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
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主要是以唱、念、做、打為表現形式,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生」分老生(鬚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為正旦(青衣)、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功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為文丑與武丑。
京劇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成的,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可以分成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孕育期(公元1790年一公元1840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從揚州進京)。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而且「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徵博採,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
到了乾隆末年,流行於湖北一帶的漢劇開始入京,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係。所以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雲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
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融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讓京人接受。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形成期(公元1840年一公元1880年)
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公元1840年一公元1860年),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誌之為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黃、西皮為主;標誌之二為行當大體完備;標誌之三為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標誌之四為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
第三階段:成熟期(公元1880年一公元1917年)
這段時期,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汪桂芬演唱雄勁沉鬱,悲壯激昂,腔調樸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他因「仿程可以亂真」,故有
「長庚再世」之譽。孫菊仙,18歲時選中武秀才,擅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36歲後投師程長庚。他嗓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於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京字,聽來親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
第四階: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
1927年,北京《順天寸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的選舉結果為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雲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的稱號。「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