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中國的鍋裡拿肉還差得很遠

2021-01-16 林七的小屋

很多公知以及西方的意識形態在看到印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速不錯,就揚言印度馬上要超越中國,並且很快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他們的理由是印度和中國差不多,都是人口眾多,地緣遼闊。中國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口福利,而印度馬上人口就要超越中國,所以未來印度會從中國手裡將世界工廠的地位搶走,在中國鍋裡拿肉,而中國近年來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失去人口福利的中國,一定比不過印度。

所以印度在未來會超越中國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會將中國鍋裡的肉搶走。

印度目前成為經濟強國很困難

印度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首先要成為經濟強國。而經濟強國按照西方意識形態你首先要國家進入現代化吧。當下現代化按照西方體系無非就是進入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而想要完成這兩個任務,對於印度是及其困難的。

我們都知道印度它的社會結構、文化環境是極其複雜的。所以它不是簡單的按照西方經濟學教材或者簡單的照搬西方的市場經濟制度就可以完成的。

很多人覺得印度經濟可以快速崛起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中國崛起成為世界上資本產量最大的國家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是我們中國快速發展的動力的確很大程度源於我國巨大的人口福利。因為我們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所以沿海地區可以在短期內發展「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型的外向經濟,從而成為所謂的「世界車間」.

但是我們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中國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中國這些從偏遠地區來的打工的人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競爭力?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這些勞動力,我們只用支付給他工資就行,而不用去承擔他的勞動力擴大再生產的成本。這個成本都是這些打工人的家鄉承擔的。就是說你在我這裡打工我不用管你的養老,子女的教育以及你的醫保。

這些打工人的養老包括父母的養老是他們所在的土地提供的,而子女的教育是家鄉所在的欠發達地區提供的,包括他的醫保也是在家鄉的,而不是在那些沿海發達城市。

這樣該給的社會保障我不用給你,只用給你支付那一點工資。這社會保障的30%、40%的支出直接就不需要了,而且工資又廉價。這樣怎麼不具備競爭力。而這原因主要是打工的人的擴大再生產成本是打工的人家鄉承擔了,就是欠發達地區的地方財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社保體系,承擔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的開支至少要佔三分之一以上。就像你現在在城裡顧個勞動者,除去給開的工資,還要要用相當於工資40%的成本去為其購買五險一金。而這些打工的是沒有的。

但在印度這樣是不可以的,因為印度是按照殖民化時代留下來的規範制度信息形成的那一套合法的制度體系運營的。所以只要你是外來投資,你就要按著這個來,開支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即使你進入了印度,即使你生產出來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的現代消費品,但是你是進入不了印度本土那所謂的灰色地帶消費市場。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印度2019年出口額是3241.6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約為4838.6億美元。2019年印度的貿易逆差高達1597億美元。帶動GDP的三輛馬車沒有一輛動力突出。

所以中國在發展中形成的中國模式在印度是完全不適用的。但是從人口角度來看由於印度沒有控制人口的能力,也沒有控制人口的要求,所以印度人口在未來超過中國是可預見的現實。有人甚至說2020年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了。

但是也是可以預見到印度在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同時也會成為世界第一海外移民大國。因為印度的標準教育體系是用的英語,加上西方環境對華歧視,所以印度人在海外融入西方的環境是比中國人容易得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矽谷有很多企業的高管印度精英很多,向蘋果、谷歌、臉書等這些公司印度裔高管都是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的。

最後總體來看印度的經濟狀況,印度的貿易逆差,貿易赤字都是很嚴重的。加上本國生產能力的不足,所以財政赤字也是非常巨大的。又因為印度社會文化的多元結構,導致其整合本國資源是極其困難的。印度內部的各個邦之間各自為戰,印度政府也不具備將其力量整合的作用。一個國家國內力量都擰不成一股繩,看來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似乎還很遠。

其次我們從金融角度來看,印度的貨幣盧比似乎在未來很難成為世界上的硬通貨。別的地區國家採用盧比作為結算貨幣以及儲備貨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一些公知和西方的經濟學家看到印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長還不錯就說印度可以和中國一較高下,這似乎還有很遙遠的距離。至於搶中國碗裡的肉,更是痴人說夢。

註:

1.三來一補是指「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簡稱。來料加工指外商提供原材料,委託我方工廠加工成為成品。產品歸外商所有,我方按合同收取工繳費。

2.文中中國模式是指:

中國在90年代開始,先從低端外資勞動密集產業,先從低端外資的「三來一補」發展,然後進入到世紀之交,特別是新世紀的時候,那西方遭遇到嚴重的金融危機,西方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大量進入中國,再加上中國開始以大規模基本建設來拉動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於是海外的裝備製造業和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有了一次結合的機會,導致了中國產業資本的高漲。

