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今天據說是「史上最強告白日」,因為,2020.5.20 = 愛你愛你我愛你。
So……你有行動起來麼?!
為了「督促「表白,央行還專門發行了心形紀念幣,瞬間衝進微博熱搜,為了大家的幸福也是操碎了心。
不過,在表白之前,有個吵了成千上萬年也沒整清楚問題,作為單身狗的阿信,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大家都知道顏很重要,但是,究竟什麼樣的顏才叫「美顏」呢?
越「平均」越「好看」
如果把找對象看作是一道多選題,「外貌」幾乎是個繞不過去的必選項。
問題是,外貌是個很綜合的東西,不僅看臉、看身材,還要看身體的整體協調度,究竟什麼才叫做「好看」呢?
如果單看臉的話,這個標準還是比較簡單的。
20世紀末年,計算機技術足夠發達時,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提出了「平均臉假說」(Averageness Hypothesis)。
3張面孔、6張面孔和12張面孔合成的平均臉,顏值隨平均化程度在不斷攀升
利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多項研究都證明了「平均化的臉」更具有吸引力。
我們在擇偶時,總是傾向於找出具有最少極端特徵的配偶,包括功能、外觀和行為等,因為極端或不尋常的特徵,總是暗示著變異。
這種傾向也被稱為koinophilia,古希臘語中「喜愛平均」的意思。在擇偶過程匯總,選擇更平均化的臉,可以避開一些不利的突變。
需要注意的是,這也並不意味著面部結構越平均化的臉,面孔吸引力就越高。
只要你的臉夠平均化,沒有突出的bug,你離「小美女、小帥哥」這類評價就不遠了。
不過更新的觀點是,儘管平均化的臉很吃香,但最有吸引力的面孔並不是完全平均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張臉不僅做到了平均美,還多了幾分錦上添花的特色。那完全可以被pick出道,在帥哥女美滿天飛的娛樂圈能靠顏值擁有一席之地。
比如,張國榮的面部擁有完美比例與和諧的精緻五官,但在細節上,五官線條更柔和,整體頗為親和且耐看。
王祖賢的顏是在標準之上也更多了一分英氣和硬朗,令人印象深刻。
往近了說,「國民校草」楊洋和「南韓神顏」車銀優也是這種流暢的骨相,相對來說楊洋整體更硬朗,車銀優更柔和。
人,天生就是「顏控」物種
其實,早在上世紀,科學研究就表明,人類天生就是「顏控」。(就說說地球誕生這46億年來,除了人類,還有哪個物種發明了鏡子?)
例如,在嬰兒面前分別擺放兩組成年人判定為「美」和「醜」的面孔照片。結果發現,嬰兒凝視時間更長的面孔,正是成年人認為美麗的面孔。
你看,顏控從娃娃就開始了。
嬰兒對面孔的反應,尚未受文化背景影響。這種審美偏好與面孔的種族、性別也無關。這表明了,人類對面孔美醜的判定,是存在一種先天機制的。
嬰兒天生喜歡長的好看的大人,其實反過來也一樣。
在成年人眼中,更可愛的嬰兒就能得到成年人更多的關注與照料,死亡率也更低。
有研究表明,在學齡時期,漂亮的孩子也更能得到老師的認可。他們犯錯時會受到更少的懲罰,且更易被委任為領導者。漂亮孩子總能獲得更多來自世界的善意。
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女主整形前後受到的差別對待就令人覺得扎心
人類潛意識中對於外貌的重視不僅體現在行為舉止上,還通過各種神話、童話在一代代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得到強化。
在古希臘神話中,紛爭女神厄裡斯在一場婚禮中拿出一個金蘋果,並說把它「送給最美麗的女人」,結果導致了特洛伊戰爭。
白雪公主的繼母每天都會走火入魔般地在魔鏡之前詢問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並且因為對美貌的嫉妒,而選擇迫害白雪公主。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敘事傳統中,也會將偉大人物與其外貌相聯繫,以顯示「聖人異相」。
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就記載,劉邦長了一副天庭飽滿之相,額頭豐盈,而且鬢角和鬍鬚非常美觀,左腿上還長了72顆黑痣,是傳說中的帝王相貌。
劉邦
除了以上種種,找對象,看顏值,其實也有著深刻的生物進化學理論支撐。
