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靈宮」在我縣藻溪鎮九堡村。
瑞靈宮大門前沿階下有宋代石雕蹲踞式石獅和石羊各一對,都是青石材質,他們成為九堡的地標。九堡村是挑礬古道必經之路段,挑礬工可以在這裡小憩消除疲勞、補充能量,例如:到小溪埠頭用汗巾過水擦擦汗解解暑氣;到水井頭喝口清涼甘甜的九堡井水補充水分解解渴;在路邊攤點借用煙筒抽抽水煙或旱菸、或買一支「美麗牌」或「老刀牌」或「前門牌」香菸「燒一燒」解解菸癮;可以買時令瓜果或糕點解解饞;可以坐在宮門前、或陰涼的地方打一個盹解解困。還有藻溪以遠的挑礬工家裡的半勞力——大嫂小媳婦或小兒子大閨女,送點心到這兒讓他充飢,再從大礬擔分擔小几十斤明礬,減輕家裡人的負擔。於是,過往的人們都記住了九堡的「地標」以及這些便利與好處,都把九堡村這座「晏公元帥殿」稱為「石獅宮」,或叫「九堡宮」,以至於把「瑞靈宮」本名忘卻。
1970年代初,有利慾薰心的人走私文物,把「瑞靈宮」前的石獅偷運一頭到福鼎前岐,準備下海高價出售,被邊防、海關扣留,至今無能討要回家。
「瑞靈宮」有一個「疑問」:
宮正門前沿階橫躺著的紅色花崗巖石材上有陰刻楷書「大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被灰抹了,字是豎直排列隨石材橫躺著。據此,有人說這九堡「瑞靈宮」始建於宋代崇寧年間。「瑞靈宮」果真是始建於「大宋崇寧年間」嗎?
宮門前這些宋代石材件,顯然都不是本宮原物,因為,有銘文「大宋崇寧年間□」的沿階石橫躺著。若是原宮殿使用過的建築材料,重建後不會被橫著作沿階石,任由男賓女眾出入宮門踩踏腳下。
有人說宋代石雕,是瑞應寺後山「宋故孺人柳氏墓」上之物。雖然,至今九堡老人都管叫柳氏墓為「駙馬墓」,但是,柳氏僅僅是「用子恩今封孺人」,只不過是「子榮母貴」而已,按宋代墓葬規制,柳氏墓道上還真夠不上配置石翁仲、石羊、石獅。
遷居靈溪鎮靈江社區和平陽縣鰲江柳家垟的原昌門宮柳氏族譜,其中有撰於元至正五年(1345)歲次乙酉的《故省元公行狀》載「柳弼,字斌,宋皇佑壬辰科(1052)廷試省元,授大理寺正卿,葬裡之脊頭山。」
我國封建王朝中之禮部屬尚書省,故禮部舉辦的考試亦稱「省試」,得中第一名者稱「省元」,又稱「省魁」。廷試,是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由皇帝親發策問。「省元」柳斌參加殿試,接受並通過皇帝親發策問,然後授大理寺正卿。
大理寺正卿,三品京官朝內臣,是集公、檢、法、司於一身的宋代高官,唯他才有資格死後在墓道上樹立石翁仲、石羊、石獅,這些寶貝出自該墓有點靠譜,再說時間也基本相符!若真如此,柳斌的墓地離這不會太遠,這些笨重的石翁仲、石羊、石獅,不可能特地從遙遠的地方搬運而來,他的墓葬地——裡之「脊頭山」——應該在「瑞靈宮」附近什麼地方。
「瑞靈宮」還保存一隻石香爐——天下爐,爐上面有陰刻銘文「戊午夏月□益敬酬千門元夜月萬戶太平。」銘文上就只有「戊午」幹支紀年,沒朝代和年號。後周顯德二年(955)九堡莘氏獻地建「瑞應寺」,說明當年九堡及周邊已經有先人活動,為崇敬神靈祭祀方便,在「大宋崇寧年間」建造「瑞靈宮」,並不為過。但,瑞靈宮供奉的卻是「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古代民間傳說,晏公本是「媽祖」部下總管,統率水闕仙班護衛海上船民。晏公名戌仔,江西臨江人。元代初,為文錦局堂長。傳說晏公「生而通靈,長而神異」,剛正廉謹,疾惡如仇,死後羽化登仙。
