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養鳥的人越來越多。對於他們來說,鸚鵡是一種非常適合飼養的鳥。
鸚鵡素來受人歡迎喜愛,它不僅羽毛美麗,還善學人語技能。在福建羅源縣飛竹鄉斌溪村有位「鳥叔」歐劍鋒,他養有7種鸚鵡共2300對,這些色彩斑斕的鸚鵡們承載著他的致富夢。
「鸚鵡的膽量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不宜見到鮮豔的顏色,否則就會亂叫亂飛,失去正常的秩序。」走近深山裡的鸚鵡基地,歐劍鋒一邊說著,一邊擊掌,這是和鸚鵡們預先打好招呼,表示有人來了。
目前,歐劍鋒的基地有8個房間,共養殖玄鳳、虎皮、宗頭、大頭、橫斑等共7種鸚鵡2300對。「這些鳥兒並沒有固定的普通、名貴之分,關鍵還是『物以稀為貴』,越稀有的毛色,價格也越高,從幾十元到數千元都有。」歐劍鋒說。
歐劍鋒介紹,在羅源甚至福州大規模養殖鸚鵡的還很少,原因在於氣候不適宜。「大部分鸚鵡原產地都在熱帶,長江以南溼冷的天氣本不適合鸚鵡生長。」憑著從小喜歡鸚鵡的痴勁兒,4年前歐劍鋒向河南、山東等地的養殖戶「尋師取經」後,最早在閩侯進行試養。
然而,一年時間300對鸚鵡竟死去大半。「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死因,只能幹著急。」歐劍鋒說,通過問同行、查資料,他終於找到癥結——寒冷和潮溼,後者尤其嚴重,它會使巢箱中迅速滋生細菌和蟲子,導致小鸚鵡大批夭折,有些大鸚鵡也難逃厄運。
「鳥兒死去,我雖然很難過,但也明白這是養殖的必經之痛。」歐劍鋒咬牙堅持著,憑著「笨鳥先飛」的勤勞,終於慢慢摸索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冬天,他給每間鳥房安裝暖氣機和溫度計,每天早晚巡房觀察,發現哪只鳥有異樣,如縮成一團、東倒西歪等,就及時隔離,加溫並餵藥。春天,試過除溼機不能有效去溼後,他便勤換巢箱、常清理,降低黴變的機率。
2014年,攢足經驗的歐劍鋒把養殖基地轉移到了更親近自然的羅源縣飛竹鄉斌溪村,一切漸入佳境,現在基地鸚鵡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不過,一個人鑽進深山養鸚鵡,歐劍鋒壓力不小。
「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我對養殖鸚鵡的市場前景有信心。」現在,除了把鸚鵡銷往福州花鳥市場,歐劍鋒還在網站上出售,「時機成熟時,我希望能吸引外出打工的斌溪村民回鄉,在家門口養鳥致富」。
未來,歐劍鋒希望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