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怎樣的安全帽才算合格品?
據勞動報,安全帽,怎樣才算真的「安全」?市面上在售的安全帽是否經過檢驗,又應該符合哪些標準呢?
為此,本報記者昨日走進上海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所勞動防護用品檢測站,親眼目睹一頂安全帽的檢測。
特殊環境下嚴格測試
作為上海地區負責安全帽檢測的專業機構,安科所勞防用品檢測站的工作人員可謂是「火眼金睛」,任何安全帽製作上的瑕疵,在嚴格的測試面前都會「真相大白」。
「目前的國家標準已經頒布實施十餘年,標準也在修訂中。」常務副站長童遂放告訴記者,這就是印在所有帽殼內部的「GB2811-2007」國家強制性標準。
那麼,該標準是如何界定「安全」呢?副站長唐一鳴把記者帶進檢測室,豎起了兩根手指,「簡單的說,就是兩個字:衝和穿。」所謂「衝」,就是指安全帽的衝擊吸收性能。唐一鳴表示,國家標準中的要求是5公斤重錘從1米高度落下,被砸到的帽殼不會破碎,不得有碎片脫落。而「穿」,考驗的是安全帽的耐穿刺性能。在這項考驗中,3公斤尖錘將從1米高度落下,安全帽不允許被擊穿。
讓人意外的是,在記者目睹的測試中,工作人員並沒有拿出嶄新的安全帽放上檢測臺。「我們需要模擬安全帽的使用環境。」童遂放告訴記者,無論是「衝」還是「穿」之前,接受測試的安全帽還需分別先過「四關」。首先是高溫關,必須在50℃的環境內「烤」上3小時;接下來是低溫關;-10℃的環境中「凍」上3小時;浸水關,20℃的水中「泡」上3小時;最後是紫外線關,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足足400個小時。
唐一鳴強調,只有分別經過這「四關」的安全帽,全部通過了「衝」和「穿」的考驗,一頂安全帽才算合格,哪怕只要「一關」落敗,檢測都不算通過。
「一碰就碎」多屬材質縮水
隨著尖錘的落下,一頂黃色安全帽的頂部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凹陷,但撫摸內部發現,並沒有被擊穿。「這就算是耐穿刺性能合格。」唐一鳴告訴記者,那些粗製濫造、偷工減料的安全帽只要上陣,肯定會「原形畢露」。
在看過視頻後,作為專業人士,童遂放和唐一鳴的推斷幾乎完全一致,他們都認為,「一碰就碎」的安全帽十有八九是材質縮水了。「安全帽的製作工藝要求並不高,關鍵在於原材料。」唐一鳴指出,目前市面上的確存在少數安全帽,使用的是回收的ABS塑料,強度上大大降低,「這種所謂的安全帽一上手就能摸出異感,其份量很輕,雙手一用力擠壓就會變形,表面光鮮度也很差。」
「使用這類劣質安全帽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使用單位為了節約成本採購低價安全帽,另一種則是部分使用者長期使用不更換,超過使用期限導致安全帽性能下降。」「如果售賣價格在5元左右,可以大概率判斷是不合格產品。」唐一鳴非常明確地說,「一分價錢一分貨。」
定期抽檢許可證管理
去年9月27日,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官網公布了2018年上海市安全帽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本次抽查了9批次產品,經檢驗,不合格1批次。
據了解,目前安全帽的生產企業實施的是「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制度」,必須具備「QS」許可證才能允許生產,由於要求嚴格,加以國家抽檢、地方抽檢,因此正規廠家的產品很少出現不合格現象。童遂放指出,上海歷年的檢測報告發現,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合格的。但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是,在安全帽銷售領域中,存在著不少貼牌、冒牌的小廠家或是「地下工廠」,這些以低價打開市場的非法生產企業,往往是「一碰就碎」安全帽的源頭。
業內呼籲建立追溯機制
一頂安全帽,怎麼才能馬上判斷出其是正品還是劣質產品?
對此,多位勞防用品業內人士在採訪中呼籲,儘早建立起勞防用品溯源機制,讓每一頂安全帽都能「一掃便知」來源和生命周期。
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勞防用品缺乏一個全國性的追溯平臺。僅在2016年時,中國勞動防護用品聯盟曾宣稱上線了一個「中國勞動防護用品追蹤溯源系統」,但既缺乏強制性,加入的企業也並未實現全覆蓋。
不過,在業內看來,一個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追溯平臺有其必要性,以安全帽為例,職工只要通過手機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曉該產品由誰生產、誰經銷、誰使用,產品執行什麼標準、具備什麼功能,還可以看到產品圖片和檢測報告等。這些功能,讓經營者和使用者有信息可核,也讓執法者有依據可查,可以有效堵住相關環節上的管理漏洞。
「換句話說,只要職工掃一掃,發現安全帽上的二維碼根本是無效的,就可以立即斷定這是不合格產品。」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