3.本文相關論點大多出自林毅夫、溫鐵軍老師。

歡迎理性探討,歡迎關注。

對溫鐵軍老師感興趣的

書籍推薦:《去依附:中國化解第一次經濟危機的真實經驗》、《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告別百年激進——溫鐵軍演講錄2004—2014(上卷)》《解構現代化》

對林毅夫老師感興趣的

書籍推薦:《新結構經濟學》、《解讀中國經濟》、《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相關焦點

  • 印度謀求成為世界第三強國,為什麼不是第一或第二?
    近日印度總理莫迪所在的人民黨宣稱,2030年以前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作為南亞大國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而且這些年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提出這樣的目標也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印度不止追求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印度一直在謀求成為世界強國,而且是世界第三強國。
  • 印度衝刺第三大經濟體,美企「功不可沒」,卻被世界銀行「潑冷水」
    莫迪豪言壯志,美企「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印度作為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國,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大國夢」,不管在經濟還是軍事等方面都想躋身世界前列;曾經還一度喊出「2020年成為超級大國」的口號。莫迪也曾豪言壯志,要帶領印度5年內達成GDP5萬億美元的「小目標」。近年來,印度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努力著,實現了GDP連續多年增長,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
  • 白柳汐回應被指像周迅:和她差得很遠,她值得我學習
    李萌 攝  中新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李萌)今日,網劇《神獸麻將館》在北京舉辦開機儀式,星美文化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郝彬,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董芳芳,導演石桀銳、出品人石軍、總製片人鄒倩,主演李晨浩、陶帥、白柳汐等現身。
  • 非洲第一大經濟體,不是南非也不是埃及,你們知道是哪個嗎?
    提起非洲的國家,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南非和埃及兩個國家,因為前者作為非洲實力最強的國家,後者作為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世界範圍來看可以算得上是廣為人知。然而,要問非洲的第一大經濟體,那既不是南非,也不是埃及,而是位於西非東南部的國家奈及利亞。
  • 鄂爾多斯是如何成為內蒙古第一大經濟體的?|成吉思汗|煤炭|伊金霍...
    《鄂爾多斯婚禮》民俗風情表演、鄂爾多斯筷子舞、盅碗舞已打造成為蒙古族知名的藝術品牌。  另一座是深埋在地下的富礦,煤炭、天然氣、頁巖氣、高嶺土等等地下財富。  成吉思汗是一個魔幻的人,他出徵的隊伍從未超過十萬人,卻將帝國的領土從西伯利亞幹到了印度,重新定製了世界的話語權。
  • 警惕笨重的印度大象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似乎真如「權威人士」所言,正在和將要走出「L」形。 目前,中國和印度是全球世界各國經濟增長較快的兩個主要經濟體,雖然近年來部分國家經濟開始萎縮,中國和印度的經濟仍繼續增長。 儘管在可預測的未來裡,人們繼續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速將超越全球任何其他的主要經濟體,但仍有部分人認為印度的經濟增速將超越中國。
  • 15年後誰將成為最大經濟體?英智庫大膽預測,亞洲一國或有能力
    文章提到,到了2035年,中國或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有媒體報導稱,英國智庫大膽預測,中國或許有能力成為15年後的最大經濟體。
  • 忽視的印度製造實力,身邊常見的三件印度產品,更有「印度神油」
    在為祖國自豪的同時,鄰國印度制度的能力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印度總喜歡將中國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在製造業領域同樣如此,竭盡全力想快馬加鞭,實現彎道超車,趕上中國。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超越的,如果更大膽推測,這個理想將永遠成為印度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 外媒:印度農民很難像中國一樣轉入現代經濟!
    然而,現在印度的農業僅佔GDP的16%,半個世紀前大約是佔GDP的43%。印度農民發現,他們很難從小塊土地提高生產力,因為他們的土地都是從上幾代人分配中繼承下來的,估計86%的農民擁有不到兩公頃的土地,這限制了他們的議價能力。無論包括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業機械化、生產加工運輸規模化,對於小農經營者來說都沒有議價權。印度的農場機械化率僅為40%,而中國為60%,巴西為75%。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承認整體實力,但想成為頂級還需努力幾十年
    如果有人問到,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對中國了解最深?估計有很多人都會說:「日本!」。日本這個國家必定是最熟悉我們的,因為他曾經學習中國優秀文化,然後推陳出新,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最終強大了起來並反噬中國,所以日本必定是最了解我們的國家。而現在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多年,中日又重新展開了接觸,來往中日旅遊和留學的人數不勝數。所以日本現在對我們的情況,也必定是非常的清楚和了解。
  • 美與印尼合作可終結中國在南海的崛起?印度給出方案,陰謀味很重
