等等。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底層人民的刺青已經非常普遍了,比如從事郵遞員、建築工人、消防員這樣職業的人,通常都是全身以龍作為圖案進行刺青,以求平安順利。
不過,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美國東印度艦隊的四艘軍艦強行駛進了江戶灣,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明治政府在洋槍洋炮的威脅之下,頗感自卑,開始處處以歐美為典範和標準,脫亞入歐後日本,民間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本國的刺青文化則成了"不開化的行為",被政府明令禁止,刺青漸漸淪落成為黑幫的專屬記號了。
然而,日本的刺青文化並沒有就此隕落。雖然明治維新後政府開始鼓勵全民西化,但往來日本的外國船員和西方貴族都成為了日式刺青的顧客,這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人物,比如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英國王子阿爾弗萊德、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等等。但是,在這期間,日本政府對於刺青的禁令愈加嚴格,還舉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查處運動。一邊是外國人爭相到日本刺青,一邊又是政府禁止本國人民刺青,這種矛盾的局面持續了好幾十年。
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日本經歷了二戰戰敗。隨著盟軍到日本進行駐紮,刺青很快迎來了迅速崛起。
當時,有很多駐紮日本的美國大兵意識到,自己以前在身上刺上一個"忍"字之類的刺青,跟真正日式刺青的華麗與繁複簡直不能相提並論。在這些外國人的推崇下,刺青終於在日本合法化了。
雖然一百多年以後,禁止刺青的命令被取消了,普通大眾對於刺青的壞印象卻一時難以改變。大眾普遍依然認為,最喜愛刺青的人群應該是流氓、不法分子、街頭混混、黑幫成員等等。有將近一半的日本人對刺青感到恐懼,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刺青跟犯罪有很大關聯。
日本刺青現狀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半以上的酒店不讓有刺青的客人使用健身房、遊泳池或者溫泉這類設施,官方機構不得不一再呼籲:不要為難有刺青的外國客人,要學習和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儘管如此,媒體依然時不時會爆出某溫泉或景點拒絕有刺青的遊客進入,甚至還發生過教師因為身上有刺青而被扣罰了薪水的事情。
曾任大阪市市長的橋下徹就非常反對刺青,他認為公務人員不能沾染這個習氣,否則就會損害政府機構在民眾心中的正面形象。他甚至還要求公務員填報表格,說明自己是不是有刺青,並且在上報以後清除刺青。
日本政府也非常清楚自己旅遊業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本國人民對刺青已經存在了根深蒂固的偏見;另一方面,外國遊客因為文化因素,比如毛利族的刺青具有非常神聖的含義,總不能把人家擋在國門之外吧?所以,官方一方面會給各國遊客發放宣傳手冊,說明刺青在日本文化裡並不被大眾廣為接受的事實,另一方面則建議酒店、溫泉等遊客很多的地方準備創可貼一類的物品,方便遊客遮擋刺青。
我們國家的唐朝雖然也有禁令,但是有人將白居易的三十多首詩刺在身上並且配以插圖;宋朝時期,《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的故事裡有一段就是說眾人就認為鄭信不僅身材出眾,滿身的刺青更是錦上添花。宋朝不僅市井百姓喜歡刺青,達官貴人也喜歡。
《夢梁錄》等社團名錄中,都有一個叫做"錦體社"的組織,類似於現代刺青工作室,還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展示比賽,優勝者還會因為自己的刺青作品而獲得獎金。然而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嚴令禁止刺青有任何形式的發展,一旦發現,涉事者全部發配邊疆,此後的清朝也對刺青持同一態度。宋朝紅極一時的刺青文化便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