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雖然氣溫驟降,可是在昆明街頭卻發生了一件暖心的事。10月10日下午6點多,在昆明市東寺街與石橋鋪十字路口,一位年輕男子在騎車過馬路時突然暈厥,並失去了呼吸與脈搏。隨後5名路人接力對暈倒的人實施了心肺復甦,最終堅持到120急救將男子送到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下稱:省一院)。更沒想到的是,施救的5人在給民警做筆錄時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是省一院的醫護人員。
這暖心的這一幕被市民用手機記錄了下來,並發到了微博。在微博上,這位名叫「阿阿包包包」的微博主於10日晚22時03分分享了這則消息,表示:「還在想著今天19點多,東寺街就地搶救的24歲小夥。好在當時好多省一院的醫生護士剛好下班路過,大家齊心協力進行施救,小夥安全送往急診內科交給值班醫生了,然後我也就回家啦。願小夥一切安好!」並配有視頻。
視頻中,只見一輛共享單車倒在一側,幾名路人圍在一名倒地男子身邊,正在對其進行心肺復甦。旁邊還有交警在指揮交通。
通過反覆尋找,記者在省一院見到了當時的四名施救者。該院康復科的規培生盧家慧回憶,10月10日晚,她跟同伴黎方鹿下班吃完晚飯後,正準備去健身房,沒想到就在路口看見了暈倒的男子。來不及考慮,兩人走近檢查後發現,該男子身體沒有明顯傷痕,已失去了意識,並且口唇發紺,手指冰涼,也沒有了呼吸和脈搏。於是兩人就開始進行緊急心肺復甦搶救,「幾分鐘後我們發現他的臉色有好轉的跡象,所以我們都不敢停止搶救。」
中途,一名好心市民也自告奮勇地加入了搶救工作,但是此時下班路過現場的省一院醫學遺傳科規培生李卓穎看到市民的按壓手法後非常著急,「他按壓頻率太低,大約每分鐘只有50次,而搶救時的心肺復甦按壓頻率一定要在每分鐘超過120次以上。」於是,李卓穎接替了該市民進行了標準的心肺復甦搶救。
此時事發現場已經圍滿了人,交警趕了過來幫助維護交通秩序,這也吸引了剛剛下班路過的省一院手術麻醉科護士長彭蕾,詢問正在維持秩序的警察:「我是醫務人員,需要我幫忙嗎?」
彭蕾表示,當時人比較多,發現有人受傷,自己就連忙參與到了搶救中。搶救經驗豐富的她在對男子繼續不間斷地進行了心肺復甦和人工呼吸後,讓該男子終於有了呼吸。
19時左右,120急救車趕到了現場。在運輸傷員的急救車上,省一院麻醉科護士包從進與救護人員一起幫助搶救患者。
等傷員送到省一院急診科後,警察在詢問時,彼此並不認識的施救人員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是省一院的醫務人員。
在急救車將男子送進省一院後,該院總值班袁鋒決定立刻開通醫院的綠色通道進行搶救,並轉入急診ICU。急診ICU副主任陳國兵表示,該男子轉入後,醫生為他進行了高級腦復甦搶救,並且也通過警方與男子的家屬取得了聯繫。醫生這才得知,該男子今年20歲,是外省人,患有先心病,10餘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以前也有過昏厥的情況。在事發的前兩天,家屬曾聽他抱怨說自己胸悶不舒服,沒想到竟然會發生這樣的意外。
經過對病史的了解和病情分析,醫生初步判斷男子可能是室顫,因為心臟收縮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昏厥。陳國兵感慨,該男子與其他暈倒的患者不同,如果不是前期他得到了最專業的搶救,恐怕就沒有生還的機會了。目前,該患者已恢復部分意識。
對此,昆明市應急救援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國祥介紹說,中國每年都有超過50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分鐘都有人倒下,上一秒還談笑風生的人,或許下一秒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搶救時間是4分鐘內,如果患者周圍有懂得應急救援技術的人,身邊又有應急救援設備,那麼患者有70%的可能被搶救回來。」王國祥說。然而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心源性猝死的成功搶救率僅有1%,絕大多數患者失去了生命。正是因此,2017年3月,雲南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中心、昆明市應急救援協會與春晚傳媒,聯合推廣應急救護站項目。
據悉,目前昆明成功投入上百個應急救護站。主要分布在五華區、呈貢區、西山區,同時,在香格裡拉、文山等多個州市也都有所投放。「多數在學校,還有一些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及政務窗口。」救護站配置有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和多功能應急救援箱。「體外除顫儀(AED)主要用於心源性心臟驟停的院前急救,非專業人員也可操作使用,能對心源性心臟驟停進行黃金4分鐘搶救。」王國祥說,應急救援箱內置氧氣瓶、紗布繃帶、應急止血貼等一般創傷所需的清創、包紮與止血工具。
王國祥告訴記者, 「目前所投放的應急救護站都是具有遠程監控、並形成全社會應急救援網絡的平臺,負責該臺應急救護站的志願者能在有人掃碼打開設備後的第一時間收到消息,並及時趕往現場對需要應急救援的人實施處置,並補齊相關應急救護用品。」王國祥表示,「投放應急救護站的目的是能在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進行先期處置,比如比如院前的生命急救,從而讓突發事件引發的傷亡降至最低,甚至完全避免。」
本報記者 王勁松 劉嘉 攝影報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