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自殺式國戰,巴拉圭獨挑南美三大國,戰後被迫實施一夫多妻制

2020-12-07 輕言留史

巴拉圭「一夫多妻制」源於它的一次自殺式國戰,在世界近代史中,除了中國的慈禧太后敢向萬國宣戰以外,最自不量力的也恐怕就是巴拉圭向大半個南美洲宣戰了,但是此戰雖然是一場「絕望的戰爭」,但戰後卻對拉丁美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巴拉圭戰爭」的起因

「巴拉圭戰爭」也被稱為「三國同盟戰爭」,顧名思義,就是指發生在1864年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與巴拉圭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巴拉圭與阿根廷、巴西存在著領土問題以及再拉普拉塔水系通航問題,長期存在著矛盾。就拿領土問題來說。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建立了獨立國家阿根廷,它要求原屬西班牙殖民地的拉普拉塔總督區加入,但被巴拉圭人民拒絕。1811年6月,巴拉圭脫離西班牙獨立,但遭到阿根廷政府的否認,為此阿根廷加緊河上對巴拉圭的封鎖。1845年12月4日年忍無可忍的巴拉圭政府在佩洛斯的領導下對阿根廷宣戰,遭到失敗。巴西為了通航到馬託格羅斯,也提出要求在巴拉圭河自由航行,但遭到佩洛斯的拒絕,所以時有衝突發生。

其次、英國在背後的推波助瀾。一直以來,英國都想將其勢力範圍擴大到南美洲,但因為這是西班牙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一直沒有得逞。在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蓬勃發展之際,英國趁機向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和經濟擴張。從1857年起,英國根據同阿根廷和巴西達成的協議,開始修建鐵路和農業區,與此同時英國希望通過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完全自由通航,建立一個無稅貿易區,但巴拉圭對此提議堅決反對,所以英國無論如何也要打破這種僵局,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挑唆有利益相關的國家進行戰爭,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阿根廷和巴西提供軍隊,英國提供黃金」發動對巴拉圭的戰爭之說。

最後、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對烏拉圭當局的支持不同而導致。1863年,烏拉圭黨領袖弗洛雷斯發動起義,推翻了原來總統佩羅的統治,對此,巴拉圭總統小洛佩斯給予了對佩羅的支持,以防止巴西對烏拉圭入侵的威脅。而巴西和阿根廷則是支持弗洛雷斯的,並於1864年10月派出軍艦以表明態度,並很快支持弗洛雷斯推翻了佩羅政府。

1864年11月12日,巴拉圭正式向巴西和烏拉圭宣戰,由於阿根廷政府不允許其軍隊穿越阿根廷地區,隨之巴拉圭又向阿根廷宣戰。

1865年5月,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結成同盟並籤訂秘密盟約,其中規定巴拉圭北部劃歸巴西、東西部劃歸給阿根廷,英國則出錢全力支持三國。

巴拉圭的主動進攻到潰敗,在三國的圍攻下堅持了六年之久。

從1864年主動宣戰開始,巴拉圭在小洛佩斯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戰績,不僅佔領了阿根廷的科連特斯省,更繳獲了大批裝備物資。

但這種優勢局面隨著三國結盟而逐漸消失。1865年6月11日,巴拉圭艦隊被巴西艦隊殲滅,巴拉圭失去了河流控制權。8月初埃斯蒂加裡維亞攻入巴西,被巴西軍隊反攻擊敗後率部投降。

整個「巴拉圭之戰」的關鍵是「圖尤蒂戰役」。1866年5月24日,根據小洛佩斯的命令,兩萬軍隊對陣已經突入到巴拉圭境內的聯軍,雖然巴拉圭人勇猛作戰,但因裝備的缺乏和沒有戰場支援力量而失敗。

該戰中,巴拉圭軍隊有5000人陣亡,350人被俘,8000人受傷,而同盟軍則傷亡為3913人。這場戰役也成為整個「巴拉圭戰爭」中的一個轉折點,此戰過後,小洛佩斯再無可能扭轉局勢。之後聯盟軍更是搶佔了巴拉圭河上的「庫魯蘇炮臺」,巴拉圭再次蒙受重大損失。

