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迫切的問題,如果進口鐵礦石全面斷供向中國出口,中國的鋼鐵企業準備好了嗎?
國產礦山現狀如何?其他國家的鐵礦石是否夠補缺口?中國鋼企會集體趴窩還是早有布局,真到了「比拼內力」的極端情況,能否笑到最後。
種種跡象表明,留給鋼企的時間不多了,而且可能性越來越高,就像一頭河邊吃草的「灰犀牛」,可能隨時衝撞過來。不管這種風險概率有多大,做到有備無患總歸沒錯。
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原因有三
一、世界局勢複雜,貿易壁壘抬頭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也打了兩年多,從全球化到各種貿易壁壘。
自然災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也同樣加大了這種風險可能性。
二、華為前車之鑑,吹響各行業嗩吶
1、從華為斷供晶片。看看各國表現,看看華為面臨的壓力,各行業提前布局的嗩吶已經吹響,鋼鐵行業沒理由裝睡。
2、華為晶片被斷供,雖然影響很大,但是機會也很大,如果發揮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假以時日,在高端晶片等領域獲得突破甚至彎道超車,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對華為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而且是挑戰更是機遇。但是鐵礦石的影響卻不同。
三、自身短板多,毫無優勢
鐵礦石作為基礎原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的鋼鐵產量佔到世界的一半以上,每年鋼鐵產量達到10億噸級別,所需的鐵礦石簡直是天文數字。
中國鋼鐵對進口鐵礦石依存度常年維持在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約佔60%,巴西佔20%,如果極端情況發生,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供貨,如此的巨量,想短時間內補齊缺口,幾乎不可能。
解決辦法無外乎幾個方向:
尋找替代國進口補充。
加大國產礦石的開採。
提高廢鋼的回爐率,減少礦石用量。
開發新材料,替代鋼鐵的地位。
幾個方向來看,要麼杯水車薪,要麼非一朝一夕之功。
鋼鐵作為現代工業的筋骨,對於工業建設和國家發展無疑影響巨大,相對於華為的有壓力有希望;石油產業的多管齊下,多年布局;糧食產業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的紅線,鋼鐵產業毫無優勢,短板卻太突出。
說一說鋼鐵企業在礦石方面的現狀
1、自有礦山「聊勝於無」
我國的鐵礦石資源儲量並不小,居世界第四位,但是資源稟賦不好,品位平均只有34.3%,且多元素共生,選礦成本很高。
而且經過幾十年的開採,有些礦山已經挖到地下三四百米,成本高,品味差,已淪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澳大利亞的礦場很多都是露天礦,揭開地皮直接裝車,品位還高,都是60%以上的富礦,你說氣人不氣人。
2、金貴的高爐已「吃不下粗糧」
國產礦石品味差,成本高,但是在極端情況下,還是能江湖救急的,總不至於斷頓吧?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作為礦石的冶煉設備高爐,國內有很大比例,設計之初就只能使用高品味的進口鐵礦石。國產礦石根本不能用,這不是將就的問題,而是「基因」自帶,消化不了國產礦。
3、話語權缺失,根本不帶你玩
全球礦石業務被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礦商壟斷,缺少話語權和議價能力已是多年之痛。
美、英、日、韓等國的鋼鐵企業與礦商深耕多年,利益相互捆綁,互有參股,而中國的鋼鐵企業像個「外來戶」,處處受打壓。
近些年投資海外礦山,參與礦石投資等也多出師不利,鎩羽而歸。
這是發展之痛,也是獨立自主追趕的代價,沒得說,但是作為鋼企不得不跨過這道坎。
為什麼說時間緊迫,跡象越來越明顯
2、江寒水冷鴨先知。鋼鐵企業應該也嗅到了鐵礦石風險的味道。在鋼鐵龍頭寶鋼中報發布交流會上,有問到兩個問題,值得玩味。
公司對未來電爐的發展趨勢怎麼看?是否考慮對電爐的布局(主要是指以廢鋼為原料的煉鋼工藝,區別於以鐵礦石為原料先高爐煉鐵再轉爐煉鋼。美國比例超60%,歐洲30%,我國只有12%。)
關於海外礦山的開發情況,以及是否有收購礦山企業計劃等。
3、寶鋼等鋼鐵龍頭,兼併重組大手筆明顯加速,先收馬鋼,再並太鋼,一盤大棋在布局。
另外,不知是不是巧合,寶鋼股份近日頻頻出現公司管理層視察礦山業務的報導。寶武集團董事長陳德容調研馬鋼礦業;胡望明到西藏礦業調研等。
希望我們只是瞎猜,事情遠沒到我們想像的程度,鋼鐵企業也能平穩發展,不會面臨卡脖子的問題。
我們也相信中國鋼鐵企業掌舵人的戰略眼光,提早布局,早有準備,應對一切挑戰。
增強憂患意識,但願為時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