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張士誠多次戰鬥的危難關頭,認為都得到晏公的顯聖相救,從而化險為夷。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即位後,敕封晏公為「平浪侯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職司平定風浪,保障江海行船,後加封「平浪侯王」。明初,極力推崇晏公,晏公最終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水神。再說,朱元璋在位30年,期間只有洪武十一年(1378)幹支是「戊午」,這說明在1378年以前,本村根本不可能有「瑞靈宮」。據此,完全可以釋疑,「瑞靈宮」始建於「大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
再說,自明洪武十一年至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歷經8個「戊午」,他們分別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1618)、清聖祖康熙十七年(1678)、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
雖然說後周顯德二年(955)九堡有莘氏獻地建「瑞應寺」,但是,現在九堡找不到莘氏,甚至整個蒼南都找不到莘氏,現在的九堡村以及藻溪各村村民,絕大部分都是在明末清初期間從閩南遷徙聚居。九堡謝姓始祖良聰,於明萬曆辛丑年(1601)因「招墾」,攜妻挈幼自閩南安縣東門汰內村未幾轉遷,最後卜居藻溪九堡鳳山下。李姓始祖侯潭,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閩龍溪縣後山,遷居平邑廿七都潘莊杉林腳居住,後裔分居九堡。早年,沒有現在這樣的先進傳媒,晏公「護國佑民」的偉績,只能隨閩南各地移民傳入本地。先輩定居後,勤勞耕作,養家餬口,聚斂資產,居安思危,希冀神靈保佑,民間信仰才有牢固的信眾基礎,才可能開始籌建、供奉地方上的保護神廟。據此推斷,九堡瑞靈宮最有可能始建於清聖祖康熙十七年(1678)。因為,當年地方信眾來到新居地,初來乍到受限於勞作生存的艱辛,財力的侷促,只能修建一間較簡陋的宮殿供奉晏公大元帥。至今九堡老一代人還記得「瑞應寺」原左圍牆外,黃氏厝後小路邊,有一處旱園地,土改時劃給「瑞應寺」耕種,這塊旱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地方上下都叫這塊地「新宮基」。這「新宮」的「新」,也只是相對於後周顯德二年(955)九堡莘氏獻地建「瑞應寺」而言,「新建的宮」就在寺邊,沒有冠名,就叫「新宮」,這個「新宮」所供奉的無疑是晏公大元帥。
九堡村的村民先輩,以及周邊各姓經過好幾十年的勤勞耕作,省吃儉用,解決了溫飽問題,手頭些許寬裕,於是在1810年,易地重建「瑞靈宮」,把晏公元帥宮修建在九堡村人口密度高的「挑礬古道」邊,這裡過往行人多,很接「地氣」,「香火旺旺」。而且,把這「瑞靈宮」修得很有「氣派」,宮門面通寬25米、長35米,佔地面積875平方米。本宮坐西朝東,四合院式清代平房建築物,前殿和正殿均五開間雙落翼。前殿明間後簷搭接戲臺後梁架,戲臺藻井結構和做工都比較簡單。
正殿中間有神龕,供奉平浪侯王晏公元帥整身坐像,神龕兩邊有一副沒落款的灰泥堆塑楷書對聯:「晏享千秋風調雨順,公孚百姓國泰民安」。晏公元帥臉面黝黑,雙眼圓睜,炯炯有神,頭戴官帽,身著官服。坐像整身木骨架,四肢靈活機動,給神像換洗官服,只要在坐像膝蓋處輕輕一摁,晏公爺就會站立起來。
「瑞靈宮」宮門開兩扇,根據後山龍鳳對嘴口山澗流水溝為自然分界線,頂扇以謝姓為主體,人稱頂九堡;下扇以李姓為主體,都叫下箍李。「瑞靈宮」建成,左右兩廂,左廂房由頂九堡照管,右廂房歸下箍李照管,宮門內諸大事上下兩扇商量著輪流管理。後來,左右兩廂分別修建成雙層樓房。
「瑞靈宮」在民國時期曾經做過「公是」學校校舍。
1950年代,藻溪供銷社採購站曾在本宮設收購、倉儲農產品絡麻、薴麻、菸葉和茶葉站點。
這就是九堡「瑞靈宮」的記憶。(謝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