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蔽日,風雷滾動,傾盆大雨隨風而至。原本就崎嶇狹窄的山路更加舉步維艱。就在此時,一支戰鬥著裝的特種兵隊伍在這條看似「封山」的路上奔襲著,雨水裹著汗水讓官兵視線更加模糊。這是6月下旬,記者在第78集團軍某特戰旅野外駐訓地看到的一幕,特戰隊員正藉助山路複雜地形進行戰鬥體能訓練。
「沒想到駐訓時的力量練習也能這麼紮實,讓我有機會補齊訓練短板!」提起力量訓練,下士熊坤龍感觸頗深,此前他在一次比武中因力量不足吃了「虧」,雖然槍打得準、跑得快,但是只要力量一「加碼」就吃不消,最終成績並不理想。為此,班長特意為他制訂了一份依託各種健身器材開展的力量訓練計劃,但是堅持沒多久駐訓就開始了,熊坤龍既著急又失望,以為自己力量不足這個「短板」要等到駐訓結束時才能補上。
第一次力量訓練,班長帶著他們來到一處崖壁附近,熊坤龍看到眼前的一幕恍然大悟:大石頭和斷松木就是「器械」!訓練一開始,班長介紹了如何利用這兩樣「器械」,熊坤龍興奮地挑了一塊個頭大的石頭練了起來,很快就汗流浹背。相比在健身室練推舉,推舉石頭難度更大,因為石頭形狀不規則而且更重,要選準推舉的位置才能掌握好平衡。
「只要開動腦筋,處處都是健身室!」第一個場地訓練剛結束,班長又帶著大家找到一棵帶有分杈的樹,爬上去將準備好的攀登繩一端固定在橫向樹枝上,另一端下垂至地面,很快一個「攀登場」就出現在眼前。班長向大家下達課目:「下面我們進行抓繩上訓練,主要練習上肢力量!」
不僅如此,扛圓木蹲起、蛙跳上「魔鬼坡」……一套體能「組合拳」下來,強度絲毫不亞於在營區時的標準,特戰隊員都反映這套方法訓練強度夠「勁兒」,能達到訓練效果。
作為特種兵,綜合素質必須得過硬,力量達到標準的同時,耐力和協調性也十分重要。
「第4趟,用時1分22秒!」雨後初晴,特戰隊員在一個樹木密集的陡坡上奔襲,不時有人腳底打滑和樹幹「親密」接觸。跑步為啥不選平坦路,而選擇滿是樹枝的陡坡?
「這是連隊創新的體能訓練方法,特別受歡迎!」面對記者的疑問,排長劉華宇說,去年駐訓時,一些戰士對一成不變的體能訓練模式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些牴觸,導致訓練達不到預期效果。連隊針對駐訓期間耐力訓練方法相對單一的實際,將其和協調性訓練進行融合創新,結合駐訓地附近複雜地形設計出了這個訓練方法——陡坡穿樹障。
記者打量這個百米長陡坡,樹木十分密集,幾乎每隔2米就有一棵,一些樹上插著小紅旗。劉排長向記者介紹規則:特戰隊員要按戰鬥著裝,從第一個小紅旗衝到最後一個再返回到起點,往返途中行進路線為「S」形,必須繞過每一棵插有小紅旗的樹,否則相應扣分。
該旅駐訓地附近的林地中有一條近7公裡的崎嶇山路,高低起伏,路寬只有50公分,下雨後幾乎沒人從這裡通行,戰士們叫它「封山路」。
然而當營長徐忠海初次接觸到這條路時卻感慨道:「這是練戰鬥體能的絕佳場地,這樣的自然演訓場可遇不可求!」
「嘟嘟嘟!」一陣急促的集合哨響後,駐訓地全體官兵迅速著戰鬥著裝。營長宣布完戰術背景後,一場20公裡戰鬥體能訓練正式開始。
記者隨部隊走上這條崎嶇的山路,沒跑多遠鞋底上就沾滿了泥巴。在狹窄的山路上,特戰隊員負重20多公斤的背囊和裝具奔襲。每名隊員都不敢有絲毫放鬆,因為不知道前面有什麼在等著他們,而這很可能瞬間讓他們面臨絕境。
沒過多久,道路兩側「小股敵人襲擾」「遭化學武器襲擊」,天上「無人機偵察」等6起突發情況接踵而至,5名特戰隊員因反應慢或處置錯誤當場「陣亡」。
「戰鬥體能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官兵綜合身體素質,最大限度挖掘和發揮軍人身體潛能,使我們隨時能適應作戰的需要。」說起戰鬥體能,作訓科科長張永亮深有感觸,「我們結合駐訓地實際,將戰鬥體能穿插在專業訓練中進行,創新組訓模式,克服內容單一、方法老套等難題,讓駐訓官兵訓練勁頭高漲。」
軍事體育訓練向實戰靠攏
■沈 剛
