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十度,在戶外會是怎樣的感受?冬捕節現場的達裡湖上,零下三十度的寒冷裡,卻顯得格外火熱。
這片曾被舌尖2探訪過的秘境,當數量壯觀、肥美的魚兒在漁網中蹦跳,那種豐收的喜悅和對內心的震撼,難以言表。
(1)
想必大多數人對冬捕的印象,來自《舌尖上的中國》。吉林查幹湖上,在經驗豐富的漁把頭判斷中,下網、走網、拉網,水底的世界被打撈起來。那一派壯觀的景象裡,人們收穫著自然的饋贈。
▲《舌尖上的中國》,捕撈上岸的魚被漁工拋在卡車裡
冬捕,顧名思義,在冬季裡捕魚,是一種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據說,以查幹湖為代表的冬捕可以追溯到遼代。
遼代建立者契丹是遊牧民族,隨水草,逐寒暑,往來遊牧漁獵。遼建國後,皇帝保持居無常所,四時遷徙的舊俗,設行帳稱「捺缽」,後來用「捺缽」指代在這一時期的活動。
到遼聖宗時,四季捺缽有了固定的地點和制度。其中春捺缽,就在適合放鷹、捕天鵝大雁,以及「鑿冰鉤魚」之所。
這位遼聖宗,喜吃「冰魚」,於是周圍隨從就得非常有經驗地找到魚群聚集處,鑿冰鉤魚。
鉤魚開始以前先派人於河上、下遊截魚,以防逃散。鉤得頭魚,即於大帳置酒設宴,皇帝命前來祝賀的女真各部酋長依次歌舞助興。
「鑿冰鉤魚」的盛會從皇家傳入民間,從簡單的鉤魚到有計劃的捕魚,逐漸成為一種漁業生產方式。現在,冬捕因保留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在正常的漁業生產之外,也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成為一種旅遊觀光活動。
和吉林的查幹湖冬捕相比,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的達裡諾爾湖,也有令人著迷的冬捕風情。與查幹湖不同的是,達裡湖的冬捕是民間傳統到官方認定的過程。
(2)
達裡湖全稱達裡諾爾湖,是內蒙古的第二大內陸湖,遼時稱「魚兒海」,元時稱「捕魚兒海」,清時稱「達兒大湖」。從元代開始,史籍中出現了達裡湖捕撈活動記載。最早記載這一事件的,就是那位在金庸武俠小說裡為人熟知的長春真人丘處機。
丘處機當時西行赴上都,經過達裡湖畔時,看到「始有人煙聚落,多以耕釣為業」。至於從官方認定中將捕魚作為生計,則出現在康熙年間,「上以蒙古地方大雪,命理藩院遣官閱堪牲畜倒斃、缺食窮困人等……有達裡諾爾……諸水,可先教其捕魚為食」。
從此史料裡可見,大雪造成災害,康熙此舉是為了賑災施救。後來,因為關內人入關,搶奪捕魚權,幫派鬥爭頻繁,清政府曾幾次下令禁止在達裡湖捕魚。直到道光年間,允許當地牧民捕魚,以提取賦稅。
▲達裡湖冬捕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
延續到新中國建國後,達裡湖設立漁場,捕撈權由民間收回國有,漁工成為冬捕活動的主體。及至2011年8月14日,達裡湖冬捕習俗正式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該區漁業的一件盛事。
而從2006年開始,每年冬季的「達裡湖冬捕節」,則成為了克什克騰旗這個旅遊城市的重要旅遊符號。吸引著遊客們的,是神秘的祭祀儀式和精彩的捕撈場面。
(3)
零下三十度,在戶外會是怎樣的感受?
