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遊客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觀賞國寶「翠玉白菜」。「翠玉白菜」原在清光緒皇帝之瑾妃居住的「永和宮」(北京)陳列,據說是瑾妃的隨身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菜端一蝗一蟲象徵多產,希望子孫眾多。「翠玉白菜」玉色天成、巧奪天工,價值連城、舉世無雙。 中新社發 董會峰 攝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是臺北故宮最知名的展品,翠玉白菜所在的三樓展區原本就是觀光客必到之處,近來由於陸客人數激增,更是旺上加旺,常見觀眾在展場外大排長龍,就是為了看白菜一眼。為了改善擁擠問題,臺北故宮擬定在半年內另闢一處專放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件明星展品的展區。
自從開放陸客來臺觀光後,臺北故宮每日參觀人潮激增,今年1月至3月,陸客參觀人數是19357、21087、64789人,佔總參觀人數的比例分別是28%、27%、48%。
故宮拼人氣卻也遭致人「氣」。近來接到民眾投訴增加,抱怨人多嘈雜,影響參觀質量。尤其是陸客指定必看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由於展場的入口和出口,都是同一個門,現在必須採取人潮流量管制,陸客大排長龍、等候入場的盛況,是故宮幾乎每日上演的奇觀。
為了解決現況,故宮除了和旅行社協調錯開參觀時間,更計劃在三樓另闢一個長廊空間,只展示兩件超人氣展品,便於疏通參觀人潮。這個特展區,可望在半年後正式啟用。
臺北故宮「白菜」多 巧妙各不同
翠玉白菜是觀光客到故宮指明必看的人氣王展品,玉石天然的白綠雙色刻成菜葉和菜根,精細的雕刻技巧讓人連聲讚嘆。其實,臺北故宮的收藏中,與白菜相關的作品「菜色」多樣。除了翠玉白菜外,更有被列為「國寶」的南宋畫家許迪繪製圖譜《野蔬草蟲》,及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寫生冊.蔬菜》。
院藏的白菜相關藝術品約20件,這些作品顯示了中國人與白菜的關係密切,文人也常以白菜闡明安貧樂道的心志。
白菜原產於中國,因容易種植、價格便宜,貯存方便,加上營養價值高,栽植面積和消費量在中國居各類蔬菜之首。歷代書畫家和工匠,也將白菜當作創作主題。故宮導覽員吳誦芬表示,院藏的白菜書畫約有十七、八件,器物約三件,表現相當多樣性,有水墨白菜、設色白菜,有寫實白菜也有寫意白菜。
「白菜深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經髓。」吳誦芬表示,「明朝的《菜根譚》叫人去妄存真,『菜』和『財』又有諧音,也有討吉利的意涵,可見白菜有多種表現的面貌。」
舉例來說,圖譜《野蔬草蟲》是南宋著名草蟲畫家許迪的寫生畫作。許迪畫的是小白菜剛從泥土中長出來,菜葉綠白漸層敷色處理得相當細緻,葉緣還可見蛀洞,而粉蝶、豆娘和蝗蟲圍繞在白菜旁,這幅小品畫作屬於寫實類的白菜。
有肥美的白菜,當然也有乾枯的白菜。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的《寫生冊.蔬菜》,乍看之下,可能很難辨識出他畫的是把白菜。因畫面上的白菜被截去一大段,只見一片菜葉乾枯彎折,只有底部仍和菜心連在一起。
中國文人也藉由白菜闡明自己貧賤不移、安貧樂道的心志。如明朝沈周的《蔬菜》軸,畫的是一棵開花的白菜,疏濃有致的墨色表現菜葉,濃墨的葉子看起來如幹硬、不順口的老梗。吳誦芬說,沈周一生沒當官,最重視的就是個人修為。沈周在畫上的題款大意是,「富貴人家怎知道雨後新摘白菜的好味道不輸羊肉呢?」
延續沈周的文人風範,清代畫家惲壽平的《寫生冊.墨菜》的題款「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更是直接,大意是說,士大夫即使當官了,不能忘記根本,不要忘記還沒顯達的時候,是吃這種白菜菜葉。惲壽平是清代花卉名家,直接以墨渲染菜葉,白菜好像隨風擺動著,菜葉上頭還留有被蟲肯咬的痕跡,白菜旁還長著雜草。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