打仗既是武器裝備性能的較量,更是軍人體能、智能和意志的比拼。擁有健康的體魄、強悍的體能、頑強的意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軍事體育訓練是職業軍人的必修課。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蓬勃發展,戰爭的突發性、作戰節奏的快速性、作戰空間的廣域性、作戰環境的嚴酷性,對軍人身體素質和戰鬥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打仗要求練好體能,是遵循戰爭規律、增強戰鬥力的不二選擇。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曾指出:大丈夫獨患無身耳,體強心強,何事不可為!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著名口號。紅軍初創時期,就將武術、爬野山、打野操等列為部隊訓練內容。長徵途中結合行軍、練兵需要,開展了內容和形式簡單、帶有軍事色彩的體育活動,使官兵練就了一副「鐵腳板」和「硬身子骨」,這些對於長徵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使一些官兵對軍事體育訓練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一段時期,訓練積極性不高、訓練強度不合理、訓練效果與實戰要求脫節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放眼世界軍事強國,軍事體育訓練實戰化趨勢日益明顯,他們有的將軍事體育訓練貫穿部隊訓練與院校教育之中,要求軍事體育訓練周期要與作戰準備周期保持一致,以確保最佳的身體準備狀態。有的要求軍官40歲以下每周要進行一次全副武裝的5公裡訓練。外軍在軍事體育訓練改革發展上不斷探索實踐,甚至引領全民健身潮流,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強軍必先強體。我軍軍事體育訓練改革正穩步推進,從頒發《軍事體育訓練改革發展綱要(2015-2020年)》,到試點訓練傷早期綜合防控,到「軍人通用體質健康評價標準」和「軍人通用心理健康評價標準」開始在部隊試用,再到兩會人大代表提出「構建符合現代戰爭特點規律的體能訓練體系」,軍事體育訓練改革蹄疾步穩。
惟改革者進。我們必須貫徹習主席關於能打仗、打勝仗指示要求,徹底轉變未來戰爭就是動手指的戰爭、兵要練好幹部差不多就行、練體能就是減肥練健美、身體素質差一點不影響工作、體能訓練就是組織課外體育活動等錯誤觀念,通過改革將軍事體育訓練引入正規化、科學化軌道。
改革的徵途中,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構建特色鮮明的訓練體系,設置通用基礎訓練、兵種特殊訓練等系統科學的訓練與考核體系;堅持以考促訓、分類指導、聚焦實戰的原則,對組訓要求進行細化規範;建立剛性考評和獎懲機制,將軍事體育訓練和人事管理掛鈎;走軍民融合的發展路子,依託地方體育訓練和研究機構,科學設計專項體能訓練課目,運用先進民用體育訓練研究成果提高軍事體育訓練水平……
當前,軍事體育訓練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從連隊到機關,從海島到邊關,很多單位都掀起精武強能的熱潮,這是喜人的局面。毋庸置疑,培養身體強健、精神剛毅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推動軍事體育訓練向實戰靠攏、向打贏聚焦,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作者單位:空軍某訓練基地 中國軍網綜合)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