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播出已有九年之久,許多觀眾們都不知道劇中的隱藏BOSS:端妃。
說起端妃,許多觀眾對她的印象都停留在殘軀病體,沒什麼太大印象。
確實,端妃出場次數寥寥無幾,比起太后和華妃,簡直不值一提。
但毫不誇張地說,端妃才是撐起《甄嬛傳》劇情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端妃在甄嬛的成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這個人物,我們挖得越深,便越能看到後宮局勢的詭秘之處。
甄嬛初進宮時,後宮的局勢可以分為皇后黨和華妃黨。
這個時候的甄嬛,其實算得上是一朵清純白蓮花,她沒有爭寵的心,更沒有站隊PK的戰鬥力。
溫宜公主的生日宴上,端妃遇到了甄嬛。
就此一眼,端妃就知道了甄嬛就是她的機遇,也奠定了甄嬛黨的建立。
在這裡,端妃就顯現了大BOSS的第一隱藏技能:敏銳度極高。
甄嬛長得像純元,這後宮中,憑空多了一個像純元的女人,不足為奇。
純元是皇帝最愛的女人,自從純元走後,皇帝一輩子都在收集純元「周邊」,而這個時候的甄嬛,也不過是「周邊」之一。
但不過是短短幾句話,端妃就在甄嬛的身上看到了領導者的能力。
長得像純元,不僅僅是甄嬛的優勢,更是她不可替代的標誌。
在這後宮中,敬妃難道不聰明嗎?
要說三足鼎立,端妃也可以聯合敬妃對抗皇后和華妃。
但端妃心裡明白,光聰明是不夠的。
甄嬛在皇帝的心裡有絕對的不可替代性,這才是能夠與華妃和皇后鬥一鬥的資本。
因此,當「聰明」和「獨特性」結合,甄嬛就是第三黨派的唯一合格人選。
因此在原著中,端妃對著自己身邊的宮女吉祥這樣說道:
當我第一次看見她的臉,我就知道,她日後一定會幫我這個忙。
果不其然,甄嬛與華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華妃先是陷害了沈眉莊假孕爭寵,再是害死了妹妹淳兒,最後害得甄嬛小產。
端妃就像是叢林背後的野獸,她靜靜埋伏,等著局勢一點點變動。
這便是端妃第二個高明之處:善於忍耐,掌控大局。
在故事裡,端妃從來都沒有向甄嬛闡述自己與華妃之間的血海深仇。
她好像永遠都是保持peace&love的心態,看起來柔弱不堪,毫無攻擊性。
葉瀾依在謀殺皇帝的時候曾說過:溫柔刀,刀刀要人命。
這句話放在端妃身上,可以說是絲毫都不為過。
甄嬛失去了孩子,第一次主動去探望端妃。
端妃抓住了這個機會,給甄嬛的心上播下了一顆種子。
看到甄嬛虛弱的身體,端妃只溫柔地說道:孩子是娘的命根子,即使未出娘胎,那也是當心肝寶貝地疼著,你這樣驟然失子,只怕是要傷心死了。
緊跟其後,端妃又說道:只怕是你更傷心,皇上對年世蘭的處置吧。她呀,是想效仿當年純元皇后處置側福晉的事。我還以為皇上會因為你處死她。不過,依我看來,年世蘭不會那麼蠢。要在她執掌後宮的時候讓你出事。以她的性子,也就是想給你立威而已。她要是知道你小產,恐怕比誰都害怕,這倒是弄巧成拙了。
在這裡,端妃先是動之以情,用孩子的事兒當藉口,替甄嬛傷心,引出為人母的共情。
一來,無形之中拉近了兩個人的關係;二來,再一次提醒甄嬛喪子之痛。
緊跟著,端妃曉之以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為華妃辯護,但實際上徹徹底底把屎盆子扣在了華妃的頭上。
在後面我們其實能知道,甄嬛流產不僅僅是因為在華妃的寢宮跪了半個時辰。
這其中安陵容也露了一手,她把含有麝香的舒痕膏送給了甄嬛。
也就是說,甄嬛流產並非是「華妃」一個人的功勞,還有「皇后」的推波助瀾。
要說端妃對這些事兒毫不知情嗎?
