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壯年抑鬱相比,老年抑鬱的表現有一些不同之處。老年抑鬱者的抑鬱症狀容易被軀體症狀所掩蓋,當事人往往否認自己有抑鬱的感覺,而承認有很多軀體不適,如失眠或睡眠欠佳,一些老年人抑鬱之後,雖然情緒低落,但精神活動並沒有減少,語言囉嗦,嘮叨不停,經常回憶過去的不幸經歷,埋怨親人,反覆訴說等。9月9日,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心理醫院胡光華做客鄭州經濟廣播為大家解答老年抑鬱相關內容。
一、什麼是老年抑鬱?
狹義的老年期抑鬱障礙是指老年期(大於60歲)首次發病的原發性抑鬱障礙,以抑鬱心境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病程較冗長,具有緩解和復發的傾向,部分病例預後不良,可發展為難治性抑鬱障礙。
二、老年抑鬱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特點?
老年期抑鬱障礙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太典型,下列症狀在臨床表現中較為突出。
焦慮、抑鬱和激越 : 老年患者對憂傷情緒往往不能很好表達,多用「沒意思、心裡難受」來表示,常伴有明顯的焦慮症狀,有時軀體性焦慮可完全掩蓋抑鬱症狀。如焦慮恐懼,終日擔心自己和家庭將遭遇不幸,大禍臨頭,以至於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夜間失眠,或反覆追念以前不愉快的事情,責備自己做錯了事,導致家庭和其他人不幸,對不起親人,喋喋不休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嚴重者滿床翻滾,焦慮萬分。
認知損害:老年抑鬱可表現為各種不同類型的認知功能損害,嚴重時與痴呆相似,認知功能障礙是老年抑鬱障礙常見的症狀。約有80%的患者有記憶減退的主訴,存在類似痴呆表現的佔10%-15%,如計算力、記憶力、理解和判斷力下降。國外作者稱此種抑鬱為抑鬱性假性痴呆。
老年抑鬱會出現活動緩慢、面部表情減少、語言遲緩這就是精神運動性遲滯的表現。
它通常以隨意運動缺乏和緩慢為特點,影響軀體及肢體功能,且伴有表情減少、語言阻滯等。如思考問題困難,對提問常不立即回答,經反覆詢問,才以簡短低弱的言語答覆。思維內容貧乏,大部分時間處於緘默狀態,行為遲緩,重則呈無欲狀,對外界動向無動於衷。
另外我還想補充一點,軀體症狀的表現也不容忽視。
許多老年人否認抑鬱症狀的存在而表現為各種軀體症狀,因而情緒症狀很容易被家人忽視,直到發現老人有自殺未遂或行為時才到精神心理科就診,有人把這種軀體症狀所掩蓋的抑鬱障礙成為「隱匿性抑鬱症」。這些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或有關內臟功能障礙,包括:1.疼痛症候群,如頭痛、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2.胸部症狀,如喉部堵塞感、胸悶和心悸等;3.消化系統症狀,如厭食、腹部不適、腹脹及便秘等;4.自主神經系統症狀,如面紅、手抖、出汗和周身乏力等。其中,以找不到器質性背景的頭痛及其他部位的疼痛最為常見,周身乏力和睡眠障礙也是常見症狀。臨床上遇到反覆主訴軀體不適而查不出陽性體徵的患者應考慮到隱匿性抑鬱障礙的可能。
老年抑鬱的季節性:老年抑鬱障礙患者比正常人對環境的季節性變化更加敏感,常常在秋季和冬季出現抑鬱發作,而在次年春季和夏季緩解。這個現象的發生與光照的季節性減少有關,然後隨著光照時間的季節性增加而緩解,多伴有食慾、體重的增加以及睡眠增多。
三、為什麼老年人易患抑鬱症?
1.增齡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生物化學的變化。
2.生物節律變化。
3.腦組織結構改變。
4.心理社會因素。
四、哪些社會生活事件會成為老年抑鬱的誘因?
退休生活的不適應:許多面臨退休或者說剛剛退休的老人,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是非常不適應的,因為常年的工作已經成為自身的一種習慣,突然從忙碌的工作中停下來是很難接受的。
退休後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不被時間所淘汰;要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樂趣,多找一些自己的愛好,好好培養,尋找屬於自己的樂趣;不要總是回憶工作時的樣子,應忘掉曾經的地位和身份,把自己看成普通人。在生活中多去關注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能夠讓我們更灑脫、更愜意。
軀體疾病的出現:患者常以某一種不太嚴重的軀體疾病開始,擔心自己的病情惡化,甚至得了不治之症,反覆檢查、資料,雖經解釋但無法釋懷。往往對正常軀體功能過度關注,對輕度疾病過分反應。
對於重度軀體疾病伴隨的抑鬱障礙,需要積極治療軀體疾病。
隔代撫養的問題:在城市化進程加劇、婦女勞動率提升和夫妻忙碌等原因影響下,父母無暇照顧子女,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祖輩撫養。這是近年來的社會趨勢,也逐漸演變為社會問題。祖輩基於對自己血脈延續的注重,對傳宗接代者的期盼,主動而強烈地負起隔代教育之責。
我們在病房裡,見到過因為孫子骨折引發爺爺焦慮發作住院的,見到過因為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引發奶奶抑鬱發作住院的。
因此,年輕父母除了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增進親子感情外,還應與老人多溝通,尊重和感謝老人對孩子的照料和撫養,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育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買一些科學讀物與老人交流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溝通時儘可能用簡化語言,適時以老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這樣,儘可能的減少溝通障礙,融洽三輩人的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五、老年抑鬱的預防
1.良好的作息規律和生活習慣
2.有至少一項興趣愛好
3.有至少一位可傾訴的朋友
4.保持良好的心情。
人的一生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作為孩子,陪伴在父母身邊快樂成長;第二次是作為父母,守護在孩子身邊,懂得第一次生命的難能可貴。感恩父母,感念老人,祝願我們的老人溫馨、更愉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