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靠著這股子較真勁兒,朱淑清慢慢將自己打造成了跨專業的「百科全書」。競賽環節如何科學設置、課目轉換如何確保安全,每一項他都駕輕就熟、如數家珍。不少部隊指揮員都對他挑起大拇指,「服了」。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朱淑清(中)在詢問了解參賽隊員的準備情況。匡大鎮攝
「摸不透」的朱淑清
■匡大鎮 李振彬 王牧原
「300多支參賽隊伍,賽場上遇到的臨機情況幾乎都不相同,成績偶然性成分太大,不能說明真實水平……」在三界訓練基地,凜冽的寒風也吹不散比武競賽議訓會上嗆人的火藥味,不少單位埋怨競賽臨機變化過多,參賽隊員相互考的不一樣,成績不夠客觀公平,紛紛要求統一考核內容和標準,「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這時,作為大賽仲裁的陸軍步兵學院教授朱淑清站了出來,「設置不一樣的臨機情況,考的就是指戰員的現場反應能力。戰場永遠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下次競賽臨機原則還可以更徹底!」他的一席話讓會場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剛才還不服氣的帶隊領導也只好搖搖頭:「老朱的想法真讓人『摸不透』。」
「摸不透」的較真勁
——「軍事教員就該把細節做到極致」
冬日的南昌陰雨連綿,寒風裹挾著雨滴,從陸軍步兵學院的演訓場上呼嘯而過。在幾近零攝氏度的風雨中,有個身影正在深一腳淺一腳地艱辛跋涉著。從早到晚,為次日特戰隊員比武預備的50多個點位被他一個一個確認正常完好之後,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位。
黝黑的面龐、布滿老繭的雙手,很難將這個身影和大學教授、全軍戰鬥技能首席專家聯繫在一起。
他就是朱淑清,「雨中之行」只是他作為軍事教員的一次「日常巡邏」。雖然身為教授,可是他常年一身迷彩,作訓鞋每年都要穿壞好幾雙。
「一定要去實地看一看,把參賽隊員可能走過的路都蹚一遍,我才能放心。」 朱淑清說,軍事教員就該把細節做到極致,就得跋山涉水,和野外環境打交道, 條件越是惡劣才越能接近真實戰場、越能掌握現地第一手資料。
學院軍政基礎系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千萬不要和老朱比較真」。作為全軍各項比武競賽的「挑梁」負責人,剛接觸這項工作的時候,老朱可碰了不少軟「釘子」。「隔行如隔山」,可是作為主裁,要是在某一競賽領域是個「外行」,說話的分量就會大打折扣。特別是討論方案的時候,朱淑清提出的意見往往遭遇專業教員逐字逐句的「挑刺」。「外行不懂瞎指揮」,這可讓老朱坐不住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跨專業這座山給「挖」通了。
為了提高自己非本專業的軍事技能水平,朱淑清大量查閱國內外軍事比武資料給自己「加油充電」。從年初到年尾,專業資料翻爛了幾大本,學習筆記記了十幾冊,紅藍相間的批註寫滿了一行又一行,辦公室的燈光亮了一夜又一夜……直到現在,他的妻子一聽到「比武」兩個字還是直搖頭,因為一到有比武的時候,朱淑清從來沒有在凌晨以前回過家。
就是靠著這股子較真勁兒,朱淑清慢慢將自己打造成了跨專業的「百科全書」。競賽環節如何科學設置、課目轉換如何確保安全,每一項他都駕輕就熟、如數家珍。不少部隊指揮員都對他挑起大拇指,「服了」。
「摸不透」的怪脾氣
——「暴風雨」變成了「表揚信」