1867年,巴西和阿根廷繼續向巴拉圭派兵,總兵力達到了4.8萬人,而且有大批艦隊的支持。而此時的巴拉圭軍隊減少至1.5萬左右,且大多都是沒有戰鬥力的老人和孩子。1868年聯盟軍發動了全面進攻,截止12月5日,巴拉圭軍隊僅剩不到3000人,7天之後這三千人也被全殲。1870年3月,小洛佩斯被擊斃,為時六年的「巴拉圭戰爭」才算結束。

「巴拉圭戰爭」對南美各國影響巨大,也給自身帶來慘重損失。

通過這場戰爭,巴西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巴拉那河、巴拉圭河以及烏拉圭河全面航行自由,為巴西提供了一條出海道路,同時,也為巴西向玻利維亞的擴張開闢了道路。但巴西為此也付出將近五萬士兵的代價,也可謂是損失慘重,但此戰將巴西黑人從奴隸制下解放出來,也算是另一種收穫了。

而阿根廷以較小的損失控制了拉普拉塔河,這讓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商人們處於全國中的主導地位,削弱了聯邦制的分裂主義。

戰爭卻給巴拉圭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我們無論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巴拉圭進行的是一場絕望的戰爭,更像是一場自殺式的戰爭,然而小洛佩斯並沒有看到這點。

戰爭使得巴拉圭從戰前的133.7萬人急劇減少到22萬人,其中男性只剩下2.8746萬人,其中路大部分還都是老人和孩子。戰爭結束後,巴西和阿根廷還向巴拉圭索取了一大筆戰爭賠款。戰後的巴拉圭農業工業全部荒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田間地頭很少看到男子,婦女不得不主要承擔起社會生產的主要責任,直接導致社會經濟長期無法恢復正常。

為面對著男女失衡的情況,了恢復經濟困境,在婦女們的一再要求下,後來的巴拉圭政府不得不實行「一夫多妻制」,以期增加人口出生率。但事實上,由於巴拉圭失去了出海口,經濟一蹶不振,戰後還要賠償天量的賠款,多妻制度並沒有受到男人們的歡迎。但是特殊的國情造就了特殊的制度,一夫多妻制還是被繼承下來,直到如今,但經濟依然是南美諸國中最差的,巴拉圭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自己,而一夫多妻制也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而已。

結語:

巴拉圭戰爭使得其由一個地區強國變為貧弱不堪的國家,男女的巨大失衡更成為制約巴拉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故而巴拉圭政府默許一夫多妻的現象存在也是無可厚非的。從戰爭角度而言,巴拉圭戰爭能堅持六年,這簡直是一種奇蹟,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資源人口等來比較,巴拉圭都難以比擬其對手,所以說巴拉圭人民這種抗爭精神,實為世界戰爭史中所罕見,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參考資料:《拉丁美洲史》、《列國志.巴拉圭》等

