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路天使
無性別主義的迷人正在於其無限的可能性。/《奧蘭多》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最近兩年來,身邊的女性朋友們很少再提起「男朋友吳彥祖」或者「男朋友彭于晏」了,取而代之的是「男朋友王一博」、「男朋友朱一龍」、「男朋友肖戰」......
年輕人喜歡的偶像男星的特點,似乎正逐漸從粗獷、具備傳統男性侵略氣質過渡為更加精緻、陰柔。
至於女明星,你會發現那些具備「攻氣」的人越來越炙手可熱,比如今年「浪姐」中的人氣姐姐李斯丹妮以及萬茜,就總是在舞臺上呈現出更具備掌控感和爆發力的「攻氣」。
李斯丹妮攻氣十足。/@李斯丹妮
我們對男女性別的期待變了——女性可以像男性,男性也可以像女性。而這種社會風潮的改變,在人們的時尚風格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打開網購平臺,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主打「男女不分」的無性別(Unisex)款式——那些傳統的具備性別特徵的符號印花、蕾絲、領帶、多口袋被打亂,任意放在無性別時裝上面,形成了一種新的無性別的時尚風格Unisex(無性別)。
權志龍的穿著打扮,一直不按常規性別思路來。/GDRAGON_OFFICIAL
當性別特徵被打亂;當性別邊界被化解;當人們看起來既不像男生,也不像女生,世界會怎麼樣?
無性別主義時尚:模糊的才是美的
在2019年奧斯卡紅毯上,男演員比利·波特(Billy Porter)以一身「奇裝異服」——筆挺的西裝上衣和絲絨大裙擺驚豔全場,被評為當年紅地毯最性感明星。
比利·波特也是性別先鋒人物。/@lohihf會說話
這種早前被稱作「娘娘腔」,甚至是不倫不類的風格,在今天被稱作Unisex(無性別),如今,它正在成為時尚金字塔頂尖炙手可熱的前衛風格。
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天貓男裝發布的《2018潮流文化發展白皮書》,中性風格在潮流品牌中的市場增速高達341%,「男女同款」服飾在潮流市場的消費熱度不斷提升。
而2018年發布的《去性別化消費·中國兩性消費趨勢報告》則顯示,從消費層面的人群、喜好、習慣來看,「性別」正變得愈加模糊、融合、無界化。
Unisex(無性別)這個詞誕生於1968年紐約時報一篇關於「怪物鞋子」的故事。就在那一年,美國部分百貨公司的商品目錄增設了被稱為「His』n』Her」(既符合他,也符合她)的新分類。
1969年3月,瑞典設計師Sighten Harrgard和他的未婚妻設計了男女皆宜的皮帶式外套和圍巾,搭配闊腿雙層針織長褲。
廣告中的男女模特身穿相同款式的蕾絲喇叭褲,搭配橘紅色的紐扣襯衣,展現了男女性別之間的融通,這是無性別時尚概念的第一次成型,50多年後的今天,無性別時尚已經走得越來越遠。
要說無性別時尚到底是什麼,它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表現形式,但唯一的關鍵詞,就是模糊。
它可以是19歲的美國當紅女歌手碧梨(Billie Eilish)所呈現的朋克雅痞風,你無法用男性或者女性來定義它;它可以是李宇春的那種雌雄莫辨的華麗風格;
更可以是權志龍那種將男性、女性風格明顯的服裝進行混搭,穿裙子、打領帶的風格——在無性別主義這裡,男女的二元對立就像被橡皮擦擦掉一樣,留下了一片模模糊糊的痕跡。
Billie Eilish也自創了無性別品牌。/@Billie Eilish
對日本時尚大師山本耀司來說,無性別的理念起源於對男女裝執著區分的懷疑。早在1983 年的一次採訪,山本耀司就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表達了這種懷疑:「我總是在想,到底是誰決定了男女服裝應該有所不同? 」
強調世界並非二元對立,山本耀司將時裝化繁為簡,減少特徵性強的性別符號,模糊化服裝的性別區隔,創作適合所有人穿的衣服。
山本耀司為女性設計服裝,寬鬆、裝飾極少,裙子也是直筒的。他認為,女性也需要這種服裝,而不是只能穿繁複、修身的禮服。這樣的服裝,當然也可以被男性穿著。
山本耀司2020春夏。
在另一位著名的時尚大師、Gucci創意總監亞歷山德羅·米凱萊( Alessandro Michele)的無性別詞典裡,最重要的是「模糊」、「曖昧不明」。他認為那些不清晰的,才是最美的。
於是,在他任職兩年來,Gucci的設計風格再也無需考慮男或者女,女性不再需要展現固有體態特徵,而那些繁複華麗的圖案和蕾絲、蝴蝶結等明顯帶有陰柔色彩的服裝元素,照樣可以在男性身上出現。
用亞歷山德羅·米凱萊( Alessandro Michele)的話來說,就是男子可以「像她的女友一樣喜愛細膩的藝術,也可以在花園中追逐蝴蝶」。
