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你的貓咪走近你,憤憤不平地看著你,然後發出一聲聲絕望的 "喵"。你可能不會說貓語,但她的意思很明確:"你還沒餵我呢!"
家貓用聲音與人類同伴交流的方式很獨特--它們很少互相喵喵叫。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的貓科朋友對我們如此健談呢?
專家告訴《生命科學》,答案與馴化有關
John Bradshaw和Charlotte Cameron在《家貓:行為生物學》(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年)一書中寫道,在近1萬年前貓咪與人類同居之前,它們是孤獨的。由於這些祖先的貓咪很少遇到自己物種的其他成員,它們不需要用聲音來交流。相反,這些野生貓咪通過嗅覺,或者通過摩擦或在樹等物體上撒尿來交流。這樣一來,貓咪們就不必為了傳遞信息而與其他彪悍的貓科動物面對面了。喬治亞州默瑟大學研究動物行為的心理學家約翰-賴特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貓咪之間的交流方式。
"既然使用其他感官如此高效,為什麼要使用發聲呢?" 賴特告訴《生命科學》。
但人類的嗅覺沒有貓科動物那麼精細(而且我們不太可能欣賞一隻貓把尿液噴灑在新沙發上),所以貓咪用最有可能得到它們想要的東西的方式與人類交流:通過喵喵叫。"它們是操縱性的,"賴特說。"發聲交流成為一種工具。"
許多貓咪甚至發展出一套喵喵聲,以表達不同的需求和感受,或引起不同的反應。例如,您的貓咪可能會向您發出顫音以示問候,也可能會發出 "吱吱 "聲以示友好的外出要求,或者用響亮的 "喵 "聲向您索要食物。
貓對人類的喵喵聲其實是一種學習行為。所有的貓咪在幼年時都會發出 "喵 "聲,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或者當它們受傷、受涼或媽媽不小心坐在它們身上時。雖然家貓會將這種行為延續到成年,但野貓(沒有主人,生活在戶外的家養流浪貓)大多會將這種行為發揚光大。發表在《行為過程》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野貓比有主人的家貓更容易發出咆哮或嘶叫。當野貓真的喵喵叫時,它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對人類、娃娃和狗都是如此。家貓喵叫的頻率要高得多,而且只對著人類,這說明它們把喵叫發展成一種專門針對主人的語言。換句話說,你的貓對著你喵喵叫,是因為它很早就學會了這樣做能引起你的注意。
如果你很好奇你的貓有什麼要說的,可以嘗試與你的貓交流,賴特說。如果人類用言語回應並關注貓咪的喵喵聲,他們可以創造一個來回 - 幾乎就像一個對話。"如果你讓你的反應足夠積極,足夠有預見性,她可以聽你的發聲,那麼她[貓]可以嘗試與你溝通,"賴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