端妃本人,就是皇權的犧牲者。
她明明知道,凡事未必像看上去那樣簡單,但她還是選擇說了這些話,這些話也無疑給甄嬛打了定神針。
這根定神針讓甄嬛明確了一件事:華妃欠了她一條命。
就此,甄嬛與華妃的戰役一觸即發。
端妃在後宮幹的第二件事兒,就是等到華妃下臺後,與甄嬛共同設計了曹琴默的死。
這個時候的甄嬛,可不是任人拿捏的小白蓮花了。
如果說扳倒華妃,是端妃一步步引導著甄嬛往前走,是大勢所趨。
那麼弄死曹琴默,就是甄嬛第一次用了計謀去害人。
這堂課,算得是端妃第一次當老師,手把手在線輔導。
華妃倒臺之後,曹琴默投靠了甄嬛。
其實曹琴默的野心,甄嬛早已心知肚明。
既然曹琴默可以陷害華妃,遲早有一天也會對自己下手。
基於此,甄嬛始終在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論計謀,曹琴默算是一個技能被點滿的軍師,對自己的宮鬥事業必然有所幫助。
但論德行,曹琴默也同樣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隨地都可以爆發。
這個時候,端妃就給出了一個適當的信號。
首先,她告訴甄嬛,自己很喜歡溫宜。
緊跟著,她隱隱約約透露出曹琴默對溫宜的戕害,其母如此惡毒,女兒又怎麼能健康呢?
這幾句話剛好給甄嬛一個臺階:幹掉曹琴默,是為了公主好。
最後,端妃再賣甄嬛一個面子,讓她去當說客,光明正大地撫養溫宜。
其實,這一招就是給了甄嬛一個「送人情」的機會。
哪怕甄嬛不出手,端妃也可以向皇上或者皇太后申請撫養溫宜。
端妃的身體為什麼這樣羸弱,失去了生育子女的機會?
還不是因為皇上借了端妃的手,給華妃送了滑胎藥。
華妃沒有了孩子,把恨意全然發洩在了端妃的身上,灌她喝紅花,讓她徹底失去了當母親的機會。
而如今,端妃想要領養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皇上和太后又豈會不同意?
但端妃沒有開口,這不僅是給甄嬛一個「送隊友」的機會,同時也為了保留自己與皇上的一份情面。
端妃被灌紅花,導致身體再無懷孕的可能。
這件事,端妃和皇帝兩個人都知道是誰的鍋。
雖然那碗滑胎藥是端妃送的,但她不過是皇帝的一枚棋子。
也就是說,導致端妃不孕不育的人,其實不是華妃,而是皇帝。
華妃是無辜的,端妃也是無辜的,她何嘗不知道這樣的道理。
但端妃只能向華妃報仇,卻無法向皇帝報仇。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並非是她成熟穩重,而是因為她也愛皇帝。
其實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端妃和華妃的命運是那樣相似。
他們都同樣愛著皇帝,也恨著皇帝。
在原著中,皇上追封華妃,端妃曾這樣說:
皇上這樣做,無非是不想讓人非議他的刻薄,給自己一點顏面罷了。
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事實上,端妃不可避免的是皇帝對華妃的喜歡。
皇帝倘若真的是一個刻薄的人,端妃又怎麼會不記恨呢?
恰恰相反,端妃得不到皇帝。
哪怕是華妃,她也曾得到過皇帝的寵愛。
而端妃呢,被利用後也沒有得到半分愧疚,日復一日地在宮裡度過自己的餘生。
敬妃都說,自己數著院子裡的磚頭,數著數著對往後的日子產生了畏懼。
那麼端妃呢?
她連出門數磚頭的自由都沒有。
但哪怕如此,她也無法怨恨那個深愛的帝王。
當端妃知道皇帝要給華妃追封,她明知道皇帝對華妃有愧疚,就像對曾經的自己一樣,但她還是不願意承認皇帝對華妃有真情。
望斷章臺未見還,且惜殘紅鞦韆欄。但得半宿錦衾暖,便抵十年繡枕寒。
端妃入宮最早,本可以是皇帝身邊的一朵解語花。
但世事難料,從一開始,這朵花就註定了要凋零。
從端貴嬪到端妃,再到端貴妃、端康貴太妃,她每一步都走得極其小心,步步為營。
故事到了最後,端妃深居後宮,永不見世。
這些零碎的時光,便是端妃殘破又明亮的一生。
正視雍正的經歷,以史為鑑,或許能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做出更恰當好的選擇,把希望寄托在貴人身上,是可悲的,讀懂了《甄嬛》也就領悟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