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二次分類!這座樓每天「撈」回七百公斤可回收物

2021-01-10 騰訊網

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垃圾分類在很多居民小區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在一些大型商務綜合體中,垃圾分類仍然是個難題。金融街凱晨世貿中心物業公司在街道的幫助下,從去年11月就引進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企業,對全樓垃圾進行二次分揀。經過專業人員的精細化分揀,每天不僅能從其他垃圾中再分揀出700公斤可回收物,還能分出將近三分之一的廚餘垃圾直接堆肥……他們總結了半年多的經驗,或可為推進商務樓宇垃圾分類提供借鑑。

減少後期資源浪費:

「精選」1/3的廚餘垃圾直接堆肥

凱晨世貿中心屬於金融街街道,總建築面積19萬餘平方米,辦公區內進駐了中化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也有餐廳、咖啡廳等多家餐飲單位,「不算訪客,每天樓內的員工就將近6000人。」凱晨世貿中心的物業經理何佳介紹。

這麼多的員工,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量自然不少,第三方企業北京必發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呂宗武說,「整個大樓裡每天的廚餘垃圾都超過6噸。」大廈的地下一層去年翻新的垃圾分類平臺中,專門闢出了一個廚餘垃圾的存放間,一拉開這個門,一股冷氣撲面而來。

這股冷氣來自於正對門的牆上正開足馬力工作的兩個制冷機,轟鳴聲中,在室內面對面說話都得提高聲音才能聽見。記者穿著短袖長褲進去不到一分鐘,胳膊上就凍起了一層雞皮疙瘩。這是凱晨世貿中心去年對垃圾房進行改造時,專門增加的製冷設備,整個房間的溫度都保持在零度以下。

「因為廚餘垃圾每天只有一次清運時間,我們這裡是上午10點左右,很多廚餘垃圾都要在這裡存放十幾個小時。必須冷凍,才能避免腐爛,減少異味。」何佳說。低溫確實有效,整個屋內分兩側擺著幾十個廚餘垃圾桶,記者在其中停留了十幾分鐘,打開了好幾個垃圾桶的蓋子,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聞到異味。

而分兩側存放的廚餘垃圾桶,也暗藏玄機。呂宗武打開了幾個廚餘垃圾桶的蓋子讓記者觀察兩邊的區別,一邊的桶中都是摘下來的生菜葉、菜根等生菜,另一邊的桶內則裝著剩飯剩菜。

「這是我們後廚分揀好的廚餘垃圾,把生菜和過油後的剩菜剩飯分開,減少後期資源損耗。」呂宗武介紹。之所以會進行這樣精細的分類,還是為了減少後期的資源浪費。因為生菜可以和園林垃圾一起直接堆肥,不需要再進行二次處理,而剩菜剩飯中的含鹽量和含油量比較高,必須經過脫鹽和脫油,然後才能發酵處理。「後期的處理是很複雜的,我們提前把這兩者分開,不僅可以做到廚餘垃圾減量,也能節省很多能源。」

而要做到生熟分開,其實並不需要太長時間。必發公司從去年11月份進駐凱晨世貿中心,對後廚員工培訓後,在前期,每天派出員工在這個門口「把守」,查驗之後才統一存放。「只用了不到10天時間,後廚就把分類做的特別好了。」

這樣的分類能分出多少可以直接堆肥的廚餘垃圾呢,比例也是非常高的。每天都盯在現場的必發公司項目經理徐彥傑做過精細統計,「我們通常把生菜裝在240升的大垃圾桶裡,剩菜剩飯裝120升的小桶,每天廚餘垃圾要裝40多個綠桶,不需要二次處理的生菜能有十幾桶。」

搶救低價值可回收物:

每天多清理出700公斤可回收物

在廚餘垃圾間旁邊,是面積大了一倍的垃圾分類操作間,正中間是長方形的超大分揀臺,這也是凱晨世貿中心物業為了做好垃圾分類而專門改造的。

操作臺面高度1.1米左右,成年人在分揀垃圾的時候不需要彎腰,臺面的長度約10米,寬約3米,上面堆著五、六個鼓鼓囊囊的黑色大垃圾袋。何佳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物業的保潔人員從樓內的其他垃圾桶中取出集中清運過來的。「每天午後都會產生600多袋這樣的垃圾,以前就是壓縮後直接扔掉。」

