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一諾
耳朵圓圓沒尾巴,把家建在草場上。是兔是鼠難分清,有益有害更難論?
長期以來,這種體態嬌小的哺乳動物,卻有著「草原殺手」之稱。但人們真的了解鼠兔嗎?鼠兔真的是導致草場退化的罪魁禍首嗎?甚至,在促進草原保護方面,鼠兔還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正能量?
維持草原生態平衡,鼠兔功大過大?《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兔形目專家組專家李維東。
據李維東介紹,按國際最新資料統計,全世界鼠兔共有29種,其中有24個種被發現存在於中國境內。根據鼠兔的棲息型類型,可以將鼠兔分為兩種生態類型:裸山巖棲息型鼠兔和草原棲息型鼠兔。「裸山巖棲息型鼠兔具有種群數量小、密度低、繁殖率低等特點,這類鼠兔如川西鼠兔、伊犁鼠兔等,通常不會引起林區或草原災害。飽受爭議的是草原棲息型鼠兔,如高原鼠兔,具有種群數量大、密度高、繁殖率高等特點,且其種族的繁盛期往往與周圍草場的退化期重合。」李維東說。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廣的小型哺乳動物,除森林、沼澤外幾乎所有的開闊棲息地類型都可見到其蹤影。高原鼠兔挖掘的複雜洞系對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中的其他小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成為多種鳥類、蜥蜴的避難所和宿巢地。幾乎所有的獸類捕食者都捕食高原鼠兔——各種鼬、各種狐狸、石貂、棕熊、狼等,甚至猛禽和黑頸鶴也是高原屬兔的捕食者,高原鼠兔也因此成為食物鏈上的重要環節。
「高原鼠兔的挖掘活動的確會破壞部分草地,一些高密度的種群也會跟放牧家畜形成食物競爭,給畜牧業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它們的挖掘活動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草地的營養循環率。可見,鼠兔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李維東告訴記者。
除高原鼠兔外,突顱鼠兔(即柯氏鼠兔)等一些鮮為人知的其他草原棲息型鼠兔,不僅是《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也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
化石證據顯示,突顱鼠兔的進化史已有3700萬年,在鼠兔屬中是非常原始的一種。既然它們早已存在,為何曾經的草原「野茫茫」卻並沒有嚴重退化?
據專家解釋,在草原上空的鷹等鼠兔天敵保持一定數量時,鼠兔數目保持在較小範圍內,不會對草場形成嚴重危害。但當生態失衡,天敵們大量減少時,鼠兔泛濫自然造成草原「失色」。而且,即使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草原生態平衡,但也只是造成草場退化的原因之一。無序過度放牧造成草場不堪負荷、土地沙化等,則是更重要的原因。
李維東坦言,在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確實在卡爾墩附近的大九壩草原上,見到成片的高原鼠兔洞群,密度相當大,草原也是一片片被破壞的痕跡,植被在這裡有好有壞。但是這種現象在青藏高原上並不多見,多見的則是高原鼠兔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各自領地,和平友好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間和生態位上,有些生活在平坦的草原上,有些生活在山坡的草地上,有些生活在溝溝坎坎附近……對草原植被的影響並不大。當地牧民也並不太介意鼠兔的存在,更沒有把鼠兔當作影響他們生存的敵人。
李維東認為,維持草原平衡,鼠兔功大於過。草原退化,鼠兔「背鍋」,其深層次原因,還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大環境利益的分歧。除鼠兔外,旱獺、黃鼠、鼢鼠等與家畜爭草的很多生物也都會被當作「害獸」。毒殺、消滅鼠兔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滅殺不完龐大的高原鼠兔種群,還會使其眾多天敵一起被毒殺,甚至會殺滅一些不為人知的珍稀瀕危鼠兔。
即使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兔形目動物在生態系統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兩方面來說,兔形目動物都需要大家共同守護。李維東建議,對於由於猛禽類和食肉類動物減少而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草原,可以通過設立鷹架等措施,誘導天敵前來自然調節高原鼠兔種群數量,從而實現保護草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