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也不靠譜?挪用信息,洩露隱私,鹿圈圈教你避坑大招!

2020-12-08 鹿圈圈助手

這幾天,「池子起訴中信銀行」登上微博熱搜,原本只是一場勞務糾紛,只怪攤上笑果文化這個「豬隊友」,中信銀行也被扯進輿論漩渦。

圖片由鹿圈圈轉自網絡

池子稱:「在笑果文化寄給我的案件材料裡面,竟然發現了我在中信銀行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直指笑果文化涉嫌在未經本人允許的情況下觸犯了他的個人隱私,而中信銀行給他的回覆則是:「這是配合大客戶要求。」 。

洩露隱私,這是大罪啊,錢錢錢,小命根兒,你想過沒有,老百姓為啥把錢存銀行?就問你那點少得可憐的利息?不不不,我們沒指著靠這個賺錢,大部分人把錢放銀行,圖的就是安全放心,踏實可靠!現在信息都洩露了,哪有安全可言?

圖片由鹿圈圈轉自網絡

說起中信銀行,和鹿圈圈小編還頗有淵源。2017年前後,小編辦了一張中信銀行的信用卡,稀裡糊塗拿了卡,也沒有用過。1年後,小編斥巨資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辦理貸款時被卡住,原因是徵信中顯示婚姻狀況為已婚,銀行要求我出示結婚證!我的天,我竟然都不知道我結婚了?一查源頭,原來是中信銀行的信用卡一欄顯示我的信息是已婚,業務員的這一個低級的錯誤,導致我貸款一直批不下來,多次打電話、櫃檯投訴,折騰了大半個月,算是改過來了。從此以後,中信銀行這四個字,就深深印在我腦子裡。

鹿圈圈言歸正傳。不得不說,攪動一池春水,還得是人家池子啊,一個勞務糾紛,順帶炸出個大金花。

圖片由鹿圈圈轉自網絡

不過你看人家中信銀行的業務一般,但是人家反應快啊,立馬跪地求饒:

5月7日凌晨1點左右,中信銀行官方微博發布道歉信。中信銀行表示,「我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提供了王越池的收款記錄。對此,向王越池鄭重道歉!」

銀行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並對支行行長予以撤職

圖片由鹿圈圈轉自網絡

嘖嘖嘖,這速度,這態度,鹿圈圈感慨,還真不是一般小機構能追趕上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銀行都叫中信銀行。

鹿圈圈也只是發表下小感想,請大家以此為戒。鹿圈圈教大家一招,避免入坑:只要和錢有關係的,一定要謹慎選擇!

包括銀行這類存錢理財機構,不要一味追求高利息,風險高不確定因素多,信息安全無法保障!同時也包括賺錢任務類的平臺,市場上這類平臺五花八門,一定要多多篩選,評估是否適合自己很重要,正規靠譜平臺是首選。

