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際動保組織:提升農場動物福利是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來源:澎湃新聞 記者 刁凡超
10月初,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全球執行長史蒂夫•麥克維爾(Steve McIvor)來到中國,推動了浙江省規模最大的一家生豬養殖企業籤下福利養殖的承諾,以改善超過100萬頭生豬的福利水平。
這讓史蒂夫感到欣喜。
「我們協會致力於終止動物虐待,並幫助人們認識到動物福利的重要性。」史蒂夫說,中國養殖企業在可持續農業及福利養殖方面進行的有益嘗試和取得的巨大進展對食品安全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都是有益之舉。
史蒂夫解釋說,傳統的集約化養殖方式用限位欄對豬、雞等農場動物進行空間上的限制,增加動物患病的風險,而農場主為防止疾病的產生和傳播會在飼料裡添加大量抗生素,這些抗生素最終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會讓人類產生抗藥性,影響人體健康。
史蒂夫號召更多中國企業能夠加入福利養殖的行列。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全球執行長史蒂夫•麥克維爾。 本文圖片 受訪者供圖
大多數人不知道動物展演背後的殘酷性
史蒂夫•麥克維爾(Steve McIvor)攜帶的電腦裡存儲著大量動物受虐的照片。
他點開其中一張照片:一頭母豬被關在空間狹小的限位欄裡,空間小到僅能讓它四肢站立,不能轉身。
而另一張照片展示的是史蒂夫在泰國拍攝的馴化大象的場景:「馴象師用幾根木樁把大象固定在一個無法自由活動的籠子裡,一遍一遍讓它把前腳抬起,為了讓大象順從,一旦大象不聽話,馴象師會不斷用尖銳的矛去刺它,直到它被馴服。」
2月初,史蒂夫在泰國見到遊客在騎大象,他認為,大部分遊客其實是很愛動物的,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馴化大象背後的真相。
「人們不知道,大象看起來很乖,是因為它們害怕。」史蒂夫皺了皺眉頭,一邊比劃一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他在世界各地見到的虐待動物的場景。
2016年5月,史蒂夫被任命為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全球執行長。這個機構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長期致力於提高動物、特別是農場動物的福利。
史蒂夫說,自己並不是一個極端的動物權利主義者。
他解釋,關注動物福利並不是反對食用動物、反對野生動物飼養,而是認為人們可以養寵物,可以吃肉,可以建動物園對野生動物進行觀賞。但同時,主張滿足動物的需求,比如動物園的設計要儘量模仿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不能虐待動物。
「老虎、大象在訓練過程中會被打、會餵藥。並且,人們不知道的是,可以用來合影的老虎基本都是餵過藥的。」
這是史蒂夫第二次來中國,此行的重要目的是關注中國的農場動物福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他希望能夠推動提高生豬養殖福利。在他看來,提高農場動物福利實際上也是對中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史蒂夫•麥克維爾在浙江生豬養殖企業考察。
持續推動浙江養豬企業改善生豬養殖福利
史蒂夫在11歲的時候就萌生了對動物福利的關注。
那時,他在報紙上看到英國用犬只做香菸實驗後很觸動,在學校發起了一場籤名活動反對這一行為。
「這件事情還挺成功的,雖然只是在學校裡發動學生籤名,但經過媒體大量的報導以及多方推動,後來在狗身上實驗香菸這件事情就停止了。」史蒂夫很開心的回憶童年的這件事情,那是他第一次為動物保護而發聲。
此後,史蒂夫在這個領域裡繼續探索,大學畢業後在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工作了13年,也在世界農場福利協會等機構從事相關工作。
在加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之前,史蒂夫曾擔任英國廢除活體解剖聯盟(British Union for the Abolition of Vivisection)執行長,在歐盟禁止化妝品動物實驗以及禁止退役賽犬用於實驗等項目上也作出重要貢獻。
這次中國之行,史蒂夫專程趕赴中國生豬養殖大省浙江考察,並與中國獸醫協會一起推動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取消對生豬的全程限位欄系統。青蓮食品是浙江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之一。
