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弄孩子的視頻因為滑稽可笑,輕易可以收穫大量關注。一方面此類視頻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網友們開始形成兩極化的態度。
「蠢萌」的熊孩子想吃巧克力蛋糕?要不作弄他吧。先把娃哄過來:「來吃蛋糕咯!」娃嘴湊近勺子時嚇唬他:「是屎!」娃嚇得挪開臉,又哄他:「不是屎,是蛋糕,來吃吧!」等他半信半疑扭過來,再插一刀:「是屎!」來回幾個折騰,小男孩膽戰心驚吃下一勺蛋糕時,大人笑起來:「你吃屎了!」娃哭,大人安慰:「是巧克力蛋糕!」
在鏡頭下,這名可憐的小男孩整個表情都被放慢、放大,讓看客忍俊不禁。這是一個成功的視頻,有近2000萬的點擊率,收穫無數「哈哈哈哈」的評論,在海一樣多的歡樂中也夾雜了一些嘆息:「無法看下去」,「為這個小男孩難過。」。
在許多人眼中,逗孩子是一種無傷大雅的戲謔。「就是跟孩子鬧著玩呀,誰從小沒被逗過?」不少網友表示。但是,如今類似這樣的論調正在遭受挑戰。「幽默的逗孩子與以更高等智商來戲弄孩子是不一樣的,是愉悅了孩子的身心、促進了雙方的感情,還是讓孩子產生挫折感、感到被羞辱和恐懼,這是辨別逗還是戲弄很重要的指標。」一位育兒博主對這個視頻表達了憤怒。
「類似於屎還是蛋糕的捉弄(經常性的戲弄),不僅會讓孩子不敢信任父母,同時也會損害孩子對現實檢驗的能力——這個孩子無法用兒童式的探究去了解蛋糕的真相,他的躲閃、眼淚,傳遞的是一種被戲弄、被羞辱、被控制的弱小無助又可憐。」一位心理諮詢師表示。
隨著人們對個體的存在、心理發展等知識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站在兒童的角度重新看待這種文化。我們搜羅了一些網友的聲音: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逗孩子的方法是否合適,其實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試想等你老朽糊塗了,你坐在輪椅上非常的渴,你年輕力壯的兒女拿了一杯水在你面前逗你,給你喝,等你喝了又說你喝的是尿,你又想喝,又不敢喝,又沒有力量自己出門買一瓶水,最後你癟著沒牙的老嘴哭起來,引出了全世界的哈哈哈。 」
「沒把孩子當人,逗孩子還是自己取樂心裡沒數嗎?逗的前提是讓對方開心好嗎!這和親戚說你父母生弟弟妹妹不要你了不是異曲同工?換成父母就不憋屈了?」
「評論裡好多人哈哈大笑,實在不懂,大家看的不是猴子不是貓狗,是人類的幼體。沒有人有同理心去想像小孩子的感受。我是真的半點也笑不出來。」
看來,怎麼逗孩子是門學問,若你不會逗,還是不要隨便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