冬捕節現場的達裡湖上,用木欄杆圍成的祭祀場地中間有一個直徑約一米的冰洞。冰洞旁邊堆放著一張大漁網,冰洞前供桌上擺放著祭祀品。祭祀儀式大致有喇嘛祈福、舞龍表演、漁把頭祭湖醒網,漁工喝壯行酒幾部分。
▲祭祀儀式中的舞龍表演隊
祈福和祭湖醒網,是蒙古族湖神崇拜的信仰體現,讓湖神保佑,同時喚醒漁網上沉睡的神靈。
舞龍表演則是民間祭祀儀式裡對龍王的崇拜,蒙古族在後期受到滿、藏以及漢族文化的影響,有了龍王崇拜。當地民間傳說故事《姊妹湖》裡,就認為達裡湖住著海龍王敖海。
▲供奉著龍王牌,希望得到龍王保佑
整場祭祀,都是為了祈禱今年捕魚獲得豐收。
對於經驗豐富的漁把頭來說,他們知道河水注入處沒有結冰,附近氧氣充分,冰層下的溫度有4攝氏度左右,正是魚群聚集的地方。因此在這裡打下入網口。
▲一兩米寬,幾十釐米厚的冰層被拖走,露出入網口
所謂深水下網,淺水出網,一般會在相隔幾裡的地方打下出網口。入網口大概有6平米左右,從入網口開始,兩側每間隔40米都要打下一個冰層厚度、直徑30釐米左右的冰眼,稱為撥杆洞,一直連接到出網口,形成一個六邊形。
這時,七八個男人扛著一根40米長的木桿,尾部拖著200多米長的繩子,漁工稱為網綆的。從入網口最近的冰眼穿入,網綆後面連接的就是長800多米,寬10多米,重量達到幾噸的大網了。
形象點來說,要從入網口的冰眼穿到出網口,這木桿就像是一根超大的繡花針。漁工練的是冰下穿針引線的功夫,要靠直覺和簡單的矯正工具以及大叉子作為助推器,才能保證木桿子帶著網綆,網綆帶著大網在冰下準確布網。
▲卡車拉來網綆和大網,漁工們利用簡單的矯正工具保證木桿沿正確的弧線拉網
「穿針引線」是耗費體力的活,往往會持續5個小時,當兩側的木桿帶著大網到出網口合攏後,就到了激動人心的拉網階段了。一般一網都有上萬斤的魚,能裝滿一輛或兩輛拖拉機的後鬥箱。
看著數量壯觀、肥美的魚兒在漁網中蹦跳,那種豐收的喜悅和內心的震撼,難以言表。
▲捕魚圓滿完成,漁工高興地衝著鏡頭舉起一條魚
(4)
達裡湖冬捕的魚,並沒有查幹湖的魚大,但這裡的魚好在全是自然繁殖,並且因為處於高寒地帶,又是鹽鹼湖,在這裡生存的魚,只有兩種。一種是鯽魚,一種是華子魚。
達裡湖的華子魚,學名瓦氏雅羅魚,是一種稀有的魚種,七年才生長到15釐米左右,500克重的華子魚已經是湖中極品。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第六集秘境裡,每年春季,那些逆流而上通向貢格爾河產卵的魚,就是達裡湖的華子魚。
《王國維遺書》上記載「每三、四月間,自達裡諾爾湖溯河而上之魚,堵塞河渠,殆無空隙,人馬皆不能過。」這些逆流而上產卵的華子魚,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每年春季華子魚都要逆達裡湖而上產卵
在半蘇打型鹼水中自然成長的華子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每年冬捕出來的華子魚,根本不愁銷路。
雖說冬捕上來的華子魚,清蒸最能保持它鮮淳的原味,但在當地,華子魚更多的是這兩種吃法:
一種只加食鹽抹勻魚身,再放任何調料都是多餘。待稍稍浸入,下油鍋急火慢煎,直到兩面焦黃,撈出盛盤,咬一口,酥脆香嫩,再來一碗熱奶茶,美味至極。
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大鍋燉魚。據說也跟康熙有關,當年康熙來到草原,從達裡諾爾湖捕魚後,又在草原上採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製。鮮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開,並說吃了這裡的魚,朕便不想天下的魚了。回到京城後,仍念念不忘,以後又多次派人來捕魚,飛馬送入京城。
▲清蒸華子魚和大鍋燉華子魚,試試更愛哪一種?
美食總會有很多傳說故事。但寒冷的天氣裡,不管是捕魚歸來的漁工,還是看冬捕到此的遊客,加蔥姜蒜、白蘑、山花椒燉一鍋華子魚,咕嘟咕嘟的熱氣冒著,香味撲鼻,吃上一口,再小酌幾杯,你會深深理解康熙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