Alessandro Michele本身就是個迷戀模糊的人。/HIGHXTAR
在頂尖奢侈品牌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運動品牌、快時尚以及新品牌,也開始紛紛進入「無性別服飾」的賽道。
在中國,最早嗅到這股無性別風潮的,是成立於2018年的中國無性別服飾品牌 Bosie,目前它已經在這條賽道上領跑,完成了三輪融資。
2019年,法國奢侈品牌 Chanel 與嘻哈歌手 Pharrell Williams 在韓國首爾聯合推出了 「Chanel Pharrell」 無性別膠囊系列;2020年,美國運動品牌 Converse 推出了史上第一個「無性別」服裝系列SHAPES。
相比起Gucci的華麗,SHAPES更傾向於酷酷的極簡。/Converse官網。
2020年,中國兩家無性別時尚品牌Oinkoink、DASH FUTURE先後出現。
無性別時尚,已經成了世界上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為什麼當年哥哥沒帶紅的無性別時尚
現在卻紅了
事實上,「無性別主義」並非前衛概念。
2000年張國榮以自己的身體為實驗,第一次在中國打破了這種性別之間的鴻溝。
那一年,「熱·情」演唱會在香港亮相,媒體如此評價道:這場演唱會從藝術理念、服裝道具,都代表著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水準,至今無人超越。
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張國榮在演唱會上的亦男亦女的造型:他披著長發,穿著法國高級時裝大師Jean Paul Gaultier親手打造的「從天使到魔鬼」主題服裝,包括貝殼裙、性感透視衫、緊身衣……在舞臺上完成了令人震撼的華麗變裝秀。
哥哥的超前,甚至嚇到了媒體。
這樣的風格,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他的造型遭到了香港媒體的群嘲,被評價為是「男人婆」、「異裝癖」。彼時的中國,網際網路剛剛萌芽,人們還沒有準備好接受「無性別」這樣一個過於陌生的概念。
但其實早在這場演唱會之前——1970年代,才是無性別主義誕生並繁榮的黃金年代。
那個年代,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偶像就是大衛·鮑伊。
1972年,大衛·鮑伊剃光眉毛,塗上眼影,抹上豔麗的口紅,穿上高跟鞋,套上彩色條紋緊身衣,化身來自火星的無性別人 Ziggy Stardust 。
這個形象對時尚界的影響的持續至今。
1975年,英國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發表首張專輯《Horses》,開啟了另一種亦男亦女的審美風格。
在這張被世人奉為經典的專輯的黑白封面中,帕蒂穿著中性的白襯衣吊帶褲,外套隨意甩在肩頭,看起來優雅而冷酷。她說:「當我在表演時,我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我已經消除了性別的定義。」
帕蒂·史密斯的這個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這種捉摸不定的風格,以偏離常規的方式和「驚世駭俗」的大膽給當時的年輕人帶來了一種新的幻想和態度。
在那個連性別都可以被忽視的時代,年輕人們正積極地塑造和探索新的風格,每個人都在用穿著表達自己。儘管那些風格,在現在看起來浮誇、離經叛道,但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處。
上世紀70年代,皇后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的舞台風格也極其離經叛道。
如今,這些迷人的特質,被無性別主義時尚所繼承,正好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在一個社會競爭空前激烈、未來也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年輕人急需去證明些什麼,或者宣洩些什麼。因此著裝風格,比以往更能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以及尋找自我的媒介。
在無性別所創造的「模糊」中,那個制定規則的人好像不見了,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未來,人們可以在裡面盡情凸顯自己,並最終釋放自己。
消費也成了年輕人追求個性化表達的出口之一。/Unsplash
無性別主義讓審美文化變單調了嗎?
