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雨中隨警直擊抓捕盜車嫌疑人 看大數據如何精確打擊犯罪提升區域居民安全感
圖說:民警將盜車嫌疑人抓捕。圖片均由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攝
東方網1月7日消息:今天中午12時04分,細雨濛濛。閔行區都會路上,兩輛黑色的雪弗萊轎車貼著非機動車道緩緩行駛。突然,兩車驟然停下,車門打開,6名男子從車上躍下,將非機動車道上一名穿紫色雨衣騎電瓶車的男子撲倒在地。
圖說:嫌疑人
「叫什麼名字?叫什麼名字!」其中一名男子掏出警官證喝問。被壓住的男子掙扎著說:「張……」
沒有絲毫猶豫,這張曾經出現在監控探頭裡的面孔其實早已被抓捕刑警深深印在了腦海裡。男子張某很快被約束帶背縛雙手,押上黑色雪弗萊。在行人和周邊小店裡的商戶們圍上來之前,兩輛車已經消失在大家的視線裡。
這是閔行刑警今天抓捕盜竊電瓶車犯罪嫌疑人的一幕。被擒獲前,張某剛剛在路口東北側的小區裡偷出一個電瓶。據他自己交代,歲末年初,他已經先後6次盜竊電瓶車得手。
2分鐘,一次成功的抓捕。這背後其實是一張數據編制的大網。「大數據」是如何改變警力分配,又是如何不斷提升居民安全感的?
解讀「竊賊朋友圈」:六成相互認識
一個偷電動車和電瓶的小賊,不算大案要案,卻用了6名警力圍捕,是否小題大做?
昨天下午,閔行警方通過「安全指數通報會」的形式,向社區居民代表和媒體公布了一系列數據。其中的一組數據解答了警方為何對打擊盜竊「三車」如此重視:通過3000份問卷調查,有52%的居民認為,盜竊電瓶車是目前工作生活中遇到較為顯著的安全問題。
「2017年所有因盜竊電瓶車和電瓶被刑事拘留的嫌疑人中,有犯罪前科的佔60%,有盜竊『三車』(三車:摩託車、電瓶車、自行車)前科的嫌疑人佔54%,嫌疑人重複犯罪率很高。」閔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政委李朝暉告訴記者,統計數據顯示,這類案件的案發率居高不下,且極易回潮。「雖然案值不大,但案發率高受害者多,嚴重影響了居民群眾的安全感。」
基於這些數據分析,2017年,閔行警方加大對「盜搶騙」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尤其是盜竊「三車」成為打擊重點。2017年年初,閔行警方通過分析抓獲盜竊「三車」及銷贓人員的社交關係發現,在相對固定區域作案的人群中,竟有6成相互認識,並且知道對方正在從事這種犯罪。這說明,當前盜竊犯罪正以鬆散卻較為穩定的圈子形式存在。打擊「盜銷」全鏈條團夥成為了關鍵。閔行警方從「110」報警記錄入手,除作案時間、地點、手法外,擴展比對條件,全面整合各類勘查、偵查和審訊過程中的線索、數據,多維度提高「犯罪活動特徵」的感知能力,深度挖掘作案人群之間的關聯信息,從一起案件挖出一個犯罪團夥,甚至多起案件,使嫌疑人面對更重刑罰,以起到更大的震懾作用。
據統計,2017年,閔行警方共串並偵破「盜搶騙」案件638起,打掉「盜搶騙」犯罪團夥57個,全區盜竊 110報警數更將較2016年下降了52.5%。
圖說:民警審訊嫌疑人
送出「防盜錦囊」:三月八月案件高發
昨天,閔行警方還以公布了一份「防盜錦囊」:一年中,3-5月,7-9月是各類案件高發季,峰值分別出現在3月和8月。一天24小時中,交通事故報警最高峰出現在早8時和晚6時,糾紛打架報警高峰出現在上午10時和下午3時,而扒竊類案件高發時間在晚間6-7時。以上三類報警,發現時間與報警時間十分接近,所以這也是案發尖峰時間。而入室盜竊與盜竊「三車」的報警尖峰時間則與案發時間有一定距離,但通過現場勘查推斷與嫌疑人交代的時間比對,認為黃昏是普遍的案發尖峰時間。
閔行警方還通過公布「最受小偷歡迎社區排行榜」等一系列數據指標,引導社區開展群防共治,不斷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據統計,全區「零發案」小區從2015年的115個,到2016年的347多個,再到2017年的436個。
「這一系列的數據,都來源於日常的訪問調查和研究分析。」閔行公安分局局長鄭文斌告訴記者,此次召開通報會的目的,是在110宣傳日來臨之際,以一年來閔行110報警數據為調查樣本,結合居民安全感的訪問調查結果,作為正在開展的「大調研」工作的平臺和方式,向市民群眾求策問計,與公安機關一起來發現城市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將來,類似的調研方式會更多出現在社區民警的警情通報會上和居民們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