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
自古以來喪葬制度都是人們非常看重的,喪葬制度可以說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一項重要的人類精神文明,中國有句俗語說死者為大,所以中國人尤其看重死者在死後的喪葬方式和禮節,並且在我們國家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有著不同的喪葬方式,大部分地區以土葬為主,還有一部分地區有天葬和水葬,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喪葬文化都代表著生者對死者的看重和最後的愛。
火葬需要花費很多資金,這對於很多農村家庭來說是很難承受的,但是在關鍵不斷變化的今天,很多人開始接受火葬,並且現代土地資源昂貴,火葬更是優點眾多,但是殯儀館有一種屍體,即使家屬同意火葬,不會獲得同意,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火葬制度發展
在我國古代人們都認為,死者靈魂不滅,所謂"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這些思想導致人們都不敢輕易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葬,都需要有一個儀式,為了讓靈魂得到安息,舉辦的儀式規模大小不等,形式也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讓死者得到安息。
由於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逐步形成了喪葬文化,古人認為是對死者哀悼念,則是將死者遺體進行處置的方法,因為我我國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在喪葬文化上也有很高的要求,體現著嚴格的等級差異。
比如皇帝駕崩,和老百姓駕崩,採用的喪葬就是不一樣的,每一等級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喪葬形式和規模,漸漸的喪葬文化開始成熟。我國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出現了火葬,在《墨子節葬》中有記載,我國最早採用火葬形式的是秦國的義渠人。
後來在《後漢書》中也有記載羌人死則燒屍,意思就是說,在羌族喪葬文化中,死者需要進行入殮安葬,最終用火焚化掉,將骨灰收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逐漸接受火葬這種形式,因為土地資源更加稀缺,現在土地寸土寸金,為了節省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大城市不允許採用土葬,人們只能採用火葬。
火葬制度成熟
我國古代人們在文化和地域習俗的影響下,比較認可土葬形式,認為眾生必死必歸土,這種思想影響了很久和很多人,直到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採用土葬,並且對大多數人來講土葬是最好的,安葬方式,也是人回歸自然的最好方式,而火葬則是對人的大不敬。
有的地區認為火葬適用於犯重罪或者有違天理的人,這是一種懲罰,如果只針對死者的屍體進行火化,那麼就是大不敬,現在的農村採用土葬,除了受到根深蒂固觀念影響之外,還和農村有大片土地有關。火葬需要花費很多資金,對於農村來說很難承受高額的火葬費用。
但是現代人們經濟飛速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先進,人們接受了先進的喪葬思想,對於喪葬制度的觀念也比較開放,並且現代土地資源昂貴,在城市中殯儀館的出現為人們解決了喪葬難題,逐漸成為人們接受火葬的關鍵在殯儀館有一種屍體,即使家屬同意火葬,不會獲得同意,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火化的特殊化
他們常說死者為大,所謂"鬢局將成葆,帶減不須摧",讓死者儘快入土為安,也是很多人的心願,去世後很多人想要將死者火化,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第一時間被火化,在殯儀館中還有其它特殊的規定,這種規定沒有達到,即使家人特別同意,並且十分焦急將死去的親人火化,殯儀館也無能為力,其實並不是殯儀館為難家屬,而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在火化的眾多石頭中一般和上場只有拿到醫院的相關死亡證明才能核實死者的真實身份和死亡原因等,在核實這些基本信息之後才能夠對死者進行火化,如果死者沒有死亡證明,是不會被殯儀館接受的,這是為了防止不法分子銷毀證據,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這樣能夠保證社會秩序,也能夠保證所火化的人都是合理死亡,這是比較負責任的做法,畢竟工作不能馬虎,這樣嚴格對待,更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火葬體現著喪葬觀念的變化
其實活動制度代表著人們對喪葬觀念的變化,從之前,因為火葬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到現在紛紛推崇火葬的火葬,既環保又節約資源,在喪葬制度的進步也是中華民族思想進步的一大體現,人們不再固守曾經一些落後老舊的思想,而是願意開放懷抱接受新的觀念和思想,即使在這種人類最在意的喪葬制度上也能接受新的觀念,中華民族就一定會逐漸拋棄一些落後腐朽的思想,接受新的觀念開拓新的民族智慧。
結語
我們國家的喪葬制度不斷變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喪葬制度的習俗已經消失,不管喪葬是否有所改變,人們對死者的敬畏之心依舊不變,死者為大的思想不光是中華民族,對先人的敬意還是不忘本的觀念,也正是這種觀念,讓中華民族勿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牢記老祖宗留下的美德始終保持一顆初心,這樣中華民族越走越遠,越來越強大,與中華民族不忘根本,可以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有著很大的關係,一方面我們有良好的美德和底蘊做基礎,另一方面又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態度,這樣中華民族,根基深厚,實現騰飛。
參考文獻
《悼室人》《哭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