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方式由懲罰管理向治療管理轉變,
教學模式由集體化向個案化轉變戒毒模式由單一戒治模式向科學綜合戒治模式轉變
「身體好多了,睡得著覺了,現在想得最多的就是出去,以後再也不碰那東西了。」6月的一天,雲南省第三勞教(強戒)所裡,學員李青松鄭重地告訴記者,這一天是他兒子高考的日子,他很遺憾沒能在孩子身邊,但是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通過一個叫做「三期六項一延伸」的強制隔離戒毒模式,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再次回到家人身邊,過上正常的生活。
2010年10月以來,雲南省勞教(戒毒)局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全省強制隔離戒毒職能移交任務,在總結以往戒毒經驗的基礎上,於2011年初在雲南省第三勞教(強戒)所開展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收治管理、戒毒治療、教育矯治、生活衛生、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新型管理模式試點,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所內戒毒人員的戒斷率達100%,探索形成了具有雲南司法行政工作特色的「三期六項一延伸」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新模式。目前,該模式已在全省各勞教(強戒)所進行推廣。
什麼是「三期六項一延伸」
「三期」:把強制隔離戒毒按照戒毒期限劃分為生理脫毒期、康復戒毒期、回歸鞏固期;
「六項」:在戒毒期間,重點做好分類收治、分級處遇、個性矯治、生活衛生、學藝勞動、安全管理六項工作;
「一延伸」:對強戒人員解除強制隔離戒毒後進行的延伸管理。
生理脫毒期以儘快消除強制戒毒人員對毒品的生理依賴,逐步恢復身體機能並初步適應戒毒場所和戒毒生活為目標。此階段為3個月,前一個月以戒斷治療為主,輔以體能康復及行為規範訓練,後兩個月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矯治、戒毒認知等內容訓練。
康復治療期則以強制戒毒人員生理、心理基本康復,不良行為習慣基本矯正,適應社會、抵製毒品能力達到加強為目標。此階段最長,為期16個月,除了在強制戒毒人員中成立「自助會」,實現戒毒人員的自我管理外,還同時開展政治、文化、職業技能、心理健康「四課」教育和開展心理測試等「五位一體」的戒毒心理治療模式。
回歸鞏固期則以幫助強制戒毒人員鞏固戒毒成果、培養就業技能,提高社會環境和高危情境的應對能力為工作目標。
作為試點單位,雲南省第三勞教(強戒)所副政委孫樹青告訴記者,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三期六項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在管教方式和手段上實現了由傳統的「強制性懲罰管理」向「強制性治療管理」轉變;執行方式由傳統的管理教育為主向管理教育、矯治、戒治、康復訓練並重轉變;教學模式由傳統的集體化、單向教育向個案化和雙向互動教學模式轉變;戒毒模式由傳統的單一戒治模式向科學綜合戒治模式轉變。
33歲的陸成學從老家硯山縣被送到雲南省第三勞教(強戒)所時,對戒毒充滿了信心,可隨之而來的檢測,卻讓他對世界感到絕望,HIV呈陽性的事實,讓他一度有了報復社會的傾向,此時民警們通過對他進行知識上的教育,又幫他聯繫家屬,慢慢地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堅定了戒斷毒品回歸社會的決心——這正是「三期六項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
心靈周記讓他們敞開心扉
「進來這麼久了,我有時一直問自己,怎樣才能早點回家,怎樣才能做一個優秀的學員……現在好想唱一首歌,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去看我的媽媽……」在這本叫做《心靈周記》的本子上,來自玉溪的學員李曉蘭充滿了困惑。心理諮詢師在其後的寄語中寫道:有期望是好的,但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負責,有時候,這樣的責任對我們來說不全然都是不好的,就當做是對自己的一次磨練。
用《心靈周記》的形式,許多戒毒學員敞開了心扉,將自己的不安與困惑告知心理諮詢師,而心理諮詢師們均一一進行釋疑解惑,幫助學員們樹立信心和勇氣。
「很多戒毒人員最擔心的是能否戒毒成功,以及戒毒成功回歸社會後能否被社會接納。而這一切,在『三期六項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中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雲南省勞教(戒毒)局所政管理處副處長周穩昌介紹,在戒毒所裡,不僅為戒毒學員提供了健身室、圖書室、棋牌室、宣洩室等文化體育設施,還為他們提供了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幫助。
回訪網絡讓他們避免復吸
在「三期六項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下,除了實現分區分級進行規範管理外,還相應設立了急性脫毒、康復訓練、心理矯治、文體活動、技術培訓、就業指導、後繼教育七大中心,實現了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戒毒、康復、回歸的無縫對接。
孫樹青告訴記者,吸毒人員戒毒後回歸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歧視,包括以前的親戚朋友鄰居。「三期六項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特別在延伸環節中,模擬社會歧視、毒品誘惑等,以引導其正確面對。
另外,還設立了戒毒人員檔案中心和後繼教育中心,建立回訪網絡機制,通過電話、信件、QQ群等方式加強與解除人員聯繫,進行各種幫教,最大程度上幫助吸毒人員脫毒回歸社會後,不會因為受到毒品誘惑、社會歧視或就業問題而又重新走上復吸之路。(文中吸毒人員為化名)(李繼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