幾名必發公司的垃圾分類志願者正在拆分這些黑塑膠袋,進行集中二次分揀。記者看到,這些袋中大部分都是橫七豎八堆放的、使用過的塑料餐盒。志願者將餐盒中的剩飯菜刮出倒入身邊的廚餘垃圾桶後,把餐盒集中摞在操作平臺上,不到半個小時就堆出了一尺多高。

「因為受疫情影響,還沒有開放堂食,員工午餐都是盒飯,每頓飯的塑料餐盒都得4000多份,兩餐加起來將近1萬個餐盒。」何佳給記者算了算帳。

「因為回收價值太低,用過的塑料餐盒,在多數社區都是做為其他垃圾直接廢棄的。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處理,但是這個特殊時期裡,每天的餐盒實在太多,如果都不回收,我們覺得實在可惜。」必發公司為此專門調整了二次分類辦法,每天在凱晨世貿中心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也從4人增加到7人,就為了對所有的其他垃圾都破袋後,再進行了精細化二次專業分揀。

紙質外包裝、飲料瓶等都挑出來,用過的塑料餐盒清理出來後,用高壓水槍集中衝洗後再統一存放。「這些餐盒分揀出來後,還得至少衝洗兩次,每天兩個尖峰時間段,我們7個人一起,也得大概兩個半小時才能收拾完。」徐彥傑說。

但是這種辛苦也會帶來讓志願者們滿意的回報——每天他們都能從這些垃圾中又分揀出200公斤左右的紙箱以及500多公斤低價值可回收物,「雖然都是低價值回收物,但是我們能找到下遊的接收點,能讓它們進入回收渠道。如果我們不分揀,這些的這些東西也會被扔了,不僅這些資源被浪費了,後期垃圾處理的壓力也會增加。」

分揀率的曲線變樣了:

混裝垃圾少了,撿出率下降一半多

根據呂宗武的介紹,這一個多月來,除了每天6噸的廚餘垃圾之外,整個凱晨世貿中心每天還會產生10噸左右的其他垃圾,通過精細操作,每天從其他垃圾中能再「撈」回700多公斤的可回收物。粗略估算下來,目前從其他垃圾裡面分揀出10%左右的可回收物。

而記者查到,就在去年12月份,在凱晨世貿中心剛剛聘用第三方進行垃圾分類二次處理時,這個比例還能達到20%甚至30%。分揀率下降了一半多,是不是意味著垃圾分類沒有堅持住,分揀工作退步了呢?

記者立即提出了疑問,呂宗武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並且給出了自己的分析,「為什麼分揀率會這麼大幅度下降,不是我們後期不認真分類,而是很多人都主動提前做好分類了,不再混投混裝了。這個數字下降,其實是好事。」

這個判斷也有事實依據。在垃圾分類的操作間裡,圍繞著分揀臺邊上,堆放著好幾個長度一米左右、半米多深的整理筐,記者看到,志願者從黑色大塑膠袋裡清出來飲料瓶、易拉罐、紙質外包裝等可回收物後,都分門別類地扔在這些筐裡。志願者從下午兩點左右開始進行集中分揀,到下午三點半左右時,午餐後收集上來的幾百袋黑色垃圾袋基本分揀完畢。

記者看到,單獨放在操作臺上的塑料餐盒已經堆出了好幾摞,每一摞都有一米多高,而這些整理筐裡裝的東西並不多,多數易拉罐在被挑出來扔到筐裡時並沒有被壓癟,也沒有裝滿一筐;飲料瓶也只有半筐,裝紙質外包裝的整理筐裡甚至只有淺淺的一層。

「我們剛進場的時候,每餐後清理處理的飲料瓶能裝好幾大筐。」呂宗武說,從其他垃圾分揀出來的可回收物降低,始於月初垃圾分類正式開始時。而且他也曾經對回收上來的飲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做過統計,總量上與去年冬天時並沒有太多改變,從其他垃圾分揀出來的數量減少了,說明大家都直接投在可回收物垃圾箱袋裡了,混裝的只變成了少數。呂宗武正是基於這些數字給出了自己的推斷,「分揀率下降,反而說明每個人主動分類的意識提高了。」

