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施工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基礎常見錯誤
1、基礎梁接頭位置不對,按樓層框架梁接頭位置設置,且沒有錯開。基礎梁與框架梁的受力正好相反,接頭亦然。
2、筏板鋼筋接頭在施工縫處預留長度不夠,且接頭沒錯開。
3、基礎馬凳擺放錯誤,如果換一方向,每一排馬凳可省一固定用通長鋼筋。或者,馬凳上通長鋼筋利用筏板上部同方向縱筋。這條解釋起來較困難,最好在現場演示。
4、筏板面積較大,卻仍按50%接頭百分率,未按25%百分率接頭,導致鋼筋接頭浪費。
5、底板縱筋接頭長度有的太長,超過一個搭接長度,有的則太短,不能滿足規範所要求的長度。底板通長筋沒綁紮成平行直線,導致同截面鋼筋根數不同。這是施工技術和質量問題。
6、筏板封邊構造沒按規範和設計,擅自設置筏板上下縱筋彎折長度。
7、筏板縱筋接頭不宜設置在後澆帶位置。
8、接樁鋼筋並在一塊。
二、柱
1、頂層中柱彎折,頂層中柱縱筋如果在梁內滿足直錨就不需要彎折。
2、柱梁節點箍筋未設置或間距太大。柱梁節點是核心節點,是抗震的關鍵節點。
3、柱縱筋沒有長短交錯,這是鋼筋翻樣問題,對柱上下鋼筋根數發生變化時沒在下層調整豎向鋼筋長度,導致接頭未能錯開。
4、柱保護層未滿足最小保護層厚度。
5、有的暗柱很長,暗箍筋採用U型,增加鋼筋接頭,應該是封閉式箍筋,可節約鋼筋。
6、暗柱箍筋有內折角,這是下允許的。兩個箍筋相交或錨固形成的角度不屬於內折角。
7、無地下室柱加密從正負零以上H0/3,應該是從基礎頂面開始算起。
三、牆
1、牆水平筋(外側與內鍘)在同一位置搭接,沒有按接頭百分率錯開接頭。
2、牆水平筋接頭未設置在受力最小處。外牆外側水平鋼筋應位於跨中三分之一或牆高四分之一區域,外牆內側應位於支座及支座附近。
3、地下室外牆豎向鋼筋接頭位置錯誤,根據規範外牆外側豎向鋼筋應位於牆高中間的三分之一區域,外牆內側豎向縱筋應位於牆高根部的四分之一區域。當然,這條規定本身是有問題的(從受力角度沒有問題),缺少可操作性,無論如何是滿足不了,屬於規範脫離實際的無用條文。外牆可不採用插筋,一次性從基礎到頂,不僅節約大量鋼筋,而且,從受力角度也是最好的。
4、外牆外側鋼筋頂模,無保護層,外牆外側鋼筋露筋後果很嚴重,最終把整個外牆破壞掉。外牆外側是直接接觸泥土和水,保護層不少於40mm。
5、結構總說明未註明頂板是外牆的簡支承還是彈性嵌固支承,施工也沒按照按其施工,外牆縱筋彎折按牆厚減保護層,不知施工依據什麼,還是想當然。
6、牆縱向鋼筋搭接長度過長,直接按牆高度。牆封頂時牆豎向鋼筋應該是減去下面預留長度再加搭接長度。
7、牆拉筋綁紮不規範,要麼間距不對,要麼做法不對,如沒拉住牆水平筋,要麼拉筋長度不對,施工時不是垂直拉而是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