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街道拆除文化中心圍牆,將文化中心大院停車場改造成公共停車場。張葉青攝
江門日報訊 (記者/李雨溪 張葉青) 「我一路從佛山開車過來,發現江門這裡真是好,停車規範、不收費。尤其是在外海文化中心,私家車直接開進機關大院,真正便民、利民。」昨日(1月5日),佛山遊客陳先生談起自駕遊行程,滿是感慨。
去年12月底,江海區外海街道文化中心這堵有著30年歷史的圍牆被拆除後,不但緩解了周邊地區的交通壓力,更讓市民和遊客切身感受到「文明城市創建」的意義。
文化中心位於外海街道中心地段,周邊有學校和農貿市場,人流量大,停車難問題一直困擾著周邊群眾。圍牆拆除後,這一片區直接增加了123個小車位和摩託車位,停車不再難。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中心大樓門口,原本圍牆所在位置也已劃車位、停滿車輛,馬路邊沿已全部被抹平,方便市民停車。
此前,外海街道曾因車輛亂停亂放、車位不足等問題被要求整改,拆掉圍牆也是街道決心改善停車環境的實踐。
外海街道黨工委書記鄧群標表示,管理好交通的同時要保證有足夠車位,街道、區相關部門想了很多辦法,首先是將內街小巷「應劃盡劃」,卻仍沒能滿足群眾停車需求。「在隨後的摸排中,我們發現文化中心內有閒置車位,便嘗試拆圍牆、建公共停車場,實實在在為群眾提供便利。」鄧群標告訴記者,此舉除了增加車位,更帶來多方面積極效應,大多數市民能文明停車,政府與群眾距離拉近,文明創建行動得到更多市民支持。
拆掉機關圍牆,不只是拆掉有形的牆,更是無形「心牆」。文明觀察員敬叔說:「停車難,但敢於盤活資源就不難。倡導城市文明,只要政府敢做表率,就能有良好風氣。」
不僅是外海,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市創建文明城市的氛圍下,多地都盤活街頭巷尾閒置地,緩解市民停車難問題,著力提升市民幸福感。
在江海區禮樂街道,閒置的村集體廠房被改建為臨時停車場,新增了200多個車位,並引入社會投資建共享洗車房;城軌橋底的閒置地同樣被利用起來,建設臨時停車場。為了提升停車環境,禮樂街道出資將爛泥地硬底化,一下增加了190個停車位;新華村的雜草叢生的荒地變身臨街停車位,考慮周邊實際情況,規劃有24個貨車車位、60個小車位……
談起家門口的變化,禮樂街道居民王滿堂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告訴記者,增劃停車位解決了好多問題,有車子的居民都很開心,大家不用再爭先恐後地搶車位,市容環境更美好,生活更加便利。
相關新聞
外海街道七大市場同步升級改造
針對91項問題制定一對一整改措施
江門日報訊 (記者/張葉青) 1月5日,記者來到江海區外海街道中心市場,市場周邊小汽車、摩託車等順向、有序停放,市場各個入口井然有序,市場內天花牆已完成粉刷,各個鋪位的招牌架已全部更新。「完全大變樣,環境靚了,過來買菜非常舒服。」市民陳先生說。
為切實整治農貿市場及周邊髒亂差問題,江海區外海街道對轄區內七大農貿市場開展集中升級改造。據外海街道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小組成員馬振輝介紹,此次市場升級改造項目由街道文明城市創建辦公室牽頭,規劃建設辦、經濟發展辦、屬地村居及市場管理方等部門全力協調配合,每間市場投入100萬元左右進行全面升級改造。
「為了不幹擾市場正常經營,我們都是晚上才開工,下一步還將對市場地面進行油漆、更換燈罩,增加LED燈照明、增加通風排氣扇、增加雨棚等。」馬振輝說。
同時,外海街道還制定了《外海街道市場升級改造清單責任分工表》,針對七大市場共計91項問題,一對一制定整改措施。
「為了讓整改見成效,實現市場文明創建工作長效常治,我們還組建了『市場七人組』。」馬振輝說,「市場七人組」由外海街道聯合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部門組成,對以農貿市場為中心、半徑300米範圍內區域劃定網格,對網格內文明城市創建整改工作分組包幹,責任到人。「例如,市場內部整治由經發辦督促市場管理方落實主體責任,並與市場經營店鋪籤訂承諾書,落實各商鋪門前『三包』責任;城管部門則落實市場周邊交通秩序整治,並進行全天候巡查督促等。」馬振輝說。
【來源:江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