「凱晨世貿中心是我們街道在商業樓宇推動垃圾分類的兩個試點之一,已經探索出了能滿足居民需求、符合街道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垃圾分類管理經驗」。金融街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楊坤介紹,街道下一步將在轄區的58座商務樓宇中推廣這些經驗,幫助商務樓宇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推動垃圾分類投放、源頭分揀的意識深入人心,有效實現轄區居民、白領從不會投到有序投放的轉變。」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周明傑

編輯 匡峰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不會?黃海明珠為你「打樣」
    自2018年8月開始,範大叔就開始學習將家裡的垃圾分成四類,如今他已經非常熟練啦。因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不是每天都有,所以家裡主要設置了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可回收物我就送到小區的可回收物藍島儲備站,有害垃圾投到物業門口的有害垃圾箱。」對於小區實行垃圾分類以後的環境,範大叔直挑大拇指。
  • 垃圾分類一年了‖一個電話,「收貨」上門!可回收物這樣處理,也太...
    垃圾分類一年了‖一個電話,「收貨」上門!可回收物這樣處理,也太方便了!「你好,我家有兩包可回收垃圾,我住在……」一位居民撥通了小區回收服務站站長的電話,三分鐘後,一位身穿黃色工作服的分揀員便出現在家門口。往服務站投遞可回收物的方式有三種,預約上門回收、在自助機投放,以及自主投放到服務點。
  •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垃圾分類指南了解一下專家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垃圾分類指南了解一下專家 2021-01-06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收集袋 居家垃圾分類推薦「兩桶...
    原標題: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收集袋 居家垃圾分類推薦「兩桶一袋」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施行後,與居民最直接相關的莫過於「家裡究竟需要擺幾個垃圾桶」。
  • 如何做到分類的垃圾都有「家」可回?鄭州航空港實驗區給出這樣答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梁振廷 王向前生活垃圾分類看似簡單,但這一「關鍵小事」實施起來難度不小。1月5日,記者在鄭州航空港實驗區採訪時看到新的景象——居民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通過建成的生活垃圾分類系統,讓分類的垃圾都有了「家」可回。
  • 垃圾分類有竅門:拿不準的歸「其它垃圾」
    現場:分類出錯時有發生7時,新街口街道官園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趙兵戴好帽子,拿上長杆兒夾子,準時來到西直門南小街129號樓下的垃圾桶旁。「您稍等,這袋垃圾我看看。」趙兵說著從一位男士手中接過垃圾袋,解開袋口,抖落著翻了翻,從中夾出一塊皺巴巴的透明軟塑料薄膜,「這可不是廚餘垃圾,屬於其它垃圾。」
  • 新聞調查|垃圾要分類,那分類垃圾桶準備好了嗎
    但與宣傳板上的分類不同,擺放的垃圾桶卻只有一個廚餘垃圾桶和兩個其它垃圾桶,並沒有可回收物桶。小區中,絕大多數的垃圾桶都是這樣擺放。打開桶蓋,不同垃圾混雜的情況仍舊出現,廚餘垃圾與生活垃圾經常混雜在一起,每天需由專人進行二次分揀。據了解,2017年初,相關部門推廣垃圾分類「大小桶」模式,實行乾濕分離,多數小區只設置了「廚餘垃圾」與「其它垃圾」兩類垃圾桶。
  • 從「流浪」到「回家」——聽代表委員說說「垃圾分類線路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但「垃圾分類」為何推進難?如何讓各類垃圾各得其所、各回各「家」?這些疑問,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分類流於形式,難解「圍城之困」  位於遼寧瀋陽城南的一個小區裡,每棟居民樓前都設置了2個綠色的大型垃圾回收箱,箱體上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樣,但現實情況是:多數居民將剩菜剩飯和生活垃圾用一個塑膠袋混裝在一起,直接扔進了垃圾桶內。
  • 算可回收垃圾卻無處回收 泡沫塑料箱緣何處置難?
    泡沫塑料箱回收小區「遇冷」「泡沫塑料到底算什麼垃圾?」在垃圾分類時,不少市民有此疑問。在多個版本的垃圾分類宣傳圖冊上,並未特別提及泡沫塑料的分類,使用北京垃圾分類智能查詢可以清楚地看到,泡沫塑料屬於可回收物。水果、生鮮甚至家電的包裹,為了保鮮或避免磕碰,外包裝難免會使用這一材料。
  • 【垃圾分類】快來看看!你身邊的可回收物有哪些
    相信大家一定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同一種材質的物品, 有時候是可回收物,
