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對於網際網路營銷來說,也是一樣。不過,如果是成功過一次,那麼,慣性思維總是有的。
因為對零錢提現收費,微信成功的「引導」(bi po)用戶把收紅包得到的錢花在微信支付上,然後更多人通過收款得到更多的錢之後就更需要消費,如此循環,微信支付在線下實現了突圍。
在微信支付渡過了高峰發展之後,面對不利的局面,微信支付團隊想再來一次同樣的行動,那就是對信用卡還款收費。由此,基本上堵住了用戶零錢通過還信用卡的方式流出騰訊體系內的道路,圍三缺一,將用戶的錢驅趕到特意留出來的理財入口,希望將理財金融業務做大。
我們看得出來,這還是遊戲思維,也是騰訊這些年屢試不爽的套路,用在大眾業務上效果極佳。可以肯定,隨著微信對還信用卡收費,肯定會有很多人被迫將錢存入所謂的零錢通中。
所以,宣傳上說,零錢通的出現,將解決目前廣大微信用戶頭疼的一些問題。比如下月起用零錢還信用卡,超過5000塊也要收費。零錢通出來後,就可以直接免費預約還信用卡,不用擔心花這筆費用了。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也是違背了騰訊這些年做產品的理念,客戶體驗會更加下滑,微信的口碑也會跟著更加變差。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量急劇縮減的背景下,微信零錢的使用量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可以預知。
多年以來,騰訊都在做一件事情,只要是流入體系內的資金就想盡辦法留下來,到處扎口袋,而吸引用戶將資金流入的方式又是各種套路,收穫不可謂不大。可是,我們也要看到,遊戲是有很短的生命周期的,一個套路做大一個遊戲,然後還可以下一個,可金融業務需要的是長期堅守的逐步信任過程,一旦信任沒有了,崩塌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比如,我們就看到,在關於零錢通的宣傳中,主要對標餘額寶,還宣稱比餘額寶收益高,更重要的是,號稱可以與餘額寶一樣隨時隨地使用。
但事實上,微信推出的零錢通根本與餘額寶並非一樣的產品,兩者雖然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卻依然存在顯著的差異。
按照宣傳,零錢通像餘額寶一樣打通了支付和理財的通道,可以讓微信裡的零錢,一方面買入貨幣基金賺收益,同時隨時可以當零錢買東西或發紅包。事實卻是,從來沒有告訴你這個「支付」只是線下的掃碼支付以及購買遊戲幣、發紅包。同時,餘額寶可以直接用來買支付寶螞蟻財富中的基金,而零錢通就不能直接買微信理財通的基金。
按照現在的報導,微信零錢通雖然可以直接支付和發紅包,但要提現到銀行卡的話,還要先轉出到微信零錢。而按目前微信的規矩,從零錢提現到銀行卡,超出1000是要付手續費的。也就是說,錢進來是隨意的,可想拿走就要付費。如果使用「微信直接轉帳給他人銀行卡」功能,用戶可從「微信零錢或銀行卡」轉帳,也需要收取0.1%的手續費。要知道,現在銀行的跨行跨區轉帳基本上都已經不收費。
問題在哪裡呢?因為微信的零錢通其實和理財通一樣都是和基金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這樣的貨幣基金是不能直接用於消費的,如果要進行消費就需要通過複雜的內部轉換,而騰訊自己並沒有足夠的電子商務業務,如果騰訊、合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合作的電商之間進行複雜的轉化,流程會非常麻煩,也很難符合監管規定。
從原則上講,電子商務的支付必須是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微信支付並非是獨立的持牌方,只是騰訊財付通的一個馬甲,這樣就給微信支付帶來了更複雜的業務邏輯問題。由此來看,騰訊類似餘額寶的產品一直多年來都沒有山寨出來,道理也就很清楚了,不是不想,而是很難做,或者幾乎做不了。
多年來的事實都證明,金融業務容不得半點馬虎,也不能靠遊戲玩法來實現短促突擊,需要的是扎紮實實的內在成長,要速度更要厚度,要爆款更要生態,否則,坑害的不僅僅是自身,也會是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