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知以及西方的意識形態在看到印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速不錯,就揚言印度馬上要超越中國,並且很快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他們的理由是印度和中國差不多,都是人口眾多,地緣遼闊。中國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口福利,而印度馬上人口就要超越中國,所以未來印度會從中國手裡將世界工廠的地位搶走,在中國鍋裡拿肉,而中國近年來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失去人口福利的中國,一定比不過印度。
所以印度在未來會超越中國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會將中國鍋裡的肉搶走。
印度目前成為經濟強國很困難
印度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首先要成為經濟強國。而經濟強國按照西方意識形態你首先要國家進入現代化吧。當下現代化按照西方體系無非就是進入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而想要完成這兩個任務,對於印度是及其困難的。
我們都知道印度它的社會結構、文化環境是極其複雜的。所以它不是簡單的按照西方經濟學教材或者簡單的照搬西方的市場經濟制度就可以完成的。
很多人覺得印度經濟可以快速崛起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中國崛起成為世界上資本產量最大的國家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是我們中國快速發展的動力的確很大程度源於我國巨大的人口福利。因為我們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所以沿海地區可以在短期內發展「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型的外向經濟,從而成為所謂的「世界車間」.
但是我們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中國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中國這些從偏遠地區來的打工的人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競爭力?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這些勞動力,我們只用支付給他工資就行,而不用去承擔他的勞動力擴大再生產的成本。這個成本都是這些打工人的家鄉承擔的。就是說你在我這裡打工我不用管你的養老,子女的教育以及你的醫保。
這些打工人的養老包括父母的養老是他們所在的土地提供的,而子女的教育是家鄉所在的欠發達地區提供的,包括他的醫保也是在家鄉的,而不是在那些沿海發達城市。
這樣該給的社會保障我不用給你,只用給你支付那一點工資。這社會保障的30%、40%的支出直接就不需要了,而且工資又廉價。這樣怎麼不具備競爭力。而這原因主要是打工的人的擴大再生產成本是打工的人家鄉承擔了,就是欠發達地區的地方財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社保體系,承擔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的開支至少要佔三分之一以上。就像你現在在城裡顧個勞動者,除去給開的工資,還要要用相當於工資40%的成本去為其購買五險一金。而這些打工的是沒有的。
但在印度這樣是不可以的,因為印度是按照殖民化時代留下來的規範制度信息形成的那一套合法的制度體系運營的。所以只要你是外來投資,你就要按著這個來,開支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即使你進入了印度,即使你生產出來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的現代消費品,但是你是進入不了印度本土那所謂的灰色地帶消費市場。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印度2019年出口額是3241.6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約為4838.6億美元。2019年印度的貿易逆差高達1597億美元。帶動GDP的三輛馬車沒有一輛動力突出。
所以中國在發展中形成的中國模式在印度是完全不適用的。但是從人口角度來看由於印度沒有控制人口的能力,也沒有控制人口的要求,所以印度人口在未來超過中國是可預見的現實。有人甚至說2020年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了。
但是也是可以預見到印度在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同時也會成為世界第一海外移民大國。因為印度的標準教育體系是用的英語,加上西方環境對華歧視,所以印度人在海外融入西方的環境是比中國人容易得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矽谷有很多企業的高管印度精英很多,向蘋果、谷歌、臉書等這些公司印度裔高管都是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的。
最後總體來看印度的經濟狀況,印度的貿易逆差,貿易赤字都是很嚴重的。加上本國生產能力的不足,所以財政赤字也是非常巨大的。又因為印度社會文化的多元結構,導致其整合本國資源是極其困難的。印度內部的各個邦之間各自為戰,印度政府也不具備將其力量整合的作用。一個國家國內力量都擰不成一股繩,看來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似乎還很遠。
其次我們從金融角度來看,印度的貨幣盧比似乎在未來很難成為世界上的硬通貨。別的地區國家採用盧比作為結算貨幣以及儲備貨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一些公知和西方的經濟學家看到印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長還不錯就說印度可以和中國一較高下,這似乎還有很遙遠的距離。至於搶中國碗裡的肉,更是痴人說夢。
註:
1.三來一補是指「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簡稱。來料加工指外商提供原材料,委託我方工廠加工成為成品。產品歸外商所有,我方按合同收取工繳費。
2.文中中國模式是指:
中國在90年代開始,先從低端外資勞動密集產業,先從低端外資的「三來一補」發展,然後進入到世紀之交,特別是新世紀的時候,那西方遭遇到嚴重的金融危機,西方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大量進入中國,再加上中國開始以大規模基本建設來拉動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於是海外的裝備製造業和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有了一次結合的機會,導致了中國產業資本的高漲。
3.本文相關論點大多出自林毅夫、溫鐵軍老師。
歡迎理性探討,歡迎關注。
對溫鐵軍老師感興趣的
書籍推薦:《去依附:中國化解第一次經濟危機的真實經驗》、《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告別百年激進——溫鐵軍演講錄2004—2014(上卷)》《解構現代化》
對林毅夫老師感興趣的
書籍推薦:《新結構經濟學》、《解讀中國經濟》、《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