在小說《未來共和國》中,美國作家安娜·鮑曼·多德描繪了一個差勁的未來生活圖景,其中「男人和女人的著裝沒有明確區分」,她認為這是消極的發展。
諸如此類的保守聲音一直都在——不少人擔心無性別主義的流行會讓世界變得單調無趣。
事實上,無性別主義時尚,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塊更加寬廣純白的畫布,在這片畫布上,設計師們可以自由地疊加更多可能性。
正如《男人與女人:穿著打扮》一書中寫的:「真正的雌雄同體的服裝不僅能消除男裝和女裝各自的缺點,還能結合各自的優勢。」進一步說,在無性別的設計領域裡,設計師將不再受到男/女性別規範的束縛。
藝術大師卡拉瓦喬的作品《捧水果籃的男孩》裡,流露出雌雄莫辨的氣質。這也是藝術家在探索的事情。
他們可以自由地將本屬於女孩的蕾絲、蝴蝶、亮片、泡泡袖等元素打亂,疊加進男孩寬鬆、板正、多口袋的服裝元素裡面,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崇尚怪異的無性別時尚品牌Charles Jeffrey Loverboy就在2019年春夏系列中用極其誇張的無性別造型和「不合身」的詭異設計,來尋找存在於Loverboy中超脫的愛與和平。
Charles Jeffrey Loverboy 2019年春夏系列。
再比如時尚品牌Deveaux也在 2019春夏系列中打造了一場「哥德式的葬禮」。在縹緲薄紗的遮蓋下,性別變得虛幻;不對稱的解構剪裁以及蕾絲等元素的運用,讓男模們產生了一種超乎性別的美。
實際上,打破傳統男女性別二元對立的審美風格,也意味著探索新的個體自由。
2016年,英國8歲的女孩黛西·埃德蒙茲因批評樂購超市售賣的T恤充滿性別歧視走紅網絡。
在那支走紅視頻中,女孩問道,為什麼男孩子的 T 恤上寫著「沙漠等你來探險」、「打破常規思考」、「英雄」之類的口號,而女裝上卻印著「美女」、「嗨!」、「感覺好極了」的字樣?
「大家都覺得,女孩子應該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男孩子就應該喜歡冒險!」她生氣地說道。
女孩應該如何、男孩應該如何,本身就是錯誤的設定。/@硬糖視頻
回憶一下,從出生之日,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頂著「男女有別」帽子被區別對待的嗎?在傳統性別模式裡,我們就像被裝進了一個個無差別的模具裡無法伸展。
小時候玩玩具,男孩只能玩汽車、飛機,女孩則只能玩娃娃;職業上,女人被認定為穩定即可、只適合文職類工作,男人則必須闖一番事業,有所創造。
但是,透過含義豐富的著裝,時尚以先行的概念有力地顛覆了這一點。
著裝作為最直觀的視覺標籤,一向被賦予了極大的性別區分的功能。曾經,社會規定男性要穿褲裝,女性必須穿裙子。而如今,對於無性別的實踐,便是從打破著裝的陳規開始的。
當越來越多的事物被去除性別標籤,當固有的性別著裝元素被打亂,人們也能夠更加自由地順從自我、表達自我。
1999 年,Brad Pitt 身穿女裝連衣裙,演繹《滾石》雜誌封面大片。他認為特洛伊戰士都在穿裙子,現代人為什麼就不行。
因此,對於無性別主義的流行,大可放下成見。
正如女性主義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所認為的,人類之所以不同,不是因為你是男人、我是女人的不同,而是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所具有的特質的不同。
也許會有女人不夠溫柔可愛,但她勇敢堅強;會有男人不夠堅定勇敢,但他溫柔善良。他們都如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