有研究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不良遺傳因素、疾病都可能導致人長得不對稱。而這種不對稱,會影響到生殖選擇。
面孔的對稱程度,正是一種可判斷個體基因質量的線索。越對稱的形態,則暗示著該個體有更高的「發育精準度」、更強大的基因。
同一張臉,對稱與不對稱的效果。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幼年生活艱辛會導致一個人成年後五官不對稱,這樣的人可能體質脆弱、不長壽,在擇偶競爭中落選。
此外,顏值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在「找對象」上。
從外貌心理學角度來說,幾百萬年以來,吸引力的盛行以及注重自我對他人的吸引力,促成了我們思想的進化。
我們已經相信,外表上具有吸引力對我們是有好處的,能更好地接近自己合意的社會資源,如朋友、愛人以及其他的長期關係。
在越來越注重圖像、視頻交互的社交網絡時代,某些身體特徵(苗條的身材、年輕的外貌、勻稱的臉型)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長得好看的律師,比長得不那麼好看的律師多掙10%-12%。
一項由三所大學(佛羅裡達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以及匹茲堡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身高與收入呈正相關。高個子比矮個子掙得多。
《美的回報:為什麼漂亮的人更成功》的作者,德克薩斯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爾·海莫默什(Daniel Hamermesh)博士的研究發現:相對於外表平庸的人,外表有魅力的人可以迷倒面試官,求職和晉升速度快,銷售業績更好,薪酬更高。
不管是不是事實,但人們普通認為,漂亮的人擁有更多的好品質,也更容易成功。
雖然聽起來有些膚淺,但我們人類,對於美的追逐,是寫在基因裡的。因為從進化角度看,顏值高的更容易求偶成功,繁殖後代。
在對顏值挑三揀四這件事上
男性VS女性,誰更有資格?
在要求對象必須要「好看」這件事情上,究竟誰更具有主動權呢?
如果把對「顏值」的要求,看做繁衍行為中為延續優秀基因的一種動物性本能的話,很容易得出對於男性更有利的結論。畢竟,男性力氣更大。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阿信就必須搬出進化論始祖達爾文爺爺了。
達爾文認為雌性生物有「美的品位」和「審美能力」,而雄性生物總在居於一種必須要去「誘惑」、「討好」雌性的被動局面。
在不太為我們熟知的另一本重磅作品《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達爾文提出了一個革命性觀點:
雌性的審美偏好推動了進化,雌性的性慾就創造、定義和塑造了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最極致的炫耀行為。
說到底,雌性的性自主權就是自然之美的進化的主要原因。
於是,達爾文提出了他的假說:雌性的性自主權(也就是美的品位)是生命史中一種獨立的、變革性的進化力量。
達爾文的觀點,在當時的維多利亞時代遭到了全社會男性的一致diss。
但放在當今社會看達爾文的觀點,還是挺有道理的。大量研究表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男性的審美越來越往「中性美」靠攏。隨著女性更加獨立,她們更喜愛面孔偏柔美的男性。
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現代女性潛意識來說,陽剛、充滿力量的男性化面孔更多與強勢、暴力、缺乏耐心等特質捆綁在一起。
而有責任心、體貼、值得信賴、溫和等品質,則多與女性化柔順的面孔掛鈎。
當女性在社會上不需要長得man的男性來提供資源和保護時,對「花美男」自然多幾分偏愛。
《偶像練習生》這類節目爆紅也似乎折射出,不標榜傳統男性特徵的「花美男」已不再是邊緣而小眾的審美了。
從人類的進化史來看,其實甭管男孩女孩,總是看臉的。這也給單身的男孩女孩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
不要怪對方太挑剔,先好好捯飭自己,總是沒錯的。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