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羨慕自由飛翔的鳥兒,但是當我們看到它們露天的窩,經常還是一個窩口朝打開的鳥巢時,我們可能會去思考,這要是下雨了怎麼辦呢?
在競爭激烈的野外,鳥兒不像我們這樣安逸,它們隨時都在面臨生存挑戰,雖然下雨很常見,但是對於大部分鳥兒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首先,我們先來聊一下鳥窩,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鳥窩都是這樣窩口朝天,任風吹雨打的,而且是大多數都不是這樣,只有少數幾種鳥是這種造型的鳥窩。
鳥窩的形狀
我們看到這種朝天的鳥窩是比較典型的杯狀鳥巢,大多數都是雀形目鳥類的巢,以及一些非雀形目鳥類,包括一些蜂鳥和一些雨燕等等。
而一些大型鳥類是不喜歡築巢的,它們一般喜歡在地上、草叢,甚至是懸崖隨便刮擦兩下,然後有一個巢穴的形狀,這就算是一個窩了,這種窩被稱為刮擦巢,比如我們熟悉的各種家禽、老鷹等等就只會築這種窩。
這種巢型通常具有足夠高的邊緣,以防止卵滾動,邊緣有時是一些植被,小石頭,貝殼碎片或羽毛所襯。
還有一種被稱為土堆巢,「大長腿」的鳥類就喜歡搞這種建築,它們用大長腿抓出一個個土墩,土墩下有溝壑,它們把卵產在溝壑裡。
這種土墩的好處就是會幫忙收集熱量,並幫助孵化卵,和海龜或者其他爬行動物的情況有點像,典型代表就是火烈鳥。
還有一種是洞巢,不是只有哺乳動物會打洞築巢,鳥類一樣會,在沒有去大西北前,我一直以為鳥巢都是搭在樹上的,在大西北我看到各種各樣在土牆上打洞的鳥,典型代表就是穴居貓頭鷹。
這種洞巢確實基本出現在高緯度地區,因為洞巢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比樹上的巢要保暖許多,大多時候鳥類都是自己挖洞的,有時候也會去佔領小型哺乳動物的洞。
還有一種洞巢是佔領一個樹洞作為自己的巢穴,典型代表包括鸚鵡,山雀,藍鳥和大多數犀鳥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的鳥巢,平臺型的(十分壯觀)、球形的,下垂型的,把鳥類比作建築師真的一點不為過。
雖然鳥巢五花八門,但是它們的巢很少是用來住的,基本只是用來育種的,而且是每年都會重新築巢,所以你會看到一大堆的空巢。
但是有一些留鳥除外,這些鳥會築一個被稱為冬巢的鳥窩來禦寒(大多數留鳥也不會築巢來禦寒,冬天它們就是成群結隊的擠在一起相互取暖)。
既然鳥巢專門是育種用的,本身就不是用來遮風擋雨居住用的,所以露天的鳥巢問題就不是很大了,這種鳥巢還有自己的一些優勢。
杯狀鳥巢的優勢
首先搭建一個這種杯狀巢穴的時間就不會太長,而且需要的材料也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時候都是一些比較輕巧的小草就可以了;另外,可以選擇的地方也很多,很多樹枝都可以。
而且十分容易起飛和降落,這種好處就是可以很好的躲避捕食者,當捕食者出現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飛走。
就擋與而言,大部分鳥窩下雨的時候都是會變溼的,即便它們不是朝上開口的。既然反正要溼,幹嘛不選擇一種相對高效一點的呢?
話雖如此,但是下雨天對於鳥類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特別是體型小的鳥。
其實大部分鳥類的羽毛上有油脂,這有點像穿了套雨衣一樣,可以讓雨水順著羽毛下滑而不是吸收,這可以讓它們承受一定的雨水打擊。
但如果是下暴雨,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的話,很多鳥類可能會因此喪命。
下雨的時候鳥類都會做什麼?
下雨給鳥類主要帶來兩個潛在風險,最大的一個是體溫過低:鳥類通過在羽毛下捕捉微小的空氣袋來保持溫暖,就像羽絨服的保暖效果是一樣的。
如果這些空氣袋裡充滿的是水而不是空氣,鳥類就會迅速變冷。
冷的更快之後,為了補償熱量損失,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快新成代謝,這就帶來第二個風險——飢餓。
對於熱量損失而言,越小的鳥,熱量流失越快,因為較小的鳥具有較高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這意味著它們散發熱量的速度更快,並且它們的能量儲備通常還較小。
而下與天的時候也不好飛出去尋找食物,因為飛出去意味著身體越容易被打溼!
大多時候,暴風雨來臨前,鳥類是會躲避起來的,以免自己被雨水打溼,但是如果真的是長時間下雨的話,對於鳥類來說是致命的。
雖然小型鳥類下雨時更容易失去體溫,但是他們也更容易找到躲避的地方,而大一點的鳥,或者需要保護幼崽的鳥就不太一樣了,他們會擺出這樣一個姿勢(如下圖)。
它們把毛髮稍微蓬鬆起來一點,然後頭部縮回,頭朝著與,身體挺直,這是很多鳥類的避雨姿勢,有時候是一群鳥擠在一起保持這個姿勢。
這個姿勢可以減少雨水打到身上的概率,然後頭部縮進去可以增加保暖機會,羽毛稍微蓬鬆可以儘量減少雨水進入內部羽毛,儘量留住體溫。
如果這時候它們需要保護幼崽,經常是一隻停留在巢穴保持相對避雨的姿勢,另一隻出去尋找食物。
最後
野外的生活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下雨的時候,我們可能通過交通工具還是要照常工作、上學,但是在動物世界(除水生動物外)基本就是要停止一切活動了,躲起來等待雨停。
暴風與前總是十分寧靜,因為下雨對於動物而言可不是什麼好天氣,特別是鳥類這種體溫更高的動物而言,因為恐懼,在感受到即將下雨時便找地方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