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為長沙本地城市故事號。本故事收集長沙本地民間傳說創作而成。
老龍潭:長沙城南回龍山和妙高峰中間有一個深潭,傳說有一條老龍被這兩座山緊緊地夾著躺在潭裡。說是禹五爺治水時,把它鎖在這裡,要迥龍山和妙高峰兩位山神嚴加管束的。俗話說:「日久多變」,時間一長,這條老龍就不那麼安分了。它從老龍潭底挖了一條通道穿過湘江,再從嶽麓山鑽了一個大洞爬了出來。人們不知道它就是老龍潭裡的龍,還以為嶽麓山上出了蟒蛇精,因此把這個洞叫做「蟒蛇洞」。清朝鹹豐年間,皇帝老子一不治國,二不安民,只知吃喝玩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正氣不伸則邪氣長」,山神壓不住老龍啦,老龍便經常在嶽麓山一帶興妖作怪,傷害生靈。
這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了。天王洪秀全派西王蕭朝貴帶兵攻打長沙。鹹豐二年,九月二十五日這一天,西王蕭朝貴在妙高峰上架起火炮,親領將士猛攻長沙城南,酣戰中,西王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太平軍一面向天王要急報告,一面準備將他的遺體隨軍運走。當地百姓非常難過,他們向太平軍要求說:「長沙人有句老話:『死在何處,葬在何方』,西王是為解救我們來的,就讓他葬在我們這裡吧,」太平軍見大家情意真切,就和當地老百姓一道,把西王葬在老龍潭附近。說來也怪,自從蕭朝貴葬在老龍潭後,嶽麓山一帶天朗氣清,不再妖霧迷濛了。人們都說這是「一正壓三邪」,西王這條真龍把孽龍給鎮住了。後來,太平天國被清王朝鎮壓,起義軍死對頭曾國藩殘殺太平軍將士,連犧牲了的起義將士也不放過。他們探知蕭朝貴葬在老龍潭,便派了一隊士兵去掘墓。
清兵把蕭朝貴的墳挖開了,但墳裡竟是空的。清朝的官吏們一想,定是有人把他轉移了,這還了得!他們把老龍潭四周的老百姓抓來嚴刑拷問。大家眾口一詞:「蕭朝貴一不與我們親,二不與我們鄰,我們管他的屍體做什麼。我們也不曉得你們要挖他的墳呀。」清兵們拿了大家沒有辦法,又怕皇帝老子責怪。就想出了一條毒計:將四周的老百姓分成十戶一甲,每天從各甲中提出一戶戶主去拷問。誰招供了。就賞元寶兩個;如果拷不出就挑出一個來殺頭。這可怎麼辦呢?曾國藩的軍隊是殺人不眨眼的,不要好久,這一帶的人不就會被他們殺光嗎!這事激怒了一個叫龍漢的血性漢子。他長得極象蕭朝貴。他想:與其讓大家換刀,不如我一個人送死。他對大家說:「大家乾脆把我打扮成西王埋了,再去報官府。」大家都不肯。龍漢又懇求說:「我死,光棍一條,無掛無礙。既保全了西王的屍體,又救了大家,有什麼不好呢。」道理雖然說服了大家,可是誰也不願意下手。
龍漢一看大家不忍殺自己,就偷偷地喝了兩斤酒,自己在脖子上抹了一刀。大家只好含著淚將他入殮,又推舉一位老人向官府出首。說:「我在一個下雨的夜裡,看見有人將肖朝貴的屍體移到潭尾去了。移墓的人都不象本地人,大概是長毛(太平軍)幹的。」官府便要老人帶著去掘墳。那知剛剛把棺材蓋一揭,只所得「轟隆」一聲,從棺材裡騰起一股濃煙。往棺材裡一看,只見西王蕭朝貴衣冠鮮豔,面目栩栩如生。挖墳的兵丁只道是肖朝貴顯靈,一個個嚇得兩隻腳象篩糠一樣。只有那個帶隊的把總,還勉強沉得住氣。急忙叫:「射箭呀!放銃呀!」兵丁們只好慌忙張弓搭箭。哪知箭還沒有射出,那股濃煙變成一條烏龍左右旋盤,載著西王向天上飛去了。從那時起,因為老龍離開了老龍潭,老龍潭就再也沒有水了。
從此,關於蕭朝貴的傳說也就多了起來。有的說:西王不忍心老百姓為他受罪,才顯出真身,把龍漢帶上了天。有的說:老龍被龍漢和老百姓愛護西王的真情感動了,情願自己顯形,來保護西王,救走龍漢。有的說:老龍被西王的英靈教好了,變成了一條好龍。連嶽麓山上的蟒蛇洞也被老龍自己填塞了,只留下一個不深的洞口,讓人們知道它已經徹底梅改了。不管人們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西王蕭朝貴是人民心目中的一條真龍。