相關焦點

  • 彪悍小國跟3大鄰國同時開戰,戰後只剩下3萬男子,實行一夫多妻
    下面這個小國,獨自攻打三大鄰國,人口損失三分之二,男子只剩下3萬人,被迫實行一夫多妻,直到現在還沒跟中國建交。這個國家就是南美洲的小國巴拉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國家,但是很可能都聽說過其足球隊的強悍。巴拉圭全稱是巴拉圭共和國,領土面積大概是40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600萬,還不到我國一個市的人口,現在還在實行一夫多妻制度。雖說這個國家小,但是其歷史也是十分慘烈的。
  • 由於戰爭的遺留問題,巴拉圭實行「一夫多妻制」,致力於人口增長
    例如,巴拉圭就是這種情況。在南美洲的巴拉圭,實行一夫多妻制。巴拉圭是一個介於巴西和阿根廷之間的國家。它是印度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還有很多瑪雅遺蹟。除此之外,巴拉圭幾乎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國土面積不大,只有40.68萬平方公裡,卻生活著700多萬人。
  • 巴拉圭的「一夫多妻」,女性很開心,男性一言難盡
    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和文化進步的趨勢,「一夫一妻」制慢慢地被社會摒棄,但是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中,還有一部分崇尚「一夫多妻」,甚至有的國家稱,「一夫多妻」是不能被禁止的「古老傳統」。每個國家由於文化和國情等方面的不同,對婚姻制度的要求也不同。
  • 巴拉圭「一夫多妻」,女性堅決擁護,為什麼男性不樂意?一點太難了
    眾所周知,中國是採用一夫一妻制,單身女青年自由擇偶,但是在南美的一個國家卻強制採取「一夫多妻」,一段時間後,該國男子「不堪重負」,抗議取消這種婚配製度,這是為何呢?這個國家就是南美的巴拉圭,巴拉圭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周邊被拉丁國家包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內陸國,但是這裡美景卻不輸周邊的任何一國。
  • 巴拉圭一夫多妻的背後,男性真的過得快樂?實則有苦難說!
    而在這個世界的另一端,有這麼一個國家,卻在體驗著完全與我們所相反的國家,我們國家是男多女少,而巴拉圭則是女多男少,甚至該國還被迫實施了一夫多妻的制度,在我們看來,一夫多妻似乎是一件對男性再美好不過的生活,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巴拉圭實行「一夫多妻」,為何當地男性的強烈反對?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我國已經見不到「一夫多妻」的景象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同中國一樣,都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很少有國家實行「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制」。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介紹另一個實行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在當地這個制度是強制性的,每個男性都必須娶得三個妻子。這個地方就是位於南非的巴拉圭,這個國家很小,人口數量也不多,大約有七百萬人。起初人們對這個國家並不是很了解,大多數關注體育的人可能知道巴拉圭人非常會踢足球。但是,正是當地的「特殊」婚俗制度不斷地吸引著人們前來一探究竟,那就是一夫多妻制度。
  • 巴拉圭一夫多妻的背後,男人們真的活在「天堂」?更多的是辛苦!
    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夫多妻,因為在我們國家,古時候就存在有一夫多妻的現象,很多的官吏權貴都是納了三四個妾的,而且當時還是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導致很多的男性都是孤獨終老的,雖然說在我們國家這一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在世界上,仍有這麼一個國家現在還存在這種制度。
  • 巴拉圭法律規定一夫多妻,男人能養的起嗎?看看去過的人怎麼說
    最近網上有許多關於巴拉圭是一個允許一夫多妻的國家,要求一個男人至少娶三個妻子,而且還是法律規定,三個老婆可是許多人羨慕的,這又是不是真的呢?很巧,身邊有個朋友正好在巴拉圭有工程,剛剛回來,聊起來了解了一點巴拉圭的故事,也帶大家一起看看真實的巴拉圭是什麼樣的。巴拉圭在哪裡?
  • 巴拉圭「一夫多妻」該如何生活?當地男性訴苦:一點都不幸福
    雖然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早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至今實行的仍然是一夫多妻或者是一妻多夫制度,這樣的婚姻制度和當地的國情有關,畢竟每個國家的生活習俗和習慣還有國情不同,我們應該平等看待這件事情。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個國家,它就是巴拉圭,當時至今實行的還是「一夫多妻」制度,但是這樣的制度對於男性來說,並不幸福。