「勇士杯」競賽中的一個晚上,朱淑清接到申訴電話,兩支參賽隊申請補打夜間射擊課目,理由是突如其來的大雨對考核成績造成了影響。由於不可抗力的突發天氣原因影響了發揮,很多單位都認為為了考核公平,重考一次理所應當。不料,看似合理的要求卻遭到一口回絕。朱淑清的解釋是:比賽規則明確規定「除人為因素幹擾,均不予複試」。
不少人對朱淑清的第一印象是:不像教授像「老兵」。賽場上的他常年掛著一副不苟言笑的「撲克臉」,活生生一個讓人摸不透脾氣的怪老頭,讓人覺得少言寡語、不近人情的同時,不敢生出半點套近乎、走後門的僥倖心理。
去年9月,朱淑清率領團隊受邀觀摩「精武杯」競賽。一到賽場,朱淑清不坐觀摩臺,而是直奔考核點,趁著比賽間隙與裁判、參賽隊員交流了解情況,還不時掏出本子記錄。現場不少人看見他一邊記錄一邊眉頭緊鎖,心中暗想:完了,老朱這麼仔細地記錄,賽後交流會上準少不了一陣「暴風雨」。結果,暴風雨沒等來,等來的卻是一封「表揚信」。會上,朱淑清說,「這一次競賽讓我受教良多,特別是在場地選擇和優化組織流程上,有些方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想到的……」
大伙兒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朱淑清挑的是自己的「刺」。隊員們通過參賽練技能,他則是通過觀摩礪專業,就是這樣孜孜不倦的學習提高,讓朱淑清成了軍事比武競賽的跨「界」行家。
「摸不透」的進取心
——「唯一不能輸的,就是5000米跑」
臨近寒假,大家都在忙著計劃出行,難得清閒的朱淑清卻把自己「悶」在辦公室裡。上學期的工作總結、新學期的教學方向,都是他給自己布置的「假期作業」。
新的一年,朱淑清又開始策劃下一屆「精武」軍事比武競賽。別人說只需把方案稍作完善即可,何必犧牲來之不易的假期?他卻堅持把過去的方案推倒,準備重新升級打造新一版的「精武-2019」。朱淑清認為,「比武就是要一次難過一次,都考一樣的,那就沒有意義了。」
一次比武過後,朱淑清發現不少原本風風火火的參賽官兵,因為感覺「有勁無處使」而情緒低落。有的戰士反映「曾經緊繃的神經突然放鬆,感到忽然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為了儘早攻克「考後症候群」這個難題,朱淑清立即帶領團隊深入調研、查擺問題,尋找體能、技能、智能和實戰的內在聯繫,有人勸說朱淑清把這個問題先放—放,從年初到年尾忙個不停,也該給自己放個假了。可是朱淑清說:「我自己的事都是小事,等得;部隊練兵是大事,等不得。」通過近一個月不間斷的努力,朱淑清團隊完成了《陸軍班(組)戰鬥技能訓練指導手冊》,為官兵從賽場到平時的戰鬥力「續航」提供了重要參考。
就是這樣一個在工作上不斷進取的「拼命三郎」,卻在評功評獎時總打「退堂鼓」,大夥都說他「做事總往前上,評功全往後躲」。朱淑清卻說:「作為軍事教員,就應該在鑽研打仗提升戰鬥力上勇於人先,紮根育人受領榮譽時甘為人後。」
每次一和學員們走上田徑場,朱淑清不服輸的「進取心」就冒了出來。「唯一不能輸的,就是5000米跑。我是一名教員,和學員待在一起是我最開心的。」
朱淑清的這顆「進取心」越來越讓人摸不透。共同秉持著這樣一顆「進取心」,朱淑清及其團隊的成績也在不斷升級換代:
——2014年「桑赫斯特競賽」集訓選拔賽,開創國內校際實戰競賽先河;
——「勇士-2015」大賽場地由訓練場移至陌生地域,全程貫穿實戰背景;
——「鐵拳-2016」首次採用電子打卡、戰術靶標系統等信息化設備,大幅提高評判的精度;
——「精武-2018」首次引入院校學員和特戰隊員共同參賽,促進院校和部隊互為「磨刀石」……
責任編輯: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