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一夫多妻制」源於它的一次自殺式國戰,在世界近代史中,除了中國的慈禧太后敢向萬國宣戰以外,最自不量力的也恐怕就是巴拉圭向大半個南美洲宣戰了,但是此戰雖然是一場「絕望的戰爭」,但戰後卻對拉丁美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巴拉圭戰爭」的起因
「巴拉圭戰爭」也被稱為「三國同盟戰爭」,顧名思義,就是指發生在1864年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與巴拉圭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巴拉圭與阿根廷、巴西存在著領土問題以及再拉普拉塔水系通航問題,長期存在著矛盾。就拿領土問題來說。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建立了獨立國家阿根廷,它要求原屬西班牙殖民地的拉普拉塔總督區加入,但被巴拉圭人民拒絕。1811年6月,巴拉圭脫離西班牙獨立,但遭到阿根廷政府的否認,為此阿根廷加緊河上對巴拉圭的封鎖。1845年12月4日年忍無可忍的巴拉圭政府在佩洛斯的領導下對阿根廷宣戰,遭到失敗。巴西為了通航到馬託格羅斯,也提出要求在巴拉圭河自由航行,但遭到佩洛斯的拒絕,所以時有衝突發生。
其次、英國在背後的推波助瀾。一直以來,英國都想將其勢力範圍擴大到南美洲,但因為這是西班牙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一直沒有得逞。在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蓬勃發展之際,英國趁機向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和經濟擴張。從1857年起,英國根據同阿根廷和巴西達成的協議,開始修建鐵路和農業區,與此同時英國希望通過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完全自由通航,建立一個無稅貿易區,但巴拉圭對此提議堅決反對,所以英國無論如何也要打破這種僵局,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挑唆有利益相關的國家進行戰爭,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阿根廷和巴西提供軍隊,英國提供黃金」發動對巴拉圭的戰爭之說。
最後、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對烏拉圭當局的支持不同而導致。1863年,烏拉圭黨領袖弗洛雷斯發動起義,推翻了原來總統佩羅的統治,對此,巴拉圭總統小洛佩斯給予了對佩羅的支持,以防止巴西對烏拉圭入侵的威脅。而巴西和阿根廷則是支持弗洛雷斯的,並於1864年10月派出軍艦以表明態度,並很快支持弗洛雷斯推翻了佩羅政府。
1864年11月12日,巴拉圭正式向巴西和烏拉圭宣戰,由於阿根廷政府不允許其軍隊穿越阿根廷地區,隨之巴拉圭又向阿根廷宣戰。
1865年5月,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結成同盟並籤訂秘密盟約,其中規定巴拉圭北部劃歸巴西、東西部劃歸給阿根廷,英國則出錢全力支持三國。
巴拉圭的主動進攻到潰敗,在三國的圍攻下堅持了六年之久。
從1864年主動宣戰開始,巴拉圭在小洛佩斯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戰績,不僅佔領了阿根廷的科連特斯省,更繳獲了大批裝備物資。
但這種優勢局面隨著三國結盟而逐漸消失。1865年6月11日,巴拉圭艦隊被巴西艦隊殲滅,巴拉圭失去了河流控制權。8月初埃斯蒂加裡維亞攻入巴西,被巴西軍隊反攻擊敗後率部投降。
整個「巴拉圭之戰」的關鍵是「圖尤蒂戰役」。1866年5月24日,根據小洛佩斯的命令,兩萬軍隊對陣已經突入到巴拉圭境內的聯軍,雖然巴拉圭人勇猛作戰,但因裝備的缺乏和沒有戰場支援力量而失敗。
該戰中,巴拉圭軍隊有5000人陣亡,350人被俘,8000人受傷,而同盟軍則傷亡為3913人。這場戰役也成為整個「巴拉圭戰爭」中的一個轉折點,此戰過後,小洛佩斯再無可能扭轉局勢。之後聯盟軍更是搶佔了巴拉圭河上的「庫魯蘇炮臺」,巴拉圭再次蒙受重大損失。
1867年,巴西和阿根廷繼續向巴拉圭派兵,總兵力達到了4.8萬人,而且有大批艦隊的支持。而此時的巴拉圭軍隊減少至1.5萬左右,且大多都是沒有戰鬥力的老人和孩子。1868年聯盟軍發動了全面進攻,截止12月5日,巴拉圭軍隊僅剩不到3000人,7天之後這三千人也被全殲。1870年3月,小洛佩斯被擊斃,為時六年的「巴拉圭戰爭」才算結束。
「巴拉圭戰爭」對南美各國影響巨大,也給自身帶來慘重損失。
通過這場戰爭,巴西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巴拉那河、巴拉圭河以及烏拉圭河全面航行自由,為巴西提供了一條出海道路,同時,也為巴西向玻利維亞的擴張開闢了道路。但巴西為此也付出將近五萬士兵的代價,也可謂是損失慘重,但此戰將巴西黑人從奴隸制下解放出來,也算是另一種收穫了。
而阿根廷以較小的損失控制了拉普拉塔河,這讓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商人們處於全國中的主導地位,削弱了聯邦制的分裂主義。
戰爭卻給巴拉圭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我們無論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巴拉圭進行的是一場絕望的戰爭,更像是一場自殺式的戰爭,然而小洛佩斯並沒有看到這點。
戰爭使得巴拉圭從戰前的133.7萬人急劇減少到22萬人,其中男性只剩下2.8746萬人,其中路大部分還都是老人和孩子。戰爭結束後,巴西和阿根廷還向巴拉圭索取了一大筆戰爭賠款。戰後的巴拉圭農業工業全部荒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田間地頭很少看到男子,婦女不得不主要承擔起社會生產的主要責任,直接導致社會經濟長期無法恢復正常。
為面對著男女失衡的情況,了恢復經濟困境,在婦女們的一再要求下,後來的巴拉圭政府不得不實行「一夫多妻制」,以期增加人口出生率。但事實上,由於巴拉圭失去了出海口,經濟一蹶不振,戰後還要賠償天量的賠款,多妻制度並沒有受到男人們的歡迎。但是特殊的國情造就了特殊的制度,一夫多妻制還是被繼承下來,直到如今,但經濟依然是南美諸國中最差的,巴拉圭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自己,而一夫多妻制也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而已。
結語:
巴拉圭戰爭使得其由一個地區強國變為貧弱不堪的國家,男女的巨大失衡更成為制約巴拉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故而巴拉圭政府默許一夫多妻的現象存在也是無可厚非的。從戰爭角度而言,巴拉圭戰爭能堅持六年,這簡直是一種奇蹟,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資源人口等來比較,巴拉圭都難以比擬其對手,所以說巴拉圭人民這種抗爭精神,實為世界戰爭史中所罕見,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參考資料:《拉丁美洲史》、《列國志.巴拉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