    但是中國國際地位和區域影響力的變化是印度最不想看到的,尤其是在南海及東南亞地區,近期印度媒體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在南海共同對抗中國。前段時間RCEP宣布正式成立,中國與東協十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如膠似漆,中國有市場,有產業轉移的需求,東協也有人力資源,有原材料供給。兩個經濟體之間距離又特別近,可以說是天然的貿易合作夥伴,強強聯合可以達到1+1>2的效果。最重要的是,RCEP將印度排除在外,如果該自貿區形成閉環,就會對外產生十分堅固的貿易壁壘,印度的產品再想擠入這些國家,真是難上加難。
  • 【國際合作】南亞經濟體可借鑑東亞抗疫經驗|中國投資
    截稿時,新冠病毒的傳播還沒有絲毫緩和的跡象,反而更加惡化,傳播速度變得更快,更多生命離開了人世。人類正在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滲透到方方面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大範圍的經濟活動中斷,導致世界所有地區的經濟活動嚴重收縮。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顯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令全球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恐怕會造成1萬億美元的損失。
  • 頻頻跟風「使絆子」,林民旺:印度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棋子」
    而美國實際上也『包養』不起印度,不過是想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而已。」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林民旺商業利益與地緣政治作祟時代財經:據印度《經濟時報》7月27日報導,在禁用包括抖音國際版TikTok和微信在內的59款中國應用程式(APP)後,印度政府還已禁用了47款來自中國的應用。此外,印政府被指已收集了一份包括275個中國應用的審核清單。
  • 非洲第一大經濟體,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也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其國民生活水平比非洲其它地方高很多。所以,南非也是非洲最安全的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您到南非旅遊就無所顧忌,很多南非旅遊貼士都需要您牢牢記在心上。北半球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溼季,降水量大增,湖泊漲水、草木茂盛,動物進入繁殖季節,是前往南非熱帶草原氣候區旅遊的最佳時機,而此時卻不適合前往南非地中海氣候區旅遊。至於熱帶沙漠區,相信很少有遊客會前往旅遊的,最多在沙漠邊緣看一看,而不會選擇深入。南非旅遊貼士之衣著,到南非熱帶草原氣候區旅遊時,您需要攜帶防曬霜、遮陽傘、太陽鏡等多種防曬設備。
  • 印度2020年不會超中國 中印不存在龜兔賽跑說
    去年中國GDP躍居世界第四位,印度GDP亦進入世界十強之列,中印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光明前景,舉世矚目。對於中國來說,是否被印度超越並不重要,關鍵是如何使中國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道路,取得長遠持續較快的增長。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印度經濟在2020年將超過中國」的論點缺乏數據支持。至於中印競爭是「龜兔賽跑」一說,則是無稽之談,兔子要打盹才會被烏龜超過,但中國不會在經濟發展上有所懈怠。
  • 白柳汐回應模樣像周迅:和她差很遠,她值得我學習
    &nbsp&nbsp&nbsp&nbsp白柳汐回應模樣像周迅:和她差很遠,她值得我學習&nbsp&nbsp&nbsp&nbsp6月18日,網劇《神獸麻將館》在北京舉辦開機儀式,星美文化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郝彬,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董芳芳,導演石桀銳
  • 林民旺:印度拿什麼讓美充當戰略棋子
    2019年印度單方面改變行政區劃,頒布新的政治地圖,將邊境的爭議地區都劃到己方一側,由此引發了印度同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的邊境分歧上升,局勢變得緊張。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印度戰略界的精英們帶著對華的持續敵意,錯誤地以為「中國將會內外交困」,由此將給印度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取代中國的良機」。
  • 實拍印度人烹飪大蟹鉗,拿起來比手臂粗,但這賣相看著就吃不下!
    實拍印度人烹飪大蟹鉗,拿起來比手臂粗,但這賣相看著就吃不下!每次說到印度,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開了掛國家,因為在印度經常都能看到一些令人感覺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世界聞名印度火車,不僅車廂內坐滿了人,就連車廂外面也是滿滿的人。
  • 莫迪誓言「印度大象會踏平中國」?
    ,其意圖從區域大國升級為國際大國時,往往得不到承認,因此力爭實現印度「大國抱負」成了印度的政治主旋律,印度民族運動獨立之前,運動領袖尼赫魯就明確提出「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一個二等國家,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 拿「牙籤」刺痛中國?印度齜牙咧嘴的報復動作,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而在前不久,印度政府突然決定禁用59款中國手機App,引起了外界關注。外界認為,印度是希望在經濟上給予中國一點「痛覺」,以此為之前的失敗行動尋找「痛快」。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無異於希望拿「牙籤」來刺痛中國。印度齜牙咧嘴的報復行動,最終買單的只能是自己。近期,就連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發文指出問題所在,印度最終將損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