圖片由鹿圈圈原創

守好你的金山銀山,帶著鹿圈圈暢遊世界吧~

相關焦點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僅靠「自罰」解決是不夠的
    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該行被罰款50萬元,直接責任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機關。  雖然事情已經有了階段性的處理結果,但絕不能簡單翻篇,草草了事。一方面,中信銀行的行為恐怕不只是其在公告中所說的「未嚴格按照制度操作」這麼簡單,而是涉嫌違法,且一犯再犯,情節惡劣。
  • 德雲社怒斥隱私洩露行為 為個人信息戴上「安全帽」
    事實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信息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信息領域都存在巨大的挖掘和探索空間。如今,大數據已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最基礎的發展領域,由此也引發各種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從現實來看,隱私洩露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幾乎無法杜絕,人們在將信息授權給他人、商家或交易平臺之時,就已經打開了隱私洩露之門。
  • 發送原圖洩露隱私?微信:地理位置信息洩露與微信無關
    【觀察者網TMT報導】針對「微信發送原圖會洩露隱私」的說法,8月31日,微信方面發表《說明》回應稱,所謂的地理位置信息洩露,與微信無關。 微信稱,任何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照片,都含有Exif參數,可以調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數據,在照片中記錄下位置、時間等信息。當用戶把原始圖片發送給其他人時,所附帶的信息也一併發出去了。
  • 微信發送原圖洩露位置信息引關注 專家支招保護隱私
    「發送原圖洩露拍攝定位,需同時滿足3個條件:手機GPS定位已打開;拍照設置了保存地理位置;發送原圖。」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說。原圖包含位置信息容易導致隱私洩露如果打開手機GPS定位以及在拍照時設置了保存地理位置,那麼照片上可以查看哪些信息呢?
  • 共享充電寶陷洩露個人隱私旋渦 消費者隱私已被洩露怎麼辦
    重慶市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中世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吳啟均說,隨著科技進步,個人信息尤其是隱私的洩露途徑不斷增多,而法律法規中針對具體社會生活的規定往往與新技術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首先要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以及行政機關關注科技動態,在處理相關問題時,靈活掌握,參照法律原則進行處理,並不斷完善立法及監管措施;其次要求消費者在使用新生事物時,增強防範意識,確認安全後再使用;再次,供應商應注意保護消費者的隱私不被洩露。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年終曬網絡消費帳單 當心洩露隱私
    年終曬網絡消費帳單 當心洩露隱私 市工商局提醒:面對記帳理財APP需提高警惕 作者:姜帆 2018-01-10 13:17   來源:北方晨報
  • 佛跳牆:除了洩露數據的 VPN,DNS 測試工具也不靠譜
    近些年來,用戶越來越注重隱私的保護,因此 VPN(無論免費還是付費)成了許多人接觸網絡世界的密匙。不過,許多人用起 VPN 來是病急亂投醫,因此壞分子們也打起了壞主意,他們盯上了你的數據,而且讓人無語的是,VPN 上的數據洩露都是偷偷摸摸的,如果不用工具測試都無法發現黑客們在背後做的手腳。不過,如果沒有擦亮眼睛可能就會用錯工具,拿到的信息都是誤導的。
  • Facebook信息洩露事件影響重大引發大思考
    Facebook信息洩露事件暴露後,才發現事件主角的劍橋分析公司之厲害、之威猛、之令人瞠目結舌。「我們定位你的選民,打動他們讓他們採取行動。」這是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政治服務部門的廣告語。
  • 40元可買超十萬智聯簡歷,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還有隱私嗎?
    網際網路時代,隱私信息安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但是,身邊卻隱私洩露的事情卻一再發生。服務態度差,圓通對客戶信息安全保護也不夠?國內的這些快遞,除了京東和順豐,民營快遞的「四通一達」送貨快不快不說,那服務態度是真的一言難盡。這裡面,圓通尤其如此。
  • 你還有隱私可言嗎?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原標題:你還有隱私可言嗎?免費個人信息洩露查詢雲平臺幫你快速查找內鬼     填寫個人信息就能免費領口罩?1天內4700多人被騙!     1.23億個人信息洩露!迪卡儂資料庫暴露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觸目驚心!
  • 趙麗穎隱私洩露,楊坤被逼瘋:有人正在看著你!
    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偷偷潛入你的家裡,這裡轉轉那裡看看,亂翻你的東西,偷窺到你最隱私的地方。這何止可怕!簡直可怕+可恨+可恥!私闖民宅。偷拍照片。私自曝光。侵犯隱私。哪一條都夠你喝一壺的,你丫在犯罪知道嗎?吃瓜如我,也有一萬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 發照片傳原圖分分鐘洩露你的隱私,這個鍋微信說不背!
    特別是照片原圖,分分鐘暴露你的位置信息↓↓照片定位,行程一目了然。細思極恐……媒體報導稱,任何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照片,都含有一個叫Exif參數的東西,除了光圈、快門等各種圖像數據,最關鍵是,還包括位置信息。如果沒有經過人為處理,這些圖片的Exif參數會一直存在。有時候分享一張「原圖」照片,分分鐘就暴露了你的信息。
  • 澳洲交易所BTC Markets因電子郵件炸彈洩露客戶隱私信息
    12月1日,澳大利亞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BTC Markets在一封發給每位受影響個人的營銷電子郵件中意外洩露了其所有客戶的全名和電子郵件地址。BTC Markets正在向澳大利亞信息專員辦公室(OAIC)報告這一事件,Bowler指出,該交易所將「從OAIC那裡獲得指導」,以尋求如何應對這一洩露事件。
  • 手機攝像頭和話筒成隱私洩露「重災區」
    網絡隱私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議題,什麼軟體會獲取我們的隱私信息?哪些獲取行為屬于越界獲取?我們該如何防範隱私洩漏和網絡欺詐?日前,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和DCCI網際網路數據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8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1144款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顯示,目前幾乎所有手機APP都在獲取用戶隱私信息,但大多數都能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進行獲取,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比例持續大幅降低,2018年上半年安卓APP越界獲取比例降低到5.1%。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為何手機中的APP都要讀取個人通訊錄信息?會洩露個人隱私嗎?
    現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每個人的手機裡除了一些自帶的APP之外,或多或少都會去應用商店下載一些第三方APP;這些APP會獲取用戶的諸多個人信息,如通訊錄;可能會令很多用戶產生反感。那麼APP服務商為何處心積慮地要獲取我們的通訊錄信息呢?到底會不會存在隱私洩露的情況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讓你想想都害怕的——故意洩露涉疫情個人信息案件又來了!
    回想疫情初始,我市一份份「返齊人員居住社區」、「密切接觸者信息名單」的文件在微信群中被瘋狂轉發,內容包括相關人員的姓名、照片、工作單位、就讀學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及車票、航班信息等。信息洩露給返鄉人員及確診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不少人甚至接到騷擾電話和謾罵簡訊。
  • VIPKID平臺強制上線隱私政策 隱私洩露後稱:請理解明白
      半島網7月12日消息 突然更新隱私政策,強制用戶點「同意」;用戶信息洩露僅僅是「希望理解明白」、洩露隱私引起不當後果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近日,VIPKID在線少兒英語(以下簡稱「VK平臺」)上線的隱私政策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 百度網盤洩露隱私?千萬別點「公開分享」
    原標題:百度網盤洩露隱私?千萬別點「公開分享」   百度雲作為市場上較為流行的雲存儲服務,其註冊用戶已超一億人。但近日,有網友發文提醒,使用百度網盤分享的文件連結,有可能被第三方網盤搜尋引擎抓取,從而導致用戶的私密文件遭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