  • 小區垃圾分類,如何落到實處?
    市民李先生凱興天寶公寓 華康裡小區分類垃圾桶設置不全12月19日10時左右,一路記者來到南開區凱興天寶公寓南區看到,幾乎每個樓門前都放置了標有「不可回收物」和「可回收物」兩個垃圾桶。記者在小區內走了一圈兒,也沒有找到其他種類的垃圾桶。
  • 垃圾分類新進展!滬超市將售家用分類垃圾袋、垃圾桶
    原標題:超市將售賣家用分類垃圾袋、垃圾桶  記者24日從市綠化市容局獲悉,近期,本市家樂福等賣場計劃推出符合本市垃圾分類標準的分類垃圾袋和垃圾桶。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和平時常見的垃圾袋相比,這批垃圾袋在大小、厚薄、顏色等方面更便於市民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臺布是什麼垃圾?
    我們在生活中給很多家具都會鋪上臺布,臺布用久了就會清洗與更換,那麼更換或者扔掉的臺布,要怎麼垃圾分類呢?臺布是什麼垃圾?臺布屬於可回收物。臺布都是用塑料或者織物製作而成,是可回收循環再利用的,所以臺布屬於可回收物。
  • 小黃狗四分類智能回收亭亮相南昌,生活垃圾回收全方位覆蓋
    而可回收垃圾投遞區採用全智能化24小時無人值守的方式,用戶花10元錢購買小黃狗的可循環利用的環保垃圾袋,並將可回收物裝進袋後,通過掃描智能門禁的二維碼進入,即可實現可回收物自助回收,整個過程僅需10s即可完成。廚餘區與可回收區之間密封隔離,保證了相對清潔。
  • 機關單位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有人不會用,有人不想用,不少屬於可回收物的垃圾混在不可回收物的垃圾堆裡。因此,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個人企業,都必須要從垃圾分類做起,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黨政機關的率先垂範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機關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組織,它本就承擔著相應的公共責任職能,通過各種考核和監管予以強力約束,提高落實力、增強執行力。
  • 滬最新版可回收物「清單」公布!看看哪些「生活垃圾」適宜回收?
    你知道哪些生活垃圾適宜回收,哪些不適宜嗎?市綠化市容局發布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2019版)》,包含一般可回收物、低價值可回收物、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三張清單。目前,靜安、長寧、徐匯、虹口、普陀、松江、嘉定、奉賢8個區已制定低價值可回收物補貼政策,其餘區政策也將落地。
  • 北京家用垃圾分類桶銷量倍增,還有市民自製分類垃圾桶
    有的是單個的垃圾桶,上面標有「廚餘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樣,顏色上也有所區分;有的是一體式垃圾分類桶,一個大桶分成兩個部分,一邊是「廚餘垃圾」,一邊是「其他垃圾」。記者注意到,分類垃圾桶的價格比普通垃圾桶偏高,價格從70元到150元不等。「雖然分類垃圾桶稍微貴一些,但不少人為了做好垃圾分類還是會選擇購買。這款腳踩式分類垃圾桶,可以拆卸、容量大,賣得最好,剛上架兩天,就只剩兩個了。」
  • 垃圾分類 | 女生必看的垃圾分類指南~
    垃圾分類 | 女生必看的垃圾分類指南~ 2021-01-05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投到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廢紙箱、塑料瓶去哪了?|申晨間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吳藝璇 榮思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了上海這座城市最熱的流行詞,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類標準,早已鐫刻在市民的心中,逐漸內化成行動的自覺。
  • 上海垃圾分類已進入2.0版 但可回收垃圾與幹垃圾混投現象仍很普遍
    讀者來信公共場所垃圾混投怎麼破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行至今,成效有目共睹,垃圾分類已成為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張名片。如今,垃圾分類正在跨越「初級階段」,開始向進階版邁進。由此可見,儘管垃圾分類已實施一年多,但對於具體分類細則,仍需加強宣傳。垃圾分類的初期,媒體比較強調乾濕垃圾的分類知識,而對於可回收和幹垃圾分類的宣傳比重不高,多以「玻金塑紙衣」這樣的順口溜,簡單概括可回收垃圾的品類。其實,幹垃圾中還有利用價值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從執法檢查和隨機暗訪抽查中發現的情況看,路邊垃圾箱的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混投現象幾乎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