  • 巴拉圭登革熱疫情已致20人死亡 南美多國登革熱疫情嚴重
    據南美國家巴拉圭衛生部當地時間2月21日的最新數據,自2020年初,該國爆發嚴重登革熱疫情以來,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另有97例死亡病例待確定是否與登革熱疫情相關,共計已有5766例確診病例,近11萬疑似病例。當地時間2月17日,巴拉圭眾議院通過法律草案決定該國進入為期90天的緊急衛生狀態。
  • 國際化版圖再擴張 百度地圖宣布上線南美13國
    百度地圖本次上線的主要國家包括:巴西、蓋亞那、玻利維亞、秘魯、阿根廷、巴拉圭、智利、蘇利南、哥倫比亞、烏拉圭、厄瓜多、委內瑞拉、法屬蓋亞那,涵蓋了南美洲的熱門出行國家。隨著巴西奧運會進入倒計時階段,準備親臨現場為奧運健兒加油助威的中國遊客數量將快速增長,此次百度地圖南美版不僅全面收錄了當地的中文地理信息,還串聯了奧運場館、旅遊景點、美食、購物點等全方位信息,著眼目的地的場景化服務,為親赴巴西奧運會的中國遊客帶來便捷的出行體驗。
  • 128歲老人自稱希特勒,逃匿南美陰謀論又起
    由於勞動力與資金匱乏,南美各國一向歡迎歐洲移民,1930年代這裡的德裔移民多達120萬,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與玻利維亞,法西斯宣揚的強權與根植於中下層的民粹主義合流,漸漸滲透到南美的政治土壤。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衝鋒隊頭子羅姆就曾擔任玻利維亞的軍事顧問,並大肆號召德裔企業家為納粹募捐。
  • 巴拉圭實行「一夫多妻」,為何男性反倒苦不堪言?當地人說出實情
    就拿南美洲的巴拉圭來舉例,這裡的情況倒是跟我國相反,女性多男性少,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還是跟早先的戰爭有關,當時不少青年男子都參與到了其中當兵,最後能活著回來的也佔少數,當下整個國家都很缺乏年輕勞動力,而女孩子們的數量一下就超過了男性。
  • 蛙類為何選擇「一夫二妻」制,而不是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
    一夫多妻制是動物界最普遍的配偶制度,它廣泛存在於魚類、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甚至某些無脊椎動物中。巴西金邊大學(UEC)的動物學家Fabio de Sa等8月12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了巴西雨林中實行一夫二妻制的Thoropa taophora蛙。
  • 探秘南非祖魯族奢靡生活:一夫多妻制 處女必須露胸(圖)
    祖魯族人現在還是實行一夫多妻制。在祖魯族的風俗中,只有是處女的女孩才有資格赤裸上身,其他已婚的、或者不是處女的女人,都沒有這樣的權利。至於祖魯族的男人,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跳戰舞。因為完美的祖魯族勇士個個都很勇敢,所以祖魯族才會是南非最大的民族,也是最英勇善戰的民族。祖魯族少女。未婚女孩上身不穿衣服,保留短髮。
  • 一夫多妻制下的塞內加爾,女性地位到底怎樣?
    非洲的塞內加爾,不僅一夫多妻制度合法,而且男人娶多個妻子的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夫多妻下,塞內加爾還出現了一個奇觀:夫妻雙方在結婚的時候,需要籤訂一份合約,男方在第一次婚姻的時候需要在合約中告知女方今後是否還會再娶老婆。
  • 塔利班呼籲高層放棄一夫多妻制
    上遊新聞消息,據英國BBC1月15日報導,阿富汗塔利班領導人發布了一項法令,敦促該組織的領導人和指揮官放棄一夫多妻制,他表示這種做法容易招致「敵人的批評」。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其他一些中東國家,一夫多妻制仍然是合法的。
  • 《代號「朕」》遊戲概念首發 領略真正熱血國戰
    在此前上線的官方懸念網站中,玩家們就已領略到這款國戰大作的震撼。今日,遊戲官網終於正式上線,打出了「生殺予奪,大權在我」 的口號,同期預告期盼已久的首次品鑑封賞即將於3月18日正式開啟。改朝換代、皇權易主,讓《代號「朕」》帶你重回神秘的商末周初,領略真正的熱血國戰。
  • 蔡英文下月訪南美:會不會「過境」華盛頓?會不會見美高官?烏拉圭會...
    能否守住南美最後「邦交國」 再說說蔡英文訪問巴拉圭,此訪主要目的是參加該國新任總統的就職儀式,順便繼續鞏固雙方的「邦誼」,起碼要在短時間內守住這個南美洲僅剩的「邦交國」。 目前,臺灣當局還有18個「邦交國」,處於1949年後的最少時期。
  • 車臣領導人支持一夫多妻引爭議 民俗允但法律不許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李亞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在俄羅斯讓一夫多妻合法化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一個男人能夠再養活一個妻子,這有什麼不可以呢?」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辦公廳主任達烏多夫此言迅速在俄羅斯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引發了關於一夫多妻制合法化的大討論。俄羅斯《觀點報》20日報導,達烏多夫此言是在參加車臣警察總長古奇戈夫迎娶第二位妻子的婚禮後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