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上紐ICA)正式開館,藝術家鄭波的展覽「一枝黃花」作為這個只有200平方米的藝術中心的首個展覽,面向公眾開放。「一枝黃花」指的就是「侵略性物種」——「加拿大一枝黃花」。
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
這種植物在上世紀30年代時從加拿大引入上海,上海的環境改變了植物的生長軌跡,從一年生的植物,變成了多年生。華東的農民都認識這種植物,因為只要有空地就能看見「一枝黃花」頑強蠻橫的生長。現在,儘管大多數人未必能準確叫出它的名字,但無論是在城市的荒地,還是在廢棄的建築工地,都能看見「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影子。它被認作是入侵物種,導致了其他植物的滅絕。
「一枝黃花」展出的是鄭波與上海的人與植物合作創作的現有作品和新作,包括裝置新作《和加拿大一枝黃花的72種關係》、以及其舊作短電影《蕨戀3》和《蕨戀4》在中國的首映。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和合作者嘗試了與受人喜愛的植物以及不受歡迎的植物的親近。在鄭波看來,野草就是人跟人之外的東西的第一個接觸點。《和加拿大一枝黃花的72種關係》就是鄭波在上海的一片空地裡認識了「加拿大一枝黃花」,細細觀察之後,在一塊廢棄的木板上為它畫了像。展覽期間,鄭波每天都會提出一種和它交往的方式。
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
在園藝師、理論研究者、藝術家和設計師共同參與的這個工作坊裡,人和植物以花園的形式被聚集在一起,共同想像一個潛在的實驗場所。在探索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們觀看、觸摸、思考、搭建,甚至是通過吃掉的方式,來反思我們和植物的關係:它們是自然的使者,是本土或入侵物種,但是在英文直譯過來,「入侵物種」卻是「異域植物」。到底是來自異域的誤解?還是入侵?人類的背後是一個資源有限的星球,同時發生的是物種的消失,能源的消耗,正如鄭波所說,「把奇特的自然和奇特的人聯繫起來」。
對於鄭波而言,作品並不是停滯在封閉空間之中的,而是在不斷地對於本地產生影響,因為空間而改變,也改變空間。這正是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的初衷之一。
圖說:展覽現場 官方圖
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是一所非營利性的藝術館和研究中心,致力於通過當代藝術來發展、呈現和交流不同的觀點。前身為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經歷2017年至2019年的沉寂後,美術館重新對外開放,更名為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也是上海綜合性大學中第一個當代藝術中心。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注重實驗與創新,深入探索、理解藝術和展覽之於研究的意義,並向同時代的藝術家借鑑學習。(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