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雜誌
作者 | 丁景芝
閱讀所需約7分鐘
2020年11月23日,利歐股份(002131.SZ)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曾經參與理想汽車A輪和A+輪投資,目前浮盈頗豐,當時投資僅4.5億元人民幣,截止當日,公司持有理想汽車(LI.O)股票市值約98億元。
光投資理想汽車,就為利歐股份帶來20倍的投資收益,雖然到2021年1月底,限售股解禁後才能將浮盈變現,但是這樣的「戰績」也令諸多專業投資機構豔羨不已。
上市公司做風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是投資有風險,更何況是風投,從投資成果來看,本身就存在「倖存者偏差」,成功退出、收益豐厚的項目自然被拿到臺面廣為傳播,而那些破產清算、久久無法退出的項目則隱匿於冰山之下,而冰山之下沉沒的投資項目數量更為龐大。
只能說,利歐股份運氣著實不錯,風險投資本身就是一場豪賭,尤其是上市公司將資金投到與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賭贏的可能性更小。
利歐股份表面看起來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不過內在也存在隱憂,長期來看,投資人會如何看待不斷「投投投」的上市公司呢?
跨界投資之隱憂
假如沒有投資理想汽車,則利歐股份的狀況不會反轉。
利歐股份在2014年之前只做水泵業務,之後業務開始從傳統機械製造轉型到數字營銷。利歐股份在2015年中達到歷史高點,市值在600億元左右,後來便泥沙聚下,到目前只有235億元左右。看來,資本市場對利歐股份的轉型及不斷投資併購的行為並不甚認可。
不過,2020年前三季度利歐股份的業績狀況著實亮眼,公司實現淨利潤30.8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99.95%,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為36.15億元,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資理想汽車帶來的豐厚浮盈,投資已經成為利歐股份淨利潤的主要來源。
從2014年之後,利歐股份不斷買買買和投投投,這些年先後投資了漫酷廣告、海氬氪、琥珀傳播、萬聖偉業、微創時代、碧橙網絡、益家互動、盛夏星空、悅途網絡、天津世紀鯤鵬、車和家、智趣廣告、熱源網絡、異鄉好居等22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權,交易金額合計超過50億元。
其中,投資車和家也就是理想汽車的前身,是其目前最亮眼的投資案例。這筆投資究竟是財務投資還是產業投資呢?利歐股份董事長王相榮在分享其投資邏輯時提到「此次投資主要因為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將會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傳播媒介和流量入口,能與我們的數字營銷業務相結合;二是我們覺得增程式電動車這個工藝路線好。」
其實這個投資邏輯有點牽強,流量注重的是「量」,而新能源汽車要成為流量的入口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實現規模化,這筆投資可能是因為王總心中也有一個「造車夢」,不過結論是一定的,理想汽車與公司的主營業務關聯不大。
不斷外延併購也令企業面臨巨大的商譽減值壓力,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利歐股份仍有18.35億元的商譽,在2018年,利歐股份曾一把進行商譽減值計提18.09億元,導致當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8.6億元,看來公司併購的項目雖然很多,但是大部分併購的項目都沒有完成業績承諾,大大拖累利歐股份的利潤情況。
實際上,利歐股份2016-2019年的淨利潤5.8億元、4.36億元、-18.51億元、3.09億元,這樣算下來過去四年裡,公司不僅沒有賺錢,反而因為盲目併購的商譽減值而虧損5.3億元。假如沒有投資理想汽車,則利歐股份的狀況不會反轉。
而在理想汽車暴漲之前,利歐股份已經在陸續處置股權及資產了。2019年7月,王相榮與公司股東王壯利將合計5.72%的股份轉讓給省地市三級政府合作設立的紓困基金台州富浙;公司2019年實現非經常性損益1.83億元,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收益為1.25億元,主要來自於公司出售瀘定路利歐新港辦公樓以及處置浙江大農股權產生的投資收益。
選擇投資方向
主營業務不強的上市公司投資再強也只是空中樓閣,上市公司業績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較弱,相信投資人也不會買單。
上市公司目前的投資邏輯分為幾種,一種是圍繞自身主業進行產業上下遊相關投資,從而把控成本或者延長產業鏈,這有一個大前提是產業未來的成長性向好,值得再加大力度投資。復星醫藥(600196.SH)所在的醫藥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面臨政策利好和鼓勵醫藥創新、推進醫療改革等,成長潛力巨大。因此,復星醫藥一直在圍繞醫藥、醫療產業上下遊進行投資。
財報顯示,復星醫藥2017年投資收益為23.07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73.85%;2018年投資收益18.15億元,佔淨利潤的67.02%;2019年投資收益達35.65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107.31%。由此可見,投資收益甚至超過公司的淨利潤。
復星醫藥投資的不乏上市的醫藥公司包括山河藥輔、漢森製藥、復宏漢霖、金石亞藥等,也有處於未上市階段的國藥健康、蘇州艾達康、福壽康等企業。從戰略協同角度來看,復星醫藥能為其投資的前期項目進行產業賦能,從中扶持出更多的上市公司,同時也發揮復星醫藥的專業能力。
上市公司的第二種投資邏輯是主營業務面臨成長瓶頸,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先從投資切入,目標很簡單,是為了轉型到更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英唐智控(300131.SZ)從做小型生活電器智能控制器轉型到上遊半導體領域,主要布局碳化矽(SiC),之前成功收購英唐微技術,可以生產具有高溫、高頻、抗幹擾特性的SiC器件產品,首期完成改造後將形成SiC器件月產能約2000片晶圓。另外還在謀求控股上海芯石,上海芯石是半導體國內領先的分立器件研發、設計與銷售企業。
上市公司的第三種投資邏輯是最大化追求財務回報,崑崙萬維三年間投出了5間上市公司,包括趣店、映客、Opera、如涵控股、達達集團等,同時投資新三板企業有米科技,旗下有三個專門投資平臺,寧波崑崙點金股權投資有限公司、霍爾果斯昆諾天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西藏昆諾贏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19年崑崙萬維投資收益6.52億元,佔其淨利潤總額的50%。
上市公司選擇哪種投資邏輯,要看公司的主營業務的成長狀態,選擇最合適自己的路徑,不過第一種和第二種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認可。
上市公司做投資也要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專業化,專業的分析才能挖掘到好項目,盲目的跨界擴張並不是好的選擇,在這點上,可以和專業投資機構合作,取長補短;二是目標明確,在投資方向上一以貫之,像小貓釣魚一樣顧左右而言他,是不會有好的成績的;三是充分發揮一二級聯動的資金優勢,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更加廣泛;四是反哺上市公司主業,無論是資金還是產業,投資項目都要利益到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這樣投資人也比較容易接受。
投資的確是快速賺錢的捷徑,利歐股份投資理想汽車四年賺90多億,比很多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都要獲利豐厚。但是主營業務不強的上市公司投資再強也只是空中樓閣,上市公司業績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較弱,相信投資人也不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