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鎮街之寶,曾是「盛錫福」帽店展示的價值數萬元一頂的海龍帽子,帽子的深褐色皮毛稠密、蓬鬆,根根挺立的針毛泛出暈眼毫光。
「這海龍帽子的皮子,就是我剌的。」李金善得意地說。
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盛錫福」,因其帽子的用料講究、式樣新穎、工藝精細,被譽為中國的「帽子大王」。無論社會名流還是平頭百姓,都以「頭戴盛錫福」為樂。毛澤東、江澤民、西哈努克、金日成、蘇加諾等中外政府首腦,也曾在「盛錫福」做過帽子。
年過半百的李金善,憑著一手皮毛裁製的絕活兒,成為「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項目的傳承人。
上世紀70年代初,19歲的李金善從北京郊區插隊返城,分配到「盛錫福」,一心想幹當年特時髦的活兒——開車。可剌皮子的李文耕師傅快退休了,缺個接班人。
「你去學剌皮子怎麼樣?」領導的一句話,從此讓李金善跟皮毛打了34年交道。
李金善的師傅李文耕,有祖傳三代的皮毛裁製手藝。其祖上曾給乾隆皇帝縫製過貂皮大褂,因工藝精湛,得到過乾隆御賜的黃馬褂和御筆親書的牌匾。李文耕雖在「盛錫福」幹了幾十年,但兒子不願繼承這門手藝,才收下李金善這徒弟。
可對打小貪玩好動的李金善來說,規規矩矩地坐下來,戴著頂針,拿著針線縫皮子,並不是好玩的事。
「手發癢,腰酸疼,渾身上下不自在,縫會兒就得出去遛個彎兒,對毛皮過敏還住院動過手術。」提起當年學徒的事,他說自己可沒少受罪,「來之前我從沒用過頂針,一不留神針就頂肉上把手扎破了,有的皮板兒又硬又厚,能把針都頂斷了。」
李金善一針挨一針地縫了3個月皮子,直到縫出來的針腳都跟魚鱗般整齊,師傅才教他「剌皮子」的絕活。「剌皮子」即皮毛裁製,難在刀法,不同的皮子和款式,得用不同的刀法,有的皮劈開用,有的皮橫裁用,有的皮斜用……
他接的第一個活兒是給某國駐華大使夫人做紫貂皮帽,剌那塊昂貴的貂皮時,他心裡直打鼓,「這一刀下去,要是剌壞了,我可賠不起。」後來聽說大使夫人戴上帽子特滿意,他心裡才踏實。
製作一頂皮帽子,不是隨便拿張皮就能用,要經過挑皮、選料配活兒、吹風皮張、平皮、裁製、縫合等幾十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講究。就拿「吹風皮張」來說,要用嘴吹去皮毛中的鋸末、灰塵、浮毛,使毛根鬆散、直立。
成年累月幹這活兒,李金善沒少吸進毛屑,聽師傅說黑木耳的膠質能清除肺中的雜質,他楞吃了幾十年木耳。
師傅看李金善勤學好問,把看家本事全傳授給他了。每年都帶他去湖南、內蒙、東北、河北等地採購毛皮,件件精挑細選,對毛質、皮板兒的要求一絲不苟,一收就是一大卡車。狐狸、水貂、旱獺、黃狼、麝鼠……,見得多了,他瞅一眼就知道是什麼貨色。
一位年逾古稀的學者,帶著珍藏多年的一塊皮毛,先後3次去「盛錫福」門市,想做頂帽子。可年輕的店員們都不認識這是什麼皮,他沒敢把皮子留下加工。後來打聽到「盛錫福」最識貨的李金善在加工廠,就找到廠裡。
「這是海龍皮,毛皮中的王中王。」,李金善不但道出這皮料的名貴,還給老人做了頂海龍大眾帽送到家。老人大喜過望,當即送上一幅匾書和一枚刻著李金善的名章。
甭看李金善文化不高,可但凡和皮帽子的款式、流行色等相關的國內外信息,他都關注,時不時還愛給時尚的皮毛雜誌投篇稿或提點兒建議。
自打師傅退休,皮帽子的原料是李金善從產地一張張挑的,成品最終經過他一頂頂地檢驗合格後才上市。30年來,「盛錫福」每年賣出的上萬頂皮帽子,都經過他的手。
有幾個單位慕名聘請李金善去當顧問或經理,工資比「盛錫福」多兩倍,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我得堅守崗位,廠子沒接班人,我一走就完啦。」
眼下,離退休沒幾年的李金善,一想起後繼無人就發愁。「唉,整天鼓搗皮毛,又髒又有味兒,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沒人愛幹這活。甭說北京的孩子,就是農村來的學兩年都不幹了。」他一心想帶出個徒弟,把這手絕活兒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