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之一 「90後」孩子無兒歌可唱
說起兒童歌曲,大人們很快就會想到《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丟手絹》、《春天在哪裡》……這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優秀兒童歌曲曾陪伴幾代青少年成長,而如今「90後」孩子在音樂課本裡卻找不到他們喜歡的新兒歌。
幼兒園老師在教孩子們唱歌,現在除了教材上的歌曲外很少有適合孩子們唱的歌。
5月21日至22日,記者在長春市幾家幼兒園以及小學進行了調查,現在的孩子們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歌曲呢?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最喜歡的三種歌曲形式依次為流行歌曲、影視歌曲和網絡歌曲,而對古典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80%的兒童明確表示不喜歡,甚至厭惡現在的兒童歌曲。由此可見,少年兒童「無歌可唱」已成為事實。
調查之二 小學生更喜歡流行歌曲
那麼孩子們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歌曲呢?在一所小學的校園裡,記者採訪了不同年級的孩子,他們給出了和其他幾所小學孩子同樣的答案。
小學生:新兒歌難聽難唱
小學生告訴記者,他們雖然每周上兩節音樂課,但是他們喜歡的只是音樂課上輕鬆的氣氛,並不是課堂上學到的那些歌曲,但對於老兒歌,像《小燕子》、《丟手絹》、《春天在哪裡》等,孩子們普遍表示認可,並稱這些老兒歌都是家長教給他們的。在小學二年級的一本音樂教材裡,記者看到新兒歌佔據了教材的大半,而像過去的那些老兒歌,在教材內已很難找到了。而這些教材裡的新兒歌,孩子們大都不買帳,一個孩子甚至直言:這些新歌難聽難唱,老師教的時候,自己的學歌興趣幾乎為零。
一名小學生告訴記者,他們平時更喜歡唱的是流行歌曲,像《狼愛上羊》、《求佛》、《酸酸甜甜就是我》等等歌曲,而並非是他們音樂教材裡的那些兒歌,雖然教材內的《大樹媽媽》、《郊遊》等兒歌很多,但他們並不喜歡唱。「我們覺得流行歌曲充滿活力,更適合我們,大人唱的歌曲不但熟練,而且聲音優美;男生唱的歌曲有氣勢,女生唱的歌曲更溫柔。」幾名小學生這樣對記者說,還隨口給記者哼唱起了「狼愛上羊啊……」
老師:新兒歌傳唱率並不高
隨後,記者採訪了幾位小學的音樂老師,他們告訴記者,他們在授課過程中大都是以教材為準,但老師們也發現很多孩子喜歡唱流行歌曲。雖然音樂教材裡新兒歌佔大多數,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但傳唱率並不高,大多數孩子學會了新兒歌並不唱,可能是他們真的不喜歡這些兒歌,而積極地學習教材上的新兒歌可能只是把這當成了一種學習任務罷了。
調查之三 幼兒園找不到喜歡的兒歌
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此時對一些幼兒園的師生們來說是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期待最興奮的時候。昨天,在長春市的幾所幼兒園裡,當記者問他們是否喜歡教材裡的兒歌時,多數孩子是撅起了小嘴,搖頭表示不喜歡;而提到流行歌曲的時候,他們的精神都上來了,可以說是歡呼雀躍。
幼兒園裡也流行《兩隻蝴蝶》
孩子們告訴記者,他們最喜歡唱的歌是《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等流行歌曲,其次是影視劇的主題曲,其中不乏動畫片的主題曲。但記者發現這些歌曲的創作非常成人化,無論是情感指向還是歌曲的內容,都與「兒歌」有著很大距離。提到自己最喜歡的歌手,從幼兒園的點點班到學前班的孩子們都可以異口同聲地說「周杰倫、超級女聲」,對他們的歌曲孩子們可是非常熟悉。還有孩子對東北二人轉十分感興趣。
老師:新兒歌內容不豐富旋律單一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唱兒歌,而是喜歡那些流行歌曲呢?一位幼兒園老師用這句話給出了答案:孩子們在教材裡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歌曲。這位老師說,現在的兒歌教材裡雖然新歌曲有所增加,但這些歌曲內容都不夠豐富,都以律動為主,旋律比較單一,曲調也不是琅琅上口。而像過去那些老兒歌《小紅帽》、《一分錢》等節奏比較明快且容易理解的兒歌都沒有了。
與此同時,這位老師也說出了目前幼兒園裡讓他們比較煩心的事情:「六一」將至,他們要根據兒歌排練舞蹈,以往的那些年,他們都是用範曉萱所唱的《健康歌》來編舞蹈,但就現在來看,這些歌曲和舞蹈太老套了,明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但想要從現在的兒歌教材裡找到一首能配上舞蹈的兒歌,太難了。無奈下,幼兒園裡的老師經過商量決定,這次他們只能選用節奏比較歡快的徐懷鈺的那首《叮咚》來作為六一兒童節的表演節目。
調查之四 音像店內難找兒歌專輯
在近日的調查當中,記者也先後來到長春市的一些音像店,諮詢是否有兒歌專輯,很多音像店的老闆直接撇給了記者一句:「到別家或者書店去看看吧,歌曲方面的,我們只有流行歌曲」。有些音像店雖然有兒歌專輯,但歌碟上面也不乏流行歌曲的身影,對於這種情況,一位音像店的老闆這樣說道,要是光兒歌多沒意思啊?穿插兩首流行歌曲,調節氣氛。