蟒蛇洞禹王碑下有個抱黃洞,相傳是張抱黃修道「羽化」的地方。這裡曾經建立過萬壽宮和崇真觀,住過很多道士。後來,道士們一個個「丹成仙去」了。遺下這些宮觀,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廢,到了東晉年間,成了一條巨蟒的巢穴。這條巨蟒到底是從什麼地方竄來的,沒有人知道。傳說它已有千年道行,因胎骨尚未換盡而不能成正果。這孽畜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出來吃人。這年的七月十五日又快到了,長沙城裡的善男信女們,都準備過江到嶽麓山寺廟進香。妖蟒想:「這一天,江邊肯定人山人海,爭先渡船過江,我何不在江上變成一座大橋,等進香人走到橋上,讓我一個個吞進肚裡,吃個痛快!主意一定,就搖身變成一位雲遊老道,徑直下山,來到城裡的白鶴觀。觀裡道士們見他道骨仙風,覺得有些來歷,連忙迎至大殿,獻茶讓座。老道說:「給眾師兄道安。明日乃吉日良辰,雲麓宮「三清』顯聖,有天橋搭過湘江,有緣之人千萬不可失此良機。」說完飄然而去。
觀中道士想:老道這番話莫非是神仙面授天機? 機會不能錯過,忍不住把消息傳給平日相識的善男信女們,一夜之間,消息傳遍了長沙。第二天三更時分,妖蟒作起妖法,吐出舌頭變為一座大橋,伸過湘江,直到白鶴觀門前。它頸項上的長毛變成了飄揚的彩旗,雙角化作了堂皇的天門,兩隻眼睛變做閃亮的橋燈。天剛亮,長沙城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大人小孩成群結隊來看天橋,白鶴觀前擠得水洩不通。這時,只見幾個道士衣服整潔,目不斜視,鄭重地走上橋去。一些趕熱鬧的人,也一齊往橋上擁去。有些老成持重的人,則在一旁議論紛紛。那時,長沙郡公陶侃聽說這件事,心中甚為詫異,帶著隨從來到自鶴觀察看。果然見一道「天橋」自半空而來,旗飄幡展,仙樂陣陣。陶侃喝退左右,獨自往橋上走去,剛上橋幾步,感到橋面軟綿綿的。舉目一看,只見旗杖中間閃動著兩盞陰森森的綠燈,越發疑惑起來:光天化日之下,這些燈寒光通人,到底怎麼回事?
他轉身下橋,選定一個高地仔細再看,只見人象潮水般往橋上湧去。奇怪的是只見人往,不見人歸。陶侃沉思片刻之後,立即命隨從曉諭民眾,暫時停止上橋。但上橋的民眾仍然越來越多。陶佩心想:我身為太守,決不能任妖禍泛濫,於是拔箭張弓,直射綠燈。要時間,一燈驟滅,接著是一種血雨,天橋連同橋上人全部無些無蹤了。擠在白鶴觀圍石熱鬧的人被嚇得亂作一團。陶侃回府後傳下命令:「明日商號照常開門,全城大小.藥鈷,凡有獨眼道士來買眼藥的,只準賣與他爛眼毒藥。」妖蟒中箭後縮回洞中,對這摸不著底細的一箭之仇雖然惱怒,但難然箭傷的劇痛,也就無心想七想八的了。次日凌晨,依然變作道人模樣,往城裡去買眼藥。行至半路,驀然想到昨天「天橋」的事,必定弄得風雨滿城,人心惶惶,自已這模樣,只怕會引起眾人注意,倘若被看出破綻,豈不是自投羅網?因此一路上有些猶豫。可是那中箭的眼睛太痛,只得繼續往城裡走去。進得城來,見市面上依然熱鬧非凡,人們安然自在,便放心前往,在一家藥店買得眼藥,急急忙忙趕回山上。
這一天,藥店的夥計對於買眼藥的都加意留神。看見妖蟒只有一隻眼睛是好的,另一隻受了傷,又穿一身道服,已料到八九成了,就把一副備停當的眼藥,遞與了他。妖蟒回到洞裡敷上潰爛藥,不到一個對時,就藥性發作,暴死在洞裡了。人們為紀念射蟒英雄陶侃為民除害的功績,在嶽麓山蟒蛇洞旁,修建了一座射蟒臺。這個射蟒臺,因為年久失修,現在已經沒有了,但當年出沒巨嘴的洞口,卻還張著黑洞洞的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