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網壇歷史,擔得起「球王」名號的只有寥寥數人,「澳洲野兔」休伊特就算是其中一個。跟桑普拉斯、費德勒、納達爾相比,休伊特的成就並不顯眼,但他也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當今網壇。
休伊特的打法和成就,代表著對上個時代的顛覆,也為新的時代奠定了重視底線的基礎。他是網壇「壞小子」,也是澳大利亞的英雄。他被費德勒認為是提升網壇水準的人,曾奪得無數冠軍,在阿加西老去後、費德勒崛起前,休伊特就是ATP的名片。
從發球時代到底線時代
休伊特是ATP過渡時代的統治者,是劃分兩個時代的人,也是被人遺忘的天才。17歲進入職業網壇,20歲獲得大滿貫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第一。職業生涯獲得30個單打冠軍,其中包括兩個大滿貫冠軍,還為澳大利亞贏下過兩個戴維斯杯冠軍,是澳洲網壇的旗幟。
休伊特評價自己顛覆了網球的打法,讓底線型球員開始相信自己能在任何場地上都有好的表現。他說的不無道理,曾經的網球運動被簡化成發球遊戲,好的發球成為左右比賽最重要的因素,而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網球運動的觀賞性。
休伊特身高「僅為」1米8,發球並不足以成為他最重要的武器。而實際上,他是以底線技術見長的球員,極少使用發球上網技術。極快的移動速度、跑不死的場上風格,為他贏得了「澳洲野兔」的美譽。顛覆要用成績說話,憑藉優秀的底線技術,休伊特贏得了很多冠軍。
過渡時代的球王
20歲成為「球王」,這是很多運動員想都不敢想的,但休伊特做到了。20歲那年,他創造了很多奇蹟。先是在美網決賽戰勝桑普拉斯,獲得個人第一個大滿貫冠軍。那一年他還獲得了5個單打冠軍,包括分量最重的年終總決賽冠軍。此外,他還幫助澳大利亞贏得了世界團體杯。
贏得2001年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後,20歲零9個月的休伊特確定成為世界第一,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第一。此後他佔據男單世界第一的寶座長達80周。
2002年,休伊特再次贏得大滿貫,他在溫網決賽直落三盤,兵不血刃地擊敗了阿根廷好手納爾班迪安,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冠軍。年底的上海年終總決賽,休伊特在與莫亞、科斯塔、薩芬、費德勒、費雷羅、諾瓦克、阿加西、託-約翰森的競逐中,成功衛冕了年終總決賽冠軍。
實力強勁的休伊特連續兩年贏得了這個榮譽,他在決賽戰勝費雷爾奪冠,費雷爾稱休伊特「像一個偶像一樣影響著自己」。
休伊特連續兩年展示了他的統治力,但過渡總歸是過渡,種種因素疊加,他很快從巔峰掉落。但休伊特依舊能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堅韌和堅持,他的精神影響了很多球員,也為他贏得了很多尊重。
巔峰墜落
休伊特連接了兩個偉大的時代(「桑阿二人轉」與「費德納三巨頭」),在這個群雄逐鹿的間隙,休伊特的存在如煙火一般,璀璨而短暫。21歲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冠軍,也是最後一個。
作為澳大利亞人,休伊特渴望獲得澳網男單冠軍,完成家鄉父老的多年夙願。可惜在獲得兩個大滿貫冠軍後,休伊特便跌落神壇,這有傷病的影響,也是其他因素疊加的結果。終究,他不是那個能在澳洲網壇在等待著的那個人。
休伊特和WTA世界第一、四屆大滿貫得主克裡斯特爾斯的愛情故事,曾被稱為網壇佳話。他們的半隻腳都踏入了婚姻殿堂,但是2004年克裡斯特爾斯宣布分手。這個消息極其突然,分手的緣由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休伊特受到了很深的傷害。
2005年是休伊特最後的巔峰,他在這一年的澳網比賽中拼盡全力。16強賽苦戰五盤戰勝納達爾,8強賽又是一個五盤大戰險勝納爾班迪安,半決賽經歷兩個搶七淘汰了「美國大炮」羅迪克。決賽面對俄羅斯「沙皇」薩芬,休伊特在先勝一盤的情況下連丟三局,慘遭逆轉。
這麼近,那麼遠,休伊特的這屆澳網比賽實在是「地獄難度」,力克多位好手,但也大大消耗了他的體能。時也命也,24歲的休伊特從此再沒有進過大滿貫決賽。那年的年終總決賽,他也因為要陪伴臨產的妻子宣布退出,錯過了總決賽三冠王的機會。
「野兔」停下腳步
休伊特在賽場上不算一個「好孩子」,總是喜歡大喊「Come on」挑釁對手,也是在挑釁傷病。2006年開始,休伊特頻繁受到傷病的侵擾,甚至都沒有一個完整的賽季。傷病反反覆覆,他不能夠持續提升狀態,來對抗下一個更強的時代。
臀部、右手腕、肩膀、腳踝、膝蓋,休伊特的傷病蔓延全身,像是被命運捆綁住了一般。傷病限制了他引以為傲的跑動能力,當「澳洲野兔」不再能全力奔跑的時候他的競爭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即便再也不是奪冠熱門,休伊特還是一直堅持著。休伊特的網球人生是一場沿著時間線的長跑,以1997年澳網開始,以2016年澳網做結,橫跨20年,從阿加西、桑普拉斯到費德勒、薩芬再到納達爾、德約,每個時代都有休伊特的位置。2017年,「跑不死的野兔」終於停下了腳步,從球場回歸家庭,留下了一個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