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各地園林綠化曾經引進了大量的外來樹種,而隨著近些年國家、行業對鄉土樹種的大力推廣,這種現象有所改觀。
不可否認的是,外來樹種在豐富園林綠化樹種多樣性、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改善城市綠地生態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樹種所帶來的潛在危險同樣不可小覷。如何在園林綠化建設中正確發揮外來樹種的作用,並避免其危害,是廣大從業者需要思考的。
【外來樹種的優點】
1. 豐富綠化生物多樣性
外來樹種增加了引入地植物的種類,豐富了城市綠化樹種的多樣性。
例如,過去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城市綠化常綠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稀少,多方位外來樹種引進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有效緩解了當地綠化樹種資源長期不足的被動局面。
同時,外來樹種還可作為育種種質資源,與本地樹種雜交,將有利用價值的基因「導入」到要改良的本土樹種中,培育兼具適應性強和觀賞價值高的優良品種。
2. 豐富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
外來樹種所具備的獨特觀賞性可滿足人們對園林植物「求奇、求新、求異」的審美心理需求,具有豐富的景觀多樣性。
例如,1983年從德國引入的金葉女貞,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綠化中重要的彩葉樹種;原產北美東部的廣玉蘭,現在也是我國城市常見的優良觀葉、觀花樹種。當然,在此過程中,大量的中國植物也豐富了西方園林綠地景觀的多樣性。
3.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外來樹種在美化城市的同時,也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功能。
例如,原產印度、伊朗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夾竹桃,經過多年的栽植,已經成為我國長江流域優良的抗汙染和防風樹種。
【外來樹種的缺點】
1. 適應性較差
許多外來樹種在正常氣候條件下都能適應良好,然而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就容易大面積受災或死亡,對自然災害的抗性遠遠不如鄉土樹種,這也是近年來綠化行業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的原因之一。
2. 容易造成病蟲災害
一些外來樹種在引進過程中常常由於檢疫不嚴或其他技術原因,而帶來本國或本地區沒有的病原菌或害蟲,形成嚴重的病蟲災害,並導致一些鄉土樹種感染或受害,最終死亡,令當地群落結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
3. 造成生物入侵
部分外來樹種因具備較強的繁殖、傳播等能力,在適宜的氣候、土壤、水分及傳播條件下,極易擴散蔓延為入侵樹種。入侵樹種通過競爭、排斥、雜交等方式抑制鄉土樹種生存,造成鄉土樹種種類和數量的逐漸減少,甚至瀕危或滅絕,令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
4. 加劇生態破壞
外來樹種的入侵還會相應地引起綠地系統生態過程的改變,如增加水資源消耗、加重土壤貧瘠化等,最終導致生態系統單一和退化,降低了綠地系統的穩定性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自我調節能力。
如何正確引入外來樹種?
首先,在綠化植物配置的規劃中,應控制外來樹種比例,做到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也就是說,園林中的外來樹種始終應處於次要地位,只作為點綴。
其次,在進行外來樹種規劃時,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1. 遵循植物引種規律
引入外來樹種,必須遵循植物引種的規律,一般要按引入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分布等主要環境條件,選擇相宜的種源。同時,對樹種原產地的地理分布、起源中心、生境條件和歷史生態等情況進行分析,並了解當地或附近地區已引進外來樹種的表現和引種的歷史。
2. 對樹種入侵風險進行評估
通過對外來樹種的各種特性、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分析,評價和預測外來樹種對引入地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儘量降低或避免外來樹種給城市綠地系統帶來的危害。
3. 防止外來樹種引發的病蟲害
外來樹種是危險性昆蟲和微生物的主要攜帶者,且具有隱蔽性。因此,在樹種引入前,應廣泛收集其在原產地的病害、蟲害資料,分析其對引入綠地系統可能帶來的危害。即使是危害風險性低的外來樹種,在引入時亦要進一步加強對病蟲害的檢疫、防控和監測。
4. 試種
確定擬引種的對象後,應先定點、少量地進行試種,且過程中要注意隔離保護。觀察鑑定的內容主要包括生長適應性、是否具有入侵性、是否攜帶或易感染病蟲害等。
同時,試種必須有足夠的觀察鑑定期,避免忽略了一些隱匿性的症狀。一般來說,對一年生植物的觀察不得少於1個生育期,多年生植物不得少於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