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展嘉
題圖 | 視覺中國
中國的電商市場是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天下,它們牢牢把控著近80%的市場份額,面對逐漸飽和的國內市場,一大批創業者紛紛把目光轉向北美、歐洲以及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從事跨境電商。
深耕東南亞的Shopee Q3 GMV達46億美元;背靠阿里的Lazada「雙11」26個品牌銷售額突破100萬美元.....一批批創業者希望能在海外繼續上演電商的造富神話。
尚凡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1月,90後創業者孫驥野創辦了玩具品牌尚凡,主要面向北美市場,為當地用戶提供益智類、早教類玩具,並通過Amazon、Walmart等電商平臺以及urban kids、puzzle zoo等線下渠道進行銷售,而今,不到三年時間,尚凡成立了自己的獨立站,併集結了國內超過50家供應商。
尚凡的存在可以看作千千萬萬個跨境電商從業者的縮影,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小公司,從依託Amazon第三方平臺,到成長為擁有自己的渠道,並建立自己的品牌,擁有超過300個SKU,實現年營收過億元的銷售額。這中間,它抓住了哪些紅利?又踩過了哪些坑?對後來者會提供哪些借鑑?
尚凡團隊
美國獨立站有的是機會
「在美國,獨立站品牌也可以活得很好。」尚凡創始人孫驥野告訴虎嗅。
在美國電商市場,即便是一家獨大的Amazon,佔據的市場份額也不過是45%左右,其餘過半份額則被獨立站瓜分。當總部位於加拿大的Shopify像一條鯰魚攪動美國電商市場,並在市值上超過eBay,緊貼Amazon時,沒人敢再忽視獨立站的價值。
「獨立站可以擺脫大平臺的規則束縛,擁有定價權,並能有效跟蹤客戶購買信息。」某位業內人士表示。而這種方式也逐漸成為很多品牌在出海時選擇的另一條路徑。
另一方面,伴隨著美國關店潮的來臨,零售模式也在發生改變,相當大一部分購買訴求得不到釋放,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趨勢愈加明顯,玩具品類的線上流量也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而中國網際網路大潮也衍生了很多線上模式的玩法,中國很多項目得到了矽谷投資者的認可。
在這期間,孫驥野見證了一大批留學生們,利用生於中國,長於中國的優勢,把中國的商業模式遷移甚至直接複製到美國,並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也讓孫驥野看到了的機會。
「當時的情形很像2013年的中國,很多品類都可以去切。」在美國留學期間,孫驥野通過抓取美國各個平臺熱門詞彙,從搜索量和點擊量發現,美國零售市場的暢銷品類基本以玩具和寵物為主,另一方面,他也觀察到美國家庭,兒童對玩具的需求是剛需,「房間四分之一基本全是玩具。」
作為全球最大的玩具市場,美國玩具市場規模接近500億美金,到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700億美金。根據NPD Group的最新報告The Future of Toys顯示,預計到2020年,美國玩具行業的總體銷售額將會有所上升,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21年底。到2021年,包括可動人偶及配飾、工藝品、建築套裝、玩偶、遊戲拼圖以及戶外運動玩具,預計將出現增長。
「美國其實並沒有特別好的母嬰電商獨立平臺。」孫驥野稱。Amazon全球活躍買家用戶超過4億,賣家卻只有300萬,很多品類在平臺上供不應求。早在兩年前,孫驥野也觀察到一個事實:美國的線上玩具品類並不豐富,電商滲透率不高,在京東、天貓和在Amazon、eBay搜索同一個詞條,數目會呈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
在美國,除了知名大品牌,受眾對其他新興品牌在認知度上並無較大差異,美國傳統的玩具品牌多是古老大品牌,並且擁有知名IP,比如芭比娃娃、孩之寶,通過文創內容,積累粉絲,實現內容+IP+粉絲+售賣的整個閉環,玩具只是附著其中的衍生品。
於是團隊通過抓取美國各個平臺熱門的玩具詞彙,去判斷哪種類型的玩具最受市場歡迎,最終把品類切入戶外細分渠道,生產諸如小孩兒吹的泡泡和沙灘上的自提桶、充水鴨子、沙灘推車等。在自建獨立站前,商品通過Amazon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售賣,均價20美金左右。
「對於如尚凡等新品牌而言,現階段打造IP的能力不足,因此它所能切的只能是線上渠道的紅利。」梅花創投投資總監馬赫赫稱。
2019年,梅花創投領投了尚凡近百萬美金,對於其中的投資邏輯,馬赫赫表示首先是美國近些年渠道的變化,線下轉線上的趨勢明顯;其次是尚凡團隊中,大部分擁有美國留學、生活經驗,對美國文化以及消費情況十分了解;當然,很重要的優勢是中國的供應鏈,這也是眾多中小創業者能夠出海的大前提。
供應鏈,供應鏈,供應鏈
「全世界80%的玩具基本都是中國製造。」從玩具零配件到最終產品,以及通過銷售網絡送達消費者手中形成的整個網狀結構,是中國供應鏈的天然優勢,孫驥野稱,這種優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消失。
