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
孟晚舟此前因華為涉嫌利用全球銀行系統逃避
美國對
伊朗制裁調查被拘押。多家外媒表示,美國司法部門的舉動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是遏制中國的愚蠢方法。有媒體稱,對孟晚舟的拘押會給貿易談判蒙上陰影,全球股市亦受此影響大幅下跌;也有媒體表示,美國企業高管正感到危機,擔心自己成為中國的報複目標。
在未確定華為CFO孟晚舟或者華為是否違反了相關法律時,美國和加拿大的逮捕行為沒有尊重人權,難以稱得上的獨立的司法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海外多家媒體刊文對這一事件做出了評論。
這一舉動使得中美兩國的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並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化。美聯社刊文稱,局勢已經遠遠超出了關稅或市場準入的範圍,而演變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哪一個取得經濟和政治的主導地位。
美方的行動是法律上的荒謬過界
《華盛頓郵報》刊登學者Zachary Karabell署名的一篇文章稱,起訴華為高管是遏制中國的愚蠢方法。
Karabell在文章中稱,根據美國法律,案件可能是合法的,但仍然是一個可怕的政治錯誤。也許華為出售給伊朗使用了美國零部件的設備,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但即使在不那麼模稜兩可的案件中,也存在著自由裁量權。並不是每個類似案件都該提起,更不必說被起訴至法律的全部條例。在國際案件中,這一事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進一步,即使對案件的處理是正確的,對華為的針對也是一種荒謬的過界。一方面,最高法院承認「反對域外性的推定」,認為美國法律不應在美國境外執行;另一方面,還有諸如「外國腐敗行為法」等法規,該法案懲罰外國實體的賄賂行為。
美方的此次行為意味著,美國可以決定與美國有業務往來的國外公司如何開展業務。
彭博社的Joe Nocera撰文稱,對孟晚舟的逮捕似乎不是懲罰違反制裁的行為,而是基本上將這名女性作為人質提供更好的貿易協議的藉口。「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應該對這對法治的破壞程度感到憤怒,」文中寫道。
難以割裂的中美公司的關係
日本時事通訊社稱,這是美國向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產業發起包圍行動中的一環,之所以對中國採取這種激烈、霸道的做法,是因為5G通信是左右國家情報網絡和軍事實力的下一代通信之爭的核心。
瑞士網站Watson稱,「美國正在盡一切努力阻止華為的進步」,多年來,美國一直在警告像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有許多指控,卻是「零證據」。
但Karabell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提到,三星是伊朗第二大手機供應商,僅次於華為,而瑞典電信公司愛立信即使在制裁下也向伊朗出售設備。這些公司不會將美國的組件用於銷往這些國家的設備,但由於全球組件採購的複雜性,很難說伊朗消費者有沒有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然而,美國檢察官並沒有限制三星和愛立信的工作,也沒有調查設備組成部分的源頭。
美聯社援引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網絡空間分析師Adam Segal說,中美的公司互相依賴於對方的零部件,很難將兩者分離。若制裁中國公司,則也要懲罰美國公司,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聯社援引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貿易組織主席Dean Garfield稱,美國公司的創新往往完全取決於中國合作夥伴的產品開發和測試,更不用說組件供應商。
美國像追上了車的狗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在接受NPR採訪時稱,他早已從司法部知曉逮捕計劃,但沒有在G20峰會開始前告知總統。儘管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一直在強調將中美的貿易談判與華為事件相分離,仍難以消除潛在的對貿易談判的影響。
彭博社Tim Cuplan認為,美國就像是追上了車的狗,他此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只知道追著車;一旦追上,就不得不做出決定。(電影《黑暗騎士》中小丑的臺詞)
《紐約時報》撰文稱,川普的不知情發出了一個混亂的信息,一是無論中國提出什麼條件,美方都將出難題;或者反映了美方兩個政治派別的分裂。
無論何種原因,如果中國得出結論認為美國將採取一系列懲罰行動,無論中國採取何種措施來解決美國的擔憂,這將使北京幾乎無法作出有意義的讓步。
彭博社的Noah Smith撰文稱,這提醒人們,真正重要的貿易戰前線不是川普對高科技產業所徵收的關稅。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美國科技公司和軍方如何幫助指導政策,包括新的法律和投資限制,這表明鬥爭不會很快結束。
對金融業和產業的危害
《福布斯》刊登的紐約長島大學經濟系主任帕諾斯·默多庫塔斯的文章稱,當前的美中貿易爭端與上世紀80年代初的美日貿易爭端存在類似之處,都圍繞巨額貿易順差、缺乏市場準入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展開。
但不同的是,中國將出口而非國內需求視為主要增長引擎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美日貿易爭端發生在關貿總協定框架內,那是非正式貿易組織。如今美中爭端發生在已取代前者的世貿組織內,是正式貿易組織。同時,與日本不同,中國從來都不屈服於外部壓力。
文章認為,在貿易爭端上,這種做法非但不會奏效,還有可能使世界貿易和金融系統陷入險境。
在產業上,彭博社的Tim Cuplan表示,美國拘押了中國公民,中國則持有美國產業鏈。如果美方行為引發中國的反彈,美國公司將遭受很多損失。蘋果公司首當其衝,因為公司的設備組裝在那裡。而美國想取代中國的勞工是不可能的。以威斯康辛州的富士康工廠為例,其產量可能只能達到中國工廠的10%。
此外,這還引發了高管的擔憂。路透社援引美國高管稱,他們的企業正在考慮限制非必要性的中國行程,並考慮把一些會議地點改在中國以外地區。
AXIOS援引CSIS智庫技術政策主管James Lewis稱,「如果我是美國技術高管,本周我不會去中國。「(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民幣交易與研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