多方說法
四老師幫分析、專家出妙招
家長:有人喜歡有人憂記者隨機採訪身邊那些孩子的父母們時發現,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孩子平時從來不唱兒歌,而是嘴上時不時地掛著:「親愛的,你慢慢飛,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這樣的歌曲,家長對此表示擔憂。當然也有家長對孩子不唱兒歌唱流行歌曲表示這是好事,覺得很有意思。
市民宋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半,平日裡最喜歡的也是像《兩隻蝴蝶》這樣的歌曲,而對那些《春天在哪裡》的兒歌可謂聞所未聞。宋女士對記者說,她也不知道兒子是怎麼學會的,反正每次唱起來字正腔圓。「每次聽我兒子唱的歌曲都是流行歌曲,從來沒聽過他在幼兒園學的那些兒歌,覺得唱什麼歌曲無所謂,唱流行歌曲很有意思,喜好才是最重要的。」宋女士這樣說。
「我家孩子也是,經常哼唱成熟歌曲,和情愛有關係的,我擔心這樣會影響到他健康成長。」一位家長這樣說,她聽身邊的同事說有些流行歌曲也是適合兒童歌唱的。
新兒歌增添了聲樂技巧 孩子接受困難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喜歡教材內的新兒歌呢?昨天中午記者採訪了長春市群眾藝術館文藝部的吳老師,吳老師告訴記者,過去的兒歌都比較簡單、白話,而如今的新兒歌在歌詞方面增添了相對的寓意,孩子們還不太理解歌詞的內容,新兒歌的音域(發音最低位和最高位之間的距離)都比較寬,而且新兒歌增添了一些聲音的技巧,難度可以說有所提高。由於每個孩子聲音的條件不一樣,因此唱起來也不一樣,這也是孩子們不喜歡的一個理由。
吳老師認為如今的一些流行歌曲,都比較通俗易懂,而且這些歌曲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兒童都比較好動,那些比較歡快的流行歌曲自然能吸引他們。與此同時,吳老師表示,一些比較通俗的流行歌曲對兒童的成長是有影響的,因為兒童現在還不懂事,長期唱情和愛的歌曲,等他將來長大朦朧懂事的時候,他就會照著歌曲的內容去做。
老師可以靈活授課增添一些優秀兒歌
小學幼兒教育教研部的趙主任對記者說,2001年,全國的教材都經過了改革,建立了新課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教材的版本也更加多樣化,老兒歌逐漸被替代了一些,當然,原來一些不錯的兒歌也保留下來。但從2001年至2007年,這一輪的試驗下來,他們教研部也收到過一些老師和學生反饋的音樂教材中的兒歌並不是很受歡迎。今年教材將再次修改,但內容變化的幅度不會很大。他們會根據老師、學生和家長反饋的意見逐級上傳。
趙主任說,現在的教材都是開放型的,教材可以靈活運用。作為音樂老師可以補充地教授一些適合地方性的優秀兒歌,但優秀的兒歌還真是挺難找的。通過教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喜歡上兒歌,在教課的過程中,也可以將早期的老兒歌再彌補上。
開展兒歌比賽提高兒童對兒歌的興趣
對於「90」後的孩子無兒歌可唱的問題,社會學家是怎樣看的呢?昨天,記者就此問題諮詢了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李曉群老師,李老師表示,這個問題他還是第一次碰到。李老師說,如今的家長可以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兒童的各方面需要。但兒童面臨無歌可唱,可能家長們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們不喜歡當今的兒歌,使兒歌教材和兒童對兒歌的需求之間出現了「空當」,而這個空當需要撫平,就需要家長以及老師提高孩子對兒歌的興趣。李老師建議,各個學校或者藉助媒體,在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之際,可以開展一些兒歌大賽,以此提高兒童對兒歌的興趣。
編 後 打造流行兒歌迫在眉睫
兒童選擇流行歌曲一方面是流行歌曲的誘人,另一方面是兒童無歌可唱。
近幾年,大眾文化憑藉著強大、豐富的傳播手段,逐步進入幼兒園。流行歌曲(以愛情歌曲和搖滾樂為主)對兒歌強勢介入的現實使教育者無法迴避,多數教育者對幼兒被流行歌曲淹沒感到憂心忡忡,卻沒有考慮流行歌曲何以能介入兒歌領域,兒歌該走向何方。其實,流行歌曲自身的某些因素與幼兒身心發展有契合點——幼兒對流行歌曲的接受並不在於內容的曖昧,而在於旋律的自然。而現今傳媒的發達使流行歌曲無孔不入,孩子的模仿能力較強,電視、廣播裡流行歌一刻不停,其中節奏強、旋律好、極富時尚氣息的,自然會贏得孩子的追捧。
教材的陳舊與單一也使得幼兒更喜歡流行音樂。不可否認,流行歌曲填補了因為兒歌缺失而出現的真空,但流行歌曲的創作是面向成人的,其歌詞雖然簡易卻屬於成人話語。兒歌領域長久被流行歌曲佔據,只會讓兒童失去烙有童真印記的童年,他們過早被引入成人世界,喪失了作為兒童本應享受的趣味。因此現階段直視兒歌的尷尬,著力打造屬於兒童的歌曲就顯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