「但美國人搞不定中國的供應鏈。中國本土的供應鏈廠家又無法搞定美國市場。」這也是很難看到中國品牌真正走到美國的原因,但海外市的眾多用戶急需中國商家去開拓。
《2019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傳統玩具以一般貿易方式實現的出口額為135.60億美元,佔比為54.06%,同比下降1.07%;以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出口額為115.24億美元,佔比為45.94%,同比增長12.59%。
過去中國玩具出海,更偏重貿易模式,中國廠家的上遊是國際貿易商,跨境貿易的所有流程基本由貿易商決定,而決定權也在國外品牌商手中。在孫驥野看來,這是過去數十年來玩具出海面臨的客觀難題。
拿玩具品類來說,從M端出廠價到C端,至少有七倍的加價率,甚至更高,層層中間商如生產商、製造商、渠道商等高達五到六個環節,而工廠的工作習慣是一年開發數十款產品,每款的開發費用至少上百萬,投入市場後,賭其中的兩三款能成為爆款,信息差使得工廠並不清楚市場的真正需求,玩具從工廠發出後,工廠也不再過問後續環節。
「讓M端和C端重新建立聯繫,縮短中間路徑,這也是必然趨勢。」孫驥野告訴虎嗅。「過往C端信息無法直接給到工廠,現在C端建議可以直接觸達工廠,看似是M TO C,實則是C TO M的生意。」
但當孫驥野來到東莞、浙江小鎮以及汕頭澄海等玩具廠商聚集地,並和中國貿易商、工廠講尚凡的模式,稱可以通過尚凡把M端和C端進行連接時,幾乎沒人信。
「碰壁無數。」
據他描述,為了搞定供應鏈難題,他不得不在工廠住了兩個多月,和當地工人同吃同住,真正通過實地了解整個玩具製造業從上遊到下遊產業的規律,同時也了解工廠的需要。最終促成了合作。通過OEM+ODM的方式,經由尚凡搭建的各個渠道,銷往美國。
當通過各個渠道把幾十款打造成爆款,給工廠返單時,尚凡的口碑也逐漸打開。
本土化之戰
當然,供應鏈之外,熟稔當地的生存法則,對每一位出海創業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用戶購物習慣差異
中國是價格敏感度市場,美國則是服務敏感度市場。美國用戶在購物時,最常做的並非搜索品牌,而是搜索功能品類,這也反映出美國購物時更理性,且實用主義比較強。不會追求極致的價格便宜,也不會追求品牌極致化,更加趨於理性。
在美國,用戶對價格敏感度並不高,但需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訂閱制服務在美國活的非常好,「美國用戶更享受購物過程中的快樂。」這也讓尚凡逐漸演化出訂閱化電商模式。平臺根據家長需求搭配適合兒童的玩具套裝,進行個性化推薦,幫助家長進行決策,省時間的同時,也能夠降低成本。
在拓展美國市場時,尚凡最常做的便是去客戶家裡家訪,使用郵箱在美國當地很常見,做跨境電商,掌握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必不可少。
法務問題
在美國,很多律師會以幫大品牌告小公司為生,最後以大品牌出面,分給律師律師費為終。據孫驥野介紹,如果不對事件進行回應,在美國則等於是犯法,美國以案例法為主,不提供證據,便會讓別有用心的律師有機可乘。
中美團隊協作問題
在出海時,通常中國和海外都會設立公司,而對於小公司而言,如果沒有現金的管理經驗,進行團隊打磨,則很容易出現管理問題。
線上+線下的營銷模式
美國人喜歡線下活動,在進行品牌市場營銷時,僅僅靠線上渠道遠遠不夠,線下活動不可缺少,尚凡目前已經和當地數十家幼兒園達成合作,品牌也入駐到線下門店。
質檢問題
玩具質檢體系龐大,需要十幾組的基礎檢測才能完成檢測報告,不單是化學元素,物理檢測,警告標語的位置、顏色和大小,處理不好,都無法通過海關。當然,也有複雜的專利和版權問題。
選品和爆款思維
玩具市場每年爆款高達20萬個,尚凡除了做自己品牌,每年也會扶持20家左右其他品牌屬性的產品,嚴選之後出海到美國,自有網站也會對其進行流量扶持。在如何提高復購率問題上,孫驥野稱要搞清楚如何放大購買關鍵詞,不管是站內還是站外,要有意識去打造爆款。
當然,現金流問題也不容忽視,大量跨境電商公司,積壓庫存,無法出貨,儘管規模很大,但卻無法盈利。除此之外,美國物流成本較高,倉儲物流對於中小公司而言,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國,Amazon設有物流業務,尚凡也會和Amazon合作,
「缺少美國當地渠道很難生存,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孫驥野表示。
寫在最後
據了解,目前尚凡已經實現盈利。疫情期間,是孫驥野創業以來最忙碌的時刻,單量呈倍數增長。他稱每天最高峰可以接到十多個電話,疫情加劇使得內銷市場相對薄弱,過去掌控整個市場的傳統貿易商,很難在這期間再出去,他們也希望借這個機會,打通線上出海渠道。
對於想要去美國創業的人,孫驥野也稱,要摒棄「用資本實現快速裂變」的中國式創業思維;真正了解當地市場情況,提升對當地文化認知的水平;當然,不能觸犯當地法律,最好有專業的法律團隊。
在被問及公司接下來的挑戰和天花板時,孫驥野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他表示,中國品牌出海需要加強ODM,即自我研發的能力,從設計到研發再到生產,深度參與到產業鏈,而非局限於一些貼牌的產品,最好能延伸到更上遊的產業鏈,與文創內容做結合,提升品牌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