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何震 通訊員 馬豔玲)2021年1月6日,新型冠狀病毒反撲河北,一時間,石家莊成為疫情重災區。面對逼到眼前的疫毒,醫護人員首當其中再次站在了對抗疫情的最前沿。靈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內4科護士長孟欣又是第一個報名參加核酸檢測任務,早在2020年初武漢疫情爆發時,她就已經提交了火線入黨申請書,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第一個進駐縣醫學觀察隔離點執勤。這是一個性格麻利、風風火火85後姑娘,她常說「我必須跑得夠快,才能跑贏時間,跑到病毒之前!」
2021年1月7日深夜12點30分,接到支援藁城的緊急通知後,孟欣立即動身去醫院,和同事郎玉紅、師天意、雷曉雨、苗亞冉星夜啟程前往藁城支援。寒冷的冬夜,這5個年輕的女孩,拎著行李,走在空曠的街頭,她們低聲說笑著,仿佛既將面臨的不是可怕病毒,而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群85後、90後的大孩子,早已接過前輩的重擔,束緊背上的行囊,承擔起了整個社會的重任。「疫」路有你,「疫」路平安!
很快,孟欣一行5人到了讓人談之變色的藁城,孟欣、郎玉紅、師天意被分配到藁城婦幼保健院醫學觀察隔離點,苗亞冉和雷曉雨分配到藁城人民醫院醫學觀察隔離點,她們稍做休息後立即投入到工作當中。
隔離點的日常工作是消毒、接待隔離人員、配送一日三餐生活用品、收垃圾、測量體溫、上報信息等,這些工作聽起來簡單,但一開始,孟欣就發現僅僅做到這幾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一群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密切接觸過的高風險人群,而且基本上都來自農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的甚至文盲,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不足,對相關的知識更是了解甚少,他們有的急躁,亂發脾氣;有的抑鬱,問話不答;有的毫不在乎,行為魯莽;有的誠惶誠恐。面對這麼一個特殊群體,孟欣和同事商量後,決定「擴大」工作範圍,增加了防控知識宣傳、心理疏導等項目。
在做好本職工作以外,孟欣她們還要做些「管家」工作。比如:教不會用淋浴的老大爺如何洗澡、教不會燒開水的大媽如何用熱水壺等等,特別是孟欣在加了隔離人員的微信後,每天有計劃的和他們聊天談心,緩解他們的恐慌,安撫他們不安的情緒。隔離人員的心態逐漸平和起來,行動也更加配合了。孟欣她一邊想方設法解除他們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一邊又作為他們生活的貼心管家,細心的過問他們的一日三餐,日常起居,被隔離的人員也都把她當成自家妹子,時不時的和她拉家長,說掏心窩的知心話......隔離點,隔離了病毒,卻隔離不了人間的真情!
隔離點有一個14歲的小女孩,由於沒有家人的陪伴,清澈的眸子裡滿是恐懼和不安,經常偷偷掉淚。孟欣看在眼裡,很是擔心,每次送飯的時候總要想辦法安撫她,逗她開心,教她跳舞,漸漸的,小女孩放開心結,每次不等孟欣敲門,就開心的打開門說「姐姐,我能聽出來是你的腳步聲!」小女孩說長大了也要當一名和孟姐姐一樣溫暖大家的醫務工作者! 孟欣說,被隔離的人員,在我們給於他們溫暖和信心的時候,他們又何嘗不在用配合、支持和理解給予我們工作莫大的鼓舞!
隔離點的「特殊語言」。剛進入隔離點工作的時候,由於大部分被隔離人員年齡較大,加上口罩隔音,以及方言的原因,孟欣和隔離人員溝通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她經常無意識的提高嗓門,配合誇張的肢體語言,才勉強把意思表達清楚,每次和他們溝通完,都感覺到嗓子火辣辣的疼。後通過細心觀察,慢慢的,孟欣掌握了與她們溝通的手勢,一種類似手語的特殊語言:例如:「張嘴」是握拳後打開拇指中指,「熱」是用手扇風,「冷」是抱緊雙臂,再加上比較標準的靈壽普通話,漸漸的,溝通交流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了。有一次,給一位64歲的奶奶送完餐後,一轉身,看見身後奶奶正對著孟欣豎起了「大拇指」。這一刻,孟欣的眼淚差點湧出,因為這,就是對自已工作的最高認可。
新冠疫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鏖戰。在這段時間裡,孟欣她們這群逆行的天使們,用樂於奉獻的精神、嫻熟的專業技術、親切溫暖的微笑,給這個灰色的冬天帶來了一道絢麗的色彩,正是這些「疫」路逆行的鏗鏘玫瑰,不畏艱辛、不懼生死的奮戰和默默地堅守,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