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鍾樂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明天學校迎接本學期檢查,所有做過的試卷都放在家裡!」「檢查組要來,學校文化牆上再貼幾個標語」……為了迎接檢查,部分學校要求老師通知家長和學生,一律將「不在規定範圍」的教輔材料帶回家,老師和學生停下教學,進行自糾自查,各個班級都要求將出現等級名次的卷子帶回家。(12月24日 新華網)
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工作進行必要的檢查,有助於學校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有效開展各項工作。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是,教育檢查能夠看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最真實的一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正如報導所言,為了迎檢,學校要求學生將「不在規定範圍」的教輔材料帶回家,有些學校甚至提前準備好了「陰陽課表」……這種「檢查來,作業躲;檢查走,作業多」的迎檢模式,在各地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面對上級部門的檢查,學校玩起了「藏貓貓」,刻意規避問題,顯露成績,這樣的檢查又有什麼意義呢?面對學校的「藏貓貓」遊戲,我們需要反思以下問題:
教育檢查是否有必要事先讓學校知道。在很多地方,相關部門檢查之前都會下發文件,告知具體的檢查時間,並通知被檢查單位做好迎檢準備。在學校片面追求迎檢結果的觀念下,這種提前告知的檢查方式能看到真實情況嗎?
教育檢查是否有必要讓學校提前準備。現在的很多檢查都採取聽匯報、看現場、查資料的方式,為了迎合檢查,學校不得不停下正常的教學工作——打掃衛生,製造現場,整理迎檢資料……天花亂墜的匯報、眼花繚亂的展版及標語、目不暇接的迎檢資料,這些「官樣文章」有多少真實價值可言?
教育檢查是否有必要集中進行。每到學期末,尤其是年末,會議多,檢查也多。會議太頻繁,檢查太集中,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被打亂,學校領導和教師疲於應對,哪裡還有精力抓管理、搞教學?
過多且流於形式的檢查,讓學校和教師苦不堪言,但又無法推脫,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檢查應該是務實的。上級部門應根據學校的中心工作和各階段的工作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一些專項督導和檢查,幫助學校發現問題,督促學校整改,助推學校健康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檢查不必事先通知,不必興師動眾。事先通知、興師動眾的檢查,不僅會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還會影響檢查效果,難以發現問題。
整合檢查內容,精簡檢查項目及次數。學校工作很繁瑣,涉及內部管理、德育安全、教學教研、環境衛生、後勤保障、家校協作、校園文化建設等各個領域,如果每項內容都安排檢查,且集中在期末、年終,將嚴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的開展。
檢查要有目的,避免走過場。務實、有效的教育檢查應根據實際,安排相關專業人士深入學校明察暗訪,就發現的問題與學校交換意見,督促學校及時整改落實,而不應是為了完成檢查任務進行走馬觀花式似的檢查。走過場式的檢查,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會遭到學校的牴觸和虛假應對。
端正檢查作風,防止整人、害人。檢查的目的在於,幫助學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懲治。為此,教育檢查應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不以檢查的方式整人、害人,不以檢查的方式打擊報復人。這樣才能促進學校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 楊卉_NQ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