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黑色珊瑚

黑角珊瑚是六放珊瑚亞綱之黑珊瑚目(Antipatharia)下的珊瑚,一般稱為黑珊瑚(black coral),其橫膈膜不成對,數目不定,單體或群體,外胚層能分泌幾丁質骨釉,體壁能分泌膠狀物,將周圍泥沙膠結成管狀物,稱為護鞘,可保存為化石。 它們棲息在深海,外觀像樹。其下已知有約42屬230種。

黑角珊瑚的組織色彩鮮豔,起名字的由來是黑色或深褐色的骨骼。其骨骼表面上有一些細小的棘覆蓋。它們是夏威夷的州石象徵,已禁採。全球黑珊瑚目的所有種黑珊瑚都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屬瀕臨危險絕種動物。

未骨骼化的黑角珊瑚極少是全黑色的,黑珊瑚骨骼上附著的珊瑚蟲顏色非常豐富,白色、紅色、綠色、黃色和棕色的都有。而他們的形狀也有很多種,從樹狀到扇狀到鞭狀均有。與石珊瑚不同,這些骨骼是由不連續的骨針組成,因而骨骼上通常能看到很小的骨刺(其骨骼表面上有一些細小的棘覆蓋),縱截面現實環繞原生枝管軸的同心環結構,有的縱表面具有獨特的小丘疹狀外觀。黑珊瑚為鈍膠珊瑚,遇酸不起泡,燃燒有明顯的蛋白質焦臭味道。

2009年3月,科學家發布了他們對深海珊瑚(水深3003000米)於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深海黑珊瑚是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珊瑚品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連續生物體,也是全世界壽命最長的生物,其徑向增長率每年只生長約4-35微米(微米micro meter/百萬之一米: 換算主幹直徑增長至3.5公分至少需要1000年),個別群體壽命已經達到了4265歲。

黑珊瑚存在印度尼西亞多處深海海域,人員必須濳至數十至百米深海採撈作為珠寶首飾原料,印度尼西亞國語稱作Akar Bahar,巴裡島方言稱作 Kayu Uli,在民間普遍被誤認是植物稱之為海底神木,因水浸不爛,火焚不毀,在印度尼西亞各個不同種族中共通被視為抵擋黑巫術的傳家闢邪聖物。巴裡島人將一截黑珊瑚以火加熱使之彎曲後再以冷水降溫定型成手環隨身配帶,常見於巴裡祭司、王公貴族。

2014年2月,臺灣首見黑珊瑚,臺灣臺東縣潛水教練林銘聲在綠島馬蹄橋外海104米深處,拍攝記錄到一株前所未見的珊瑚,經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從拍攝影帶初步鑑定應屬黑珊瑚類,是臺灣首見紀錄品種,極奇珍貴。65歲林銘聲是臺灣目前唯一IANTD(國際混合氣技術潛水協會)系統教練長,帶領一名學員到綠島馬蹄橋外海進行教練資格的深潛訓練,林銘聲說:「潛至104米時,見到一片平坦的白砂,當中只有這株珊瑚挺立而出,10米外我就看見它了!」「這株珊瑚外觀為白色帶透明呈枝狀,高約50公分,株寬約30公分。」他潛水47年,在綠島最深潛至160米,從未見過。在水壓限制下,以海底相機勉強拍攝到14秒影片後上岸,放上網後引發新聞報導。
世界上壽命最短的動物----蜉蝣

蜉蝣目(學名:Ephemeroptera,英文俗名: Mayfly)通稱「蜉蝣」,又名螶玾,具有古老而特殊的體型結構,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和蜻蛉目同分為古翅下綱下,他們的翅不能摺疊。全世界已知有超過3,000種蜉蝣目昆蟲,分屬於42個科的400多個屬。其中約600種見於北美大陸。除南極外,蜉蝣類昆蟲見於所有陸地地區。

蜉蝣目昆蟲是相對原始的昆蟲,並且表現出可能存在於第一種飛行昆蟲中的許多祖先性狀,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長尾巴和翅膀。雖然化石記錄不完全,但有證據表明:泥盆紀(2.8億年前至3.25億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蟲體長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個階段: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稚蟲生活於淡水中,偶見於鹹淡水中,具6足,足端具爪,身體由10個體節組成,其中一些體節具鰓;身體末端具2~3條纖細的尾。不同種的稚蟲具不同的適應性構造,有的具適於挖掘的顎及附肢,有的種身體扁平,能在狹窄的空間移動,或適於附在水生生物上。

蜉蝣的幼蟲生活在淡水湖、溪流中。通常在春、夏季下午的時候,有成群的雄蟲「婚飛」,雌蟲飛入群中與雄蟲交配;產卵於水中;橢圓形的卵很小,表面有絡紋,可以黏附在水底的碎片上。幼蟲期一般蛻皮20~24次,甚至多達40次;成熟幼蟲可以看見一、二對翅芽變黑;兩側或背面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於在水中的呼吸器;幼蟲成長後,浮出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植物莖上,日落後羽化為亞成蟲;過一天後經一次蛻皮為成蟲。稚蟲水生,成蟲不取食,甚至沒有內臟,且壽命很短,只有約數小時至數日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