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老鼠交往,史上最著名的當屬西漢張湯審鼠。從小在家裡看家的張湯,當他爸爸回來時,發現肉少了,是老鼠偷的,結果,張湯卻挨了打。張湯不服氣啊,明明老鼠是賊,為什麼要打我呢?張湯也很厲害,居然找到了老鼠,還吃掉它的肉。
後來,張湯開始審老鼠,還拷打老鼠,最後還拿老鼠的「供詞」,做了一個判決書,把老鼠和那些肉一起交給了他父親。張湯後來成為西漢有名的「大吏」,挺得漢武帝的寵愛。但是司馬遷非常討厭張湯,《平準書》上有「湯死,民不思」的記載。
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還講過一個關於老鼠的故事。這個關於老鼠的故事,玄奘說,更像是上帝。古時西域有一個于闐,相當富有,與中原關係一直很好,就是人口不多,一遇戰爭就比較吃虧。曾經在西域稱霸過的匈奴想要吞併西域。
在這一點上,于闐國王很急啊,十萬匈奴大軍絕對可以踏平于闐。此時,他想起了傳說中的沙漠鼠神,急忙供奉起來,焚香求鼠神幫忙。竟然還真起了作用,國王晚上夢見一隻大老鼠對他說:明天早上出徵禦敵,必勝。
那時候,匈奴屯軍找了個好地方「鼠墳邊」,就在一夜之間,匈奴大軍的那些裝備都被老鼠啃壞了,這還怎麼打仗啊,面對著匈奴屯軍的進攻,匈奴大軍只有潰散的份了。這「鼠墳」是指「鼠壤墳」,是老鼠的宮殿,老鼠也有自己的國王,每次出遊都很熱鬧,前呼後擁許多小老鼠。
之後,于闐將老鼠奉為「鼠神」。有人於上個世紀初在這裡發現了一幅「鼠神圖」,上面繪有鼠鼠頭人的身軀,頭戴皇冠,左右有兩名侍者。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外族的一種文化信仰,那麼,為什麼咱的生肖裡,偏偏有鼠呢?
兒時聽過一個故事,說黃帝排一支十二生肖,而排的次序則以「先到先得」為原則。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想爭這個「老大」的位置,大夥都按規矩,按時趕往目的地。
但是老鼠很聰明,知道自己的腿短,又沒有翅膀,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絕對是沒有用處的,於是,偷偷地藏在牛背上。牛兒是非常勤快的動物,很早就到了這裡,可是,沒想到,老鼠竟然蹭了它一下,還站在它的頭上,搶走了它的第一個生肖。
古代人記時辰,記日子,記年歲,都用幹支,如:《宋史》開篇,即「建隆元年正月巳」,用了數千年,從來沒有亂過,更沒有錯失。因此,十二生肖的分類,也應與此相關。古代的人早些時候就注意到老鼠喜歡在午夜左右出來活動,這正符合十二地支的「子時」,即現在的23:00-1:00這段時間。
其他生肖的分類,當然也是如此,據說牛在凌晨1點後開始反芻,而老虎則在凌晨3點到4點之間開始捕食。古代人不僅通過星辰來認識節氣的變化,而且通過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慣來認識自然世界。遠古時代,人們就認識到,人與這些動物同在自然中生活。正如人類正在改變世界一樣,動物也正在改變世界。
在1347-1353年間,不知為何,一場災難席捲了歐洲,造成2500萬人死亡,當時沒有人知道瘟疫的始作俑者是老鼠。人們心裡都害怕,以為是上帝在懲罰人。大災難總會促使人們反思現狀,大家開始思考社會的發展道路,社會轉型就從這裡開始。許多學者認為,「黑死病」成了一個契機,歐洲文明的發展又走上了一條新路,開始了文藝復興。
今天,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依然崇拜老鼠,甚至,修築了許多寺廟供老鼠。所以,有人說,中國的十二生肖是從印度而來的,印度有十二神坐騎,鼠居首位,所以,中國的十二生肖是從印度而來的。然而,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先秦時期就存在著生肖系統,而且,許多古代國家也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因此,很難說是誰傳給了誰。
在印度,對老鼠的崇拜也是個傳說。俗話說得好,女神卡爾活了一百六十歲,她在臨終時說:「恰蘭種姓的人死後被葬在老鼠廟裡,成為受人崇拜的老鼠。」所以當地的村民把老鼠奉為「女神的女兒」,每天清晨,村民從家裡拿出麥子、黃豆之類的食物,送到老鼠廟裡,讓那些尖嘴長尾巴的「神」吃。
在中國人的眼裡,十二生肖不再是單純的「動物」,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如:「猴」,而「猴」則被認為是「悟性高,聰明」的代表。這類動物,早已有了「神格」,這才能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肖印象,便有了肖信仰。如同印度人崇拜老鼠一樣,認為老鼠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這一信念不需要任何所謂的理論或邏輯來證實,心理上認為它的存在是毫無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