2015年,這家公司作為中國首批試點企業與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中國獸醫協會籤署了合作備忘錄,嘗試福利養殖。
兩年多以來,青蓮食品母豬和育肥豬的抗生素等藥物使用量下降了10%以上,仔豬成活率從93%提升到了96%,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得到提高。
10月12日,浙江青蓮公司籤署承諾,將取消母豬孕期全程限位欄系統。這意味著在孕產期前後,除配種、哺乳期外,母豬能夠在合理的環境下自由活動並與同伴互動,從而改善超過100萬頭生豬的生存環境。
「這是一次了不進的進步。」史蒂夫親自考察了這家公司並評價說。
史蒂夫•麥克維爾在浙江生豬養殖企業考察。
人類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大多來自於食用農場動物
「為什麼會關注農場動物的福利問題?」
史蒂夫向澎湃新聞解釋說,當人們談論動物的時候會談如何保護野生動物、如何保護我們的寵物,但很少有人會關注農場動物。而實際上,農場動物是量級最大的一類動物。
「動物不能夠為自己代言發聲,農場主也不會考慮到農場動物的天性,不會關注農場動物的需要,而只是把他們作為人類的食物,但其實它們可以感知到痛苦,它們也會有情緒。」史蒂夫說,他關注環境、食品安全、動物福利、人類權益等多項議題,而這些議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的集約化養殖方式用限位欄對豬、雞等農場動物進行空間上的限制,不讓其自由活動,會增加動物患病的風險,農場主為防止疾病的產生和傳播會在飼料裡添加大量抗生素進入,這些抗生素最終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會讓人類產生抗藥性,影響人體健康。
「人類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大多來自於食用農場動物。另一方面,諸如禽流感、布病等動物疾病一旦傳播到人體卻是更可怕的事情。」史蒂夫說,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人口多、消費量大,中國在可持續農業及福利養殖方面進行的有益嘗試意義重大。
福利養殖能夠有效促進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和糧食供應的矛盾尚未完全解決,是否應該在現階段發展福利養殖?
史蒂夫向澎湃新聞表示,中國人口眾多,對食品需求巨大,這是基本國情,而福利養殖不僅是必然發展方向,更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福利養殖能夠有效促進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他說,首先,福利養殖促進了可持續農業發展,以更加經濟實惠和環保的方式提供高品質的豬肉,並不會提高食品價格,真正造福廣大人民。
此外,福利養殖提升了農場動物健康,降低了大規模疾病的暴發,從而促進食品供應的穩定性。
在史蒂夫看來,福利養殖通過科學方式,充分認識到動物福利與人類福祉、行業發展之間的互相促進關係,以更加更可持續的方式進行養殖,最終的結果實現是高品質、高產量、低價格、低汙染的農業模式。
中國正加快制定動物福利技術標準和規則
在中國,動物福利的概念還未大規模普及。對於農場動物而言,人們普遍認為它們的結局就是被宰殺、為人類提供食物,所以很多人並不了解和關心這些動物生前的飼養環境如何。
2016年,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大會通過了一項旨在改善全球農場動物福利的建議,要求各國政府在設計國家養殖體系時,應當優先考慮動物福利。
10月12日,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公開場合發布消息稱,中國正加快制定動物福利技術標準和規則,逐步健全農場動物福利的檢測、評價與監管體系,並探索動物福利法治化道路,「以農場動物福利為抓手,促進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的生豬養殖數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史蒂夫在他的電腦上展示了大量圖片:傳統的集約化養殖方式在生豬飼養、運輸和屠宰過程中存在著各種有悖動物福利的問題。
「在歐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推動農場動物福利方面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史蒂夫告訴澎湃新聞,這些成功案例顯示,青年人是動物福利有力的推動者,「在倫敦,他們推動了乳業巨頭改善養殖場裡的奶牛福利,這不僅能夠提高牛奶的品質,最終對於提高企業的利潤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