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T-CT第一次檢查掃描完後,有時醫生會做一次延時檢查,那麼,什麼是延時檢查?什麼情況下需要要做延時檢查呢?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專家為您解答。
延遲顯像是指第一次PET-CT掃描結束後一定時間內,對受檢局部再進行一次掃描,根據前後兩次掃描圖像的變化,對疾病做出更精準的診斷。
醫生一般會在檢查後半小時內根據PET-CT初步印象判斷是否需要延遲顯像,多數在早期顯像後的1.5至2小時,有可能要再次延遲。因此,患者檢查好後一定要回到候診室聽從醫生安排。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延時檢查:
1.檢查時患者身體動了,或受呼吸運動和胃腸蠕動影響,某些部位觀察不清,比如胃腸蠕動掩蓋肝、膽的病灶,呼吸運動影響到肺下部及肝、膽等上腹部病灶,導致局部圖像模糊。延遲顯像一般只做局部顯像,相對顯像時間較短,相當於相機的快門設置時間短,受運動的幹擾就小,圖像會更清晰。
呼吸運動影響膈肌上下器官。
左圖為運動後模糊的圖像,右圖為第二次拍的圖,細節看得更清楚。
2.減少胃腸生理性攝取的影響。PET-CT檢查時胃要充盈起來,病灶才看得清楚。由于禁食,胃腔裡面沒有東西而緊貼在一起(像打氣前的氣球),注射後進機房檢查前宜快速大量飲水(一般500ml左右,快速是因為胃對水的排空時間很短)使胃充盈(像打氣後的氣球),便於全面觀察胃壁情況。
讓胃像氣球樣充盈,看得清胃壁上的小病灶了。
左圖為胃早期顯像,右圖為延遲顯像,生理性攝取消失。
3.實性臟器的良惡性鑑別。病灶可能會因藥物進入緩慢而呈現第一次攝取未見增高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在延遲掃描後,病灶FDG攝取仍未見增高,那麼該病灶為良性可能大或是一個低度的惡性腫瘤;如果在延遲掃描後,病灶FDG攝取較前增高(病灶與正常組織反差大),那麼該病灶的惡性腫瘤可能性會增高。
左圖反差小,右圖反差大,圖片更清晰。
4.有時病灶太小,或通用參數掃描顯示不清,需要改變掃描參數做延遲顯像。
右圖為改變參數後拍的圖,明顯適合當前場景。
5.膀胱裡的病變被尿液所掩蓋。PET-CT檢查使用的顯像劑
18F-FDG,大部分是從泌尿系統排洩的,一般掃描的時候都會呈現腎臟、輸尿管、膀胱FDG濃聚的情況,在懷疑有泌尿系統腫瘤的時候,就通過延遲顯像查看泌尿系統FDG的變化。
背景模糊後,右下角的花就「水落石出」,看得很清楚了。
6.有時是需要掃描的部位沒掃到,需要做第二次顯像的,比如惡性黑色素瘤,長在手背,顯像第一次,雙手抱頭,在視野外,就需重新調整體位後拍攝。
小松鼠拍集體照時被擋住了,第二次拍照時調整了位置就拍到了。
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PET-CT自裝機以來已經為一千多位患者服務,始終秉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規範的掃描技術、高質的診斷團隊、優質的服務讓患者在PET-CT檢查中獲益。(張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