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中國的四大傳統名著之一,塑造了很多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像武松、魯智深、林衝、李逵……等等,這些人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並且民間也有很多故事流傳。
在《水滸傳》中武松的戲份很多,上梁山前的「景陽岡武松打虎」、「供人頭武二郎設祭」、「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大鬧飛雲浦」、「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哪一段故事都是膾炙人口的。
上梁山後也大有作為,小說當中介紹,武松最終在杭州出家,老死在杭州。
作為山東人,我從小是聽著武松傳長大的,武松的故事在魯西南一帶更是廣為流傳,幾乎人人都會說幾句山東快書《武松傳》的內容。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武松這個人嗎?他真的在景陽岡三拳兩腳打死猛虎嗎?
1、本是杭州賣藝人
其實,武松是真有其人,只不過水滸當中的故事都大多是虛構的,武松最終死在杭州不假,也當過都頭,是在杭州而非陽穀,也是殺人被捕,故事都發生在杭州,武松並不是梁山好漢。
根據《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誌》上面的明確記載,武松的形象和《水滸傳》中的描述差不多,狀貌奇偉、身懷絕技、性情剛烈、嫉惡如仇,也做過都頭。
本來,武松在杭州的城門外打把式賣藝的江湖藝人,因為武藝出眾、性情正直,被當時的杭州知府高權收為都頭,準備重點培養,後因軍功升任提轄。
2、入職就是連級軍官
「都」屬於一個軍事編制,而非行政機關,最早起源於晚唐時期。唐僖宗時,當權宦官楊復光募神策新軍五十四都,各都長官被稱為「都將」,又叫「都頭」,這就是「都頭」的由來,可不是《水滸傳》中衙役頭這麼簡單哦。
北宋時沿用五代舊制,在指揮使下仍然設都的編制。據清代史學家錢大昕先生的《十駕齋養新錄》介紹:「宋軍制以五百人為一營,每營設指揮使一員,其下為五都,每都馬軍設軍使一員,副兵馬使一員,步軍設都頭一員,副都頭一員。」
就是說宋朝的軍隊編制中,以500人為一營,最高長官為指揮使。指揮使下又分設五都,都一級的統兵官,馬軍是軍使和副兵馬使,步軍是都頭和副都頭。也就是說,一個都頭管轄人員大致在100人左右。
按照人數來說都頭相當於現在軍隊中的連長級別,屬於基層軍官。但是,宋朝的軍隊和現在的軍隊數量上是和現在應該是有區別的,所以,級別也不能簡單按照人數對比,總之就是個基層軍官吧。
而在《水滸傳》中,武松這個都頭又負責治安管理,其實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施耐庵老先生犯的一個想當然錯誤。
因為,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都頭的職權後來越來越弱,而都頭一職從南宋之後,軍事職能就逐漸降低。到了元朝時,演變成了村以下的一級組織,每個村裡都有負責維護治安的「都頭」,相當於現在各村的民兵隊長。
而按照《水滸傳》中的演繹,武松的都頭一職,是在縣裡,級別看似相當於縣治安大隊隊長,但是,都頭在施耐庵的時代地位並不高。
比如,在《水滸傳》中,雷橫和朱仝也都是都頭,但他們不僅需要維持縣裡治安,而且還要為富戶們保駕護航。因此在有錢人和他們的黨羽眼中,都頭根本上不了臺面。
所以,在小說故事情節的設定當中中,王婆明知武松是都頭,還敢給西門慶介紹潘金蓮,也並沒有把武松當回事。
3、因軍功升任提轄,相當於省會城市的副市長兼公安局長
我們知道,《水滸傳》中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其實,小說中魯智深的好友,歷史上武松才是真正的提轄。史書記載,武松後來因為軍功升任提轄之職。
那麼提轄又是什麼官職呢?
宋代州郡一級的行政單位多設置提轄,或者由守臣直接兼任,專管統轄軍隊,訓練教閱、督捕盜賊。《宋史·職官志七》記載:「 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也就是說,武松相當於杭州知府的副職,專管地方軍隊,知府是五品官,提轄應該高於七品,低於五品,所以,武松起碼相當於省會城市的副市長兼公安局長那個級別,是不是很牛?
4、打「虎」被捕,死於獄中
後來,高權被奸臣所害罷官,繼任者是蔡京的兒子蔡虎,囂張跋扈,欺壓鄉裡,民間怨聲載道。
此時,武松受牽連成無業游民,聽說蔡某人的惡行後,決定為民除害,在蔡府前刺殺蔡虎,後被捕,受重刑死於獄中。
杭州百姓感念武松義舉,將武松葬於西冷橋邊,樹碑紀念。
可見,小說和歷史上武松都是英雄,但事跡卻不盡相同,只要是英雄有義舉就會得到百姓敬仰!你更喜歡哪一個武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