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 記者 尹春芳
自8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以來,巴茲·魯曼執導的擁有「鑽石級華麗陣容」的好萊塢3D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沒能如預期出現票房奇蹟,在同檔期的競爭中甚至敗給國產小妞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無論從投資、演員陣容、視覺效果還是奢靡指數,《了不起的蓋茨比》都遠超《被偷走的那五年》,為何卻在票房「遇冷」?針對此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
「蓋茨比」票房不敵《被偷走的那五年》
投資1.05億美元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於今年5月10日在北美上映,雖面臨口碑兩極評價,但在北美地區公映14天之後,票房輕鬆突破1億美元大關,超出預期。來華之後,《了不起的蓋茨比》無奈遭遇「滑鐵盧」,首日票房僅僅達到了840萬人民幣,也再度遭遇了《悲慘世界》、《國王的演講》等進口文藝片國內票房低迷的命運,上映三天票房2730萬。
相比之下,由黃真真執導,白百何、張孝全等主演的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以「黑馬」之勢在暑期檔後期殺出,自8月29日上映後始終保持每日排片、票房的雙料冠軍,首日票房達到了1600萬,目前票房已經過億。
在分析這一現象時,華夏星光國際影城經理何雲認為,在暑期檔尾聲,四部好萊塢大片扎堆上映,《侏羅紀公園》、《怪獸大學》、《海嘯奇蹟》、《了不起的蓋茨比》陷入自相殘殺,「原本於8月22日上映的《被偷走的那五年》推遲一周,躲開與《侏羅紀公園》的正面廝殺,避免了『以卵擊石』,佔盡檔期的優勢。」她還分析說,該片早前已在香港上映,不少深圳影迷已「先睹為快」,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票房。
影評人向陽花認為,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基本屬於「陽春白雪」,不符合多數中國觀眾看熱鬧的「口味」:「整部電影充滿文藝範兒的氣息,在宣傳方面也未能大張旗鼓,但就萊昂納多個人來說,他的票房號召力未必強大。」
用3D講述愛情故事受質疑
《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被評論為「美國最動人的愛情悲劇」,這也是它5次被搬上大銀幕的魅力所在。它的主題是關於美國夢的破滅,其中的愛情一直被津津樂道。與前幾次影像化最大的不同在於,巴茲·魯曼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首次嘗試用3D技術講述這一故事。
此舉雖大膽,也引來一片罵聲。在所有的批評聲中,是否有必要使用3D技術遭到了評論家和觀眾的質疑。「那些好萊塢大片用3D能呈現華麗的視覺效果,但這部電影除了幾場奢靡的派對之外,用3D簡直浪費了」、「3D不是萬靈藥」、「3D為電影減分」等聲音不絕於耳。
有記者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導演巴茲·魯曼,這位51歲的澳大利亞導演解釋說:「早在上世紀60年代,希區柯克就曾經用3D技術拍攝過一部電影。我使用3D技術,就是為了讓觀眾能夠和角色更親密,感覺就像和他們身處同一個房間,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切觸手可及。」他還表示,相信原著作者菲茨傑拉德也會擁抱這種新技術,「他是個現代派。」
另有一些聲音表示對此事應保持寬容。《洛杉磯時報》的影評就是用了這樣的題目《換位思考,學會接納「了不起的蓋茨比」》。文中認為,導演嘗試用現代的方式令故事本身也充滿現代性,雖然是